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儉問的這個問題,其實很重要。
如果說,唐儉出發之時,李靖其實還沒有想出這樣的計劃,那麼他實際上就沒有機會預先通知唐儉。如此一來,之後他想出這個計劃時,當然也就更不可能冒著計劃暴露的風險派人去通知唐儉。
推論下來,李靖在道德上就沒有什麼被指摘的理由。哪怕唐儉和安修仁出了什麼意外,李靖也無需為此負責——總不可能為了幾個人的性命,而放棄打贏一場關乎國運的戰爭的機會吧?
再加上如今眼看著偷襲戰術取得這麼好的戰果,唐儉完全可以用「將在外軍令有所不受」之類的似通非通的理由搪塞一下自己。
畢竟,在外打仗的人都知道,一刻戰機價值千金,誰也貽誤不得。他唐儉一條命,哪怕再算上安修仁的一條,也比不上一場戰爭的勝利。
但是,李靖的回答卻分明在說:那天唐儉從唐軍大營出發的時候,李靖就已經想好了要用唐儉穩住突厥,自己派兵偷襲突厥大營的計劃,完全沒有想過要顧忌唐儉和安修仁的死活。
這就讓人心情很糟糕了。
也就是說,當時目送唐儉和安修仁離開的李靖,分明就知道他們是半隻腳踏上了鬼門關,卻為了計劃的成功而沒有透露。
絕大多數人都很難在明知道結果很有可能不好的情況下,還慷慨悲壯地走進九死一生的境地之中。所以,荊軻出發的時候,才顯得那麼英雄和悲壯。
李靖認為,如果唐儉和安修仁知道了全盤計劃以後,他們很有可能會拒絕出發,所以他選擇了隱瞞。
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如果唐儉和安修仁最終死於亂軍之中,那麼李靖就是間接兇手,是他把唐儉和安修仁推到了頡利的屠刀下。
唐儉想到這些就忍不住有些怒不可遏。但最終,他還是沒有再說什麼。
看在李靖頭上那麼多白髮的面子上。
當日,李靖從長安出發的時候,唐儉和安修仁都見過他。他才中年,龍精虎壯,滿頭黑髮,目光中透露著堅毅和力量。但是,短短几個月後,此地再見時,他的頭上已經遍布華發了,目光也透著幾分疲憊。
所有人都知道他以三千兵馬奪下了定襄,所有人都知道康蘇密帶著蕭皇后主動向他投了降,甚至不久之後,所有人都會知道他再一次打破突厥軍,徹底摧毀了突厥人負隅頑抗的可能性。
但是,誰又知道立下如此多功勞的李靖每天過的是什麼生活?面對的是何等壓力?恐怕沒有。只有他頭上這些迅速出現的華發在無聲地訴說。
唐儉長長地嘆了一口氣。
都是為了大唐的強盛啊。
唐儉沉默了許久,仿佛在故意逼迫李靖保持這個非常難受的姿勢。但是李靖一言不發,沒有任何怨懟。
終於,唐儉緩緩開了口:「李將軍,你站起來吧。」
李靖也不猶豫,直起了身子。
「啪!」
一個清脆響亮的巴掌印在了李靖的臉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