第三二九章 炮轟大王城(中)

  公元七世紀的幽州聲名不顯,如果不是地處邊陲,只怕李世民都很難想起自己的治下還有這樣一個地方。

  但來自後世的李恪卻知道,在一千年以後,幽州將成為整個華夏的政治經濟中心,並且一直延續到新中國成立以後。

  當然,這並不是他關注幽州的重點,真正的重點是幽州有儲量豐富的西山煤礦,有了煤礦就能煉焦,有了焦炭就能煉鐵、煉鋼,有了鋼鐵就有了火炮。

  有人或許會說這樣考慮問題是不是太過簡單?

  事實上,事情還真就這麼簡單,那些餓的眼睛發藍的高句麗難民才不會在乎給誰幹活,更不會在乎幹什麼,王若雨帶著人剛剛把招工的告示貼出來,報名處就被蜂擁而來的難民給擠暴了。

  負責維持秩序的薛仁貴試圖阻攔,結果連個泡都沒冒出來,就被人潮擠的沒了蹤影,最後還是李亦函派出軍隊來維持秩序,這才讓踴躍報名的難民冷靜下來。

  被擠到嘴歪眼斜的薛仁貴苦笑著再度走上前台,高舉著簡易的鐵皮喇叭:「安靜,大家都安靜,這次招工需要的人數很多,大家都有機會,不要急,也不要擠,現在一個一個過來報名,娘子軍軍屬優先,其他人自覺些,等娘子軍軍屬報完名再來。」

  娘子軍指的自然是李亦函的隊伍,優先照顧他們的家人一來可以凝聚軍心,二來家人都去了幽州,也不怕他們在戰場上倒戈。

  你可以說李恪算計了他們,但不可否認的是,此舉確實替他們解決了後顧之憂,畢竟邊境這邊太過混亂,去大唐開礦雖然累,卻勝在安全。

  也許是因為薛仁貴這一番話,也許是不想給在娘子軍中當兵的子弟丟人,報名再次開始以後秩序比之前好了許多,老老少少排著長長的隊伍依次經過報名點,報上名字,領取號牌。

  短短兩天時間,報名的人數就達到了八萬這一恐怖的數字,而且報名點的外面依舊是人山人海,長長的隊伍依舊看不到頭。

  王若雨有些擔心,悄悄找到李恪:「殿下,要不咱們還是先停一停吧,已經招了八萬人了,再招下去我怕會出亂子。」

  李恪正在勾畫焦炭工坊的草圖,聞言抬頭:「能出什麼亂子,八萬老弱婦孺又不是八萬壯丁,別怕,接著招,什麼時候招滿二十萬什麼時候算完。」

  正好薛萬徹從外面進來,聽到李恪的豪言壯語,臉都綠了。

  「二十萬?我的小祖宗,那是二十萬張嘴,可不是二十萬棵樹,人是要吃東西的,招這麼多人你打算拿什麼來餵飽他們,幽州的存糧可禁不住這麼多人吃。」

  李恪放下手裡的筆,招手示意薛萬徹跟王若雨坐下:「辦法總是有的,沒糧食大不了從其它地方調,調不來就花錢買,這年頭有錢還愁花不出去?」

  薛萬徹急道:「那也用不了這麼多人啊,二十萬人,幽州滿打滿算也就八萬人口,你一下子給我弄來二十萬,你讓我怎麼管理。」

  「怎麼管理是你的事情,我現在只管招人。」李恪渾然沒把薛萬徹的話放在心上,不等他開口,又補充道:「而且我敢保證,再過半個月,你一定會抱怨我招人招的少了,」

  薛萬徹只當李恪故態復萌,又打算敗家了,黑著臉道:「我可沒有敗家的毛病,二十萬人還嫌少,難道五十萬才算多不成。」

  李恪就很無語,手指輕叩桌面:「姑丈,你好歹也是皇親國戚,格局能不能大一點,才二十萬人就把你嚇住了,這要是將來幽州發展成千萬人口的大都市,你還活不活了?」

  薛萬徹翻了個白眼:「千萬人口?你當這是養豬呢?!」

  「算了算了,不管養什麼,總之這次二十萬人一定要招滿,時間限制在五天之內,咱們這邊人不夠就去對面招,姓朱的不是弄了幾十萬難民堵在路上麼,如果能把這些人都招過來倒還省事了。

  至於這些人如何管理,暫時先讓他們去西山那邊挖礦,挖出來的煤不要嫌多,這東西不愁賣,以後咱們吃肉還是喝粥就看能挖出多少煤了。」

  薛萬徹見無法讓李恪改變主意,懊惱的揮了揮手:「行行行,你是皇子你說了算!不過咱們先說好,這些人我只是代管,一旦朝庭有令,我會第一時間把這些人都趕回高句麗。」

  李恪嘿嘿一笑:「那就一言為定。若雨,聽到沒有,姑丈已經答應了,你就別糾結了,從現在開始,放開手腳可勁的招人,有多少人要多少人。」

  可能是李恪的稱呼過於曖昧,王若雨看都不敢再看他一眼,乖巧的點點頭:「嗯,我這就去辦。」

  等到王若雨走了,薛萬徹往李恪身邊湊了湊,擠眉弄眼道:「三郎,剛剛面子老夫可是給你了,現在你跟我說實話,那些黑石頭真能賣錢?」

  「合著說了半天你還是不相信?」李恪鬱悶差點掀桌子,好半晌才讓自己平靜下來,瞪著眼巴巴的薛萬徹道:「行,我現在實話告訴你,如果那些黑石頭不能賣錢,我把腦袋擰下來給你當球踢行了吧?」

  薛萬徹得了准信兒,怪笑著在李恪肩膀上拍了拍:「有你這句話姑丈我就放心了,那啥,你忙你的,我去安排護送的隊伍。哎,好幾十萬人啊,這要是出點紕漏,老子這個烏紗帽可就保不住嘍。」

  李恪懶得搭理這老貨,不耐煩的揮了揮手,示意他趕緊走。

  特麼白送他幾十萬人口還不滿意,搞的像老子欠了他多大人情似的,臭不要臉,老子要不是趕時間,怎麼可能有這種好事便宜他。

  歷朝歷代,人口都是衡量一個國家是否強大的重要依據,像大唐這樣,全國人口加在一起都不足三千萬人國家更是把人口看的比命都重要,李恪一次卷了好幾十萬高句麗人到大唐,不管怎麼說都是大功一件,薛萬徹做為接收方,好處也絕對少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