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高的鐵產量,高質量的鋼鐵,這意味著什麼?讓陳辛恆來說,他會說更鋒利的兵器、更耐用的農具......讓李信來說,他會說,更高的生產力。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這是顛撲不破的真理。
陳辛恆感慨道:「若是這樣的東西再多一些,何愁大唐不興!」
「這些東西只是一個結果。重要的是方法。只有掌握了這個方法,才能源源不斷地生產出更多這樣的產物。」李信夢囈般地說道,像是在自言自語,又像是在強調什麼。
「對。」陳辛恆斬釘截鐵地表示贊成,「什麼仁義禮智信,哪有這個有力量?內聖外王,根本就沒有任何意義。這個叫做科學的東西,才是我輩應該追求和學習的東西。儒道之說,可以休矣。」
李信笑著看了陳辛恆一眼,仿佛看見了中二病時期的小憤青,忍不住緩緩搖了搖頭。
「怎麼,難道我說錯了嗎,妹夫?」陳辛恆又恢復了那種吊兒郎當的樣子,似笑非笑地看著李信。
李信忍笑道:「就好像看到了一開始的我。」
「什麼?」陳辛恆有些疑惑。
「科學不可能完全取代儒學。儒學對於大唐來說,是必要的。」李信緩緩說道。
陳辛恆沉默地皺起眉頭,道:「何出此言?」
李信笑了笑,沒有立刻回答。
儒學雖然在很大程度上影響了科學的進展,但是它對於華夏人的來說,卻是不可或缺的內核。這是後來李信才想明白的事情。
最簡單的例子,後世西方世界的教派鬥爭、君權與神權的爭鬥,這些東西在東方從來沒有發生過。為什麼?因為儒家的老祖宗早就說了,敬鬼神而遠之。所以,華夏本土教派極少能介入政治當中。能夠蠱惑皇帝,令其大興土木,這就已經頂天了,再也做不出更大的孽。
而且,就這還得經常被熱血和充滿正義感的儒者批駁得體無完膚。動不動就敢給你來一個一頭撞死在玉階下,成全你千古昏君的臭名。你說,你要是皇帝,你怕不怕?這種微妙的博弈,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昏君的出現——當然,對於暴君來說,實在是沒什麼效果。
這是儒家思想切切實實帶來的好處。
儒家不信神,信的是什麼呢?是祖先,是曾經篳路藍縷為今人創造生活的先人。這帶來的是什麼?是華夏兒女不信天、不信命的抗爭精神。沒有火,燧人氏鑽木取火;沒有藥,神農氏一種一種地嘗;太陽太多,后羿用雙手把它們射下來,甚至連天上那最後一顆太陽,也是因為他的仁慈才得以存留。這是一種何等的英雄氣概?
仔細回想起來,後世的華夏又何嘗一帆風順過?地震、洪水、瘟疫.......華夏兒女何曾認輸?支撐著他們的,正是根植於他們血脈之中的儒家英魂。
今人從前人手中接過這一片土地,也要將它完完整整地交給後人。這種傳承帶來的責任感,是不具有儒家文化的西方所難以理解的。在他們看來,一切都是經濟利益的計算,一切都是得失的考量.......其實不是的。
世界上有一種專屬於華夏的犧牲精神,叫天下興亡,匹夫有責。這是一種極其寶貴的價值觀。
可能我們平時看不到,甚至會有很多人言必稱什麼華夏人的劣根性。其實都是狗屁不通的以偏概全而已。你看,到了生死存亡的時候,到了需要人挺身而出的時候,華夏人何曾退縮?
不管是火場還是疫區,在無數逃離的普通人中間,總有逆行的英雄。他們也是血肉之軀,也會害怕,大難不死也會覺得慶幸.......沒有人逼迫他們,是他們自己的價值觀推動著他們去做這樣的事情。
這價值觀,就是每一個華夏人從小耳濡目染來的,從長輩那裡繼承來的,儒家的內核。
或許人們已經意識不到這是儒家帶給他們的,但是,它的確已經與每一個華夏人密不可分。
如果按照李信的想法,徹底打倒儒家,千百年後,華夏會變成什麼樣?華夏人還會有那樣的精神嗎?那樣的華夏還是華夏嗎?
自李信從蕭瑀等成名的大宗師身上體會到這股儒家的精神之後,他就一直在思考這些問題。
儒家對於華夏,對於大唐來說,是必要的,是不可改變的根。
這就是李信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