顯微鏡是相當精密的光學儀器,鏡片是它的靈魂,當然需要能工巧匠來打磨。如果說大唐有什麼職業最接近後世的磨鏡師傅的話,那應該是就是這些長年累月跟寶石打交道的工匠了吧?
雖然價值上有區別,但打磨寶石和打磨玻璃應該沒有本質上的差異。
吳鎮畢竟是個靠譜的年輕人,半天時間就找來了三名師傅,個個都背著自己的大包小包。且不說他們實際技術怎麼樣,單說他們這個造型看起來給人的感覺就相當安心。
而最後的結果也證明,這些平時跟寶石打交道的匠人折騰起玻璃來,那簡直不要太容易。李信用自己所剩不多的光學知識算出需要的鏡片的尺寸,並將其交給這些師傅之後,他們不出五天,就磨出了一小堆合用的鏡片。
坦白講,連李信都沒想到事情會這麼順利,大喜過望之下便大肆地賞了三個匠人每人一百貫。三人樂得腿都發軟,互相對視一眼,紛紛謝恩不迭,還拍著胸脯表示,將來王爺若是還有什麼別的需要,儘管來找他們便是。
李信心中一動,乾脆提議將三人留在冶金基地當差,順便還開出了每月兩貫錢的豐厚月薪。三人本來都是手藝人,吃飯全靠自己一雙手,颳風減半下雨全完的,如今有機會進入體制內,待遇還如此優厚,哪裡有拒絕之理,假意推辭一下便領受了。
有了合用的鏡片之後,顯微鏡這東西就好弄了。
光學顯微鏡的鏡頭分為兩組,一組物鏡、一組目鏡,本質上來說都是凸透鏡。物體反射的光線先經由物鏡形成一個倒立放大的實像,隨後再經過目鏡放大,進入人眼當中。經過兩次放大以後,人眼所看到的像可以比物體本身大幾十倍乃至於上百倍。
放大倍數越多,對鏡片的質量要求就越高,也就是精度要求越高。李信覺得沒必要盲目搞那麼高倍的顯微鏡,便先用這些鏡片組裝了五台顯微鏡,放大倍數在一百到三百之間,看看細胞什麼的,已經完全夠用。
要知道,後世歷史上第一台能看見細胞的顯微鏡出現時,已經是十七世紀末了,跟現在足足差了一千年。從這個角度來講,說李信足足將大唐生物醫學的發展往前提了一千年也不為過。
畢竟在這個領域,設備的領先至關重要。
李信看著這幾台簡陋的顯微鏡,忍不住有些飄飄然地幻想:或許孫思邈能借著這幾台顯微鏡成為細胞學之父呢?施萊登、施旺什麼的,還是給爺爬吧......要是再順利一點的話,發現青黴素好像也不是沒有可能,那我大唐的整體實力怕是又要上升一個台階!
想著這些美事,李信不由得露出一個看起來不太聰明的微笑。
搖搖頭趕走過分美好的幻想,他的目光再一次恢復清明,立即命人將這五台顯微鏡送到了科學部醫學院。早就將研究地點搬到醫學院來的許敬臣看到這幾台儀器,連忙派人去通知了孫思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