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四十五章 李信的小氣

  趙申還沒弄明白李信的怒氣從何而來,眼前這位少年已經開始怒目圓睜地滔滔不絕起來。

  「鴻臚寺里住著多少別國使節,你知道嗎?」李信緩緩問道,「西市的賣香料賣馬的商人里,又有多少來自大食、來自琉球,甚至來自突厥的傢伙?別的不說,本王這幾天上街時碰到過的扶桑人就不下五個!」

  他頓了一下,繼續說道:「我大唐是天朝上國,自然是有氣度。不會限制這些異邦人打探什麼,但是,這不等於我們大唐的人都是蠢蛋啊!你看看這是什麼東西?煉鋼,造兵刃?你能保證每一個看到這本書的人都對大唐沒有異心嗎?」

  本來趙申還覺得被一個少年用這樣的語氣訓斥非常沒面子,滿肚子火氣越來越升騰。但聽到這裡,他突然明白了李信的意思,不自覺地頓了一下,氣勢也徹底弱了下去。

  此時的大唐雖然還沒有達到李信印象中那種雄霸天下的程度,但是好歹也是整個亞歐大陸第一梯隊的大國。或許有人會說,什麼第一梯隊,兩年前不還被突厥按在地上摩擦,騎兵都逼到長安城下了嗎?若非如此,哪裡來李世民引以為恥的渭水之盟呢?

  可是,要知道當年那種情況是非常特殊的,就好像是一隻餓癟了肚子獅子冷不丁被鬣狗抽了一下。這本來也造不成什麼大的傷害,但是這一下偏偏好死不死地抽在了獅子的眼睛上,令獅子痛苦萬分,不得不講和。

  同樣的情況若是放到現在,呵呵,哪怕是餓著肚子的獅子,也能把鬣狗打翻在地三五次。更何況,李世民本人都已經對突厥摩拳擦掌,欲報當年之仇了,大唐與突厥之間的強弱對比自然可想而知。

  事實上,哪怕拋開這個不提,大唐國力稍稍弱一些的時候,比如去年大旱之後,突厥其實也沒有能力對大唐發動一場全面戰爭。

  畢竟,戰爭是國力的較量。大唐不行的時候,突厥往往更加不行——沒辦法,農耕社會的特性就是這樣,吃不飽,餓不死,贏就贏在一手穩定,不像遊牧民族,容易大起大落。

  所以,只要華夏有個統一的中央政權時,周邊所有的小國都會老老實實臣服。這是體量和社會制度所決定的必然結果。遠的不說,今年大朝會的時候就有好多好多使節覲見李世民,看得躲在旁邊的李信差點睡著。

  大唐的實力決定了長安的地位。它是一座國際化的大城市。扶桑、琉球、百濟等等一票國家,都把這裡當成文化經濟之都。人們所熟知的鑒真東渡的故事正是源於這樣的認知。所以,在這樣一個複雜的環境下,長安城的人員流動非常複雜。

  再加上大唐素來以大國自居,不喜歡「小家子氣」,對外國使節的種種行為並不加以限制。他們往往非常輕鬆就能獲得大量關於大唐的資料、研究成果,並能很順利地將它們都送回本來的國度。國際主義者或許會很喜歡這樣的氛圍,但李信並不是國際主義者。

  他喜歡華夏,喜歡大唐,卻未必喜歡別的國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