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5章 地誌

  「具體產出多少?」李世民敲敲桌子問道。【無錯章節小說閱讀,google搜尋】

  李泰張張嘴沒有說話,他只管用,哪裡知道具體產出。

  看見兒子這個樣子,李世民哪裡還不明白原因。

  「會不會對他們的管教,有些不妥。」李世民突然閃過這麼一個念頭。以前他覺得兒子聰明,他就很喜歡,現在看來,缺點也不少,至少比起自己當年,差得太多。

  很多人都是這樣,習慣性拿自己和別人比較,總覺得別人不如自己,當然!這個時候不會去考慮別人比自己強的方面。

  「帶朕去看一下,你編著的東西。」想想今天事情已經做完,李世民起身說道。

  「哦!」剛剛過來,氣還沒喘勻,李泰又不得不跟著李世民外出。

  「看你這樣子,又沒有鍛鍊吧?」李世民眉頭一皺,有些不悅的問道。以前很喜歡這個胖乎乎的兒子,也不知道怎麼回事,最近兩年,見到他的時候,總是莫名其妙的生氣。

  「兒臣最近一直忙著整理古籍,沒有時間鍛鍊。」李泰急忙辯解道。

  李泰喜歡儒學,自然也包括六藝八雅,對劍術也產生過興趣,李世民知道他練過,有一段時間,他還天天佩戴一柄文士劍。

  雖然董仲舒改了儒學,不過那更多只是儒家內部爭鬥,雖然說天人合一,君權神授予是為迎合統治者,但是儒學底子還在,學習的東西沒變。

  如今的文人,幾乎都要佩劍的,所有朝臣,也都要佩戴武器的,儀刀就是有名的唐四刀之一。

  貞觀元年,李世民剛剛繼位,那時候管理有點混亂,長孫無忌有一次進宮,匆忙間忘了解下佩刀,監門校尉也沒有留意,這事還鬧得有些大,當時長孫無忌佩戴的就是儀刀。

  「哼!做事沒有計劃,沒有恆心,何以能成大事。」李世民不滿的冷哼一聲。

  「父皇教訓得是,兒臣謹記在心。」李泰嚇了一跳,急忙恭恭敬敬的認錯。他早就學會了,只要李世民不爽,先認錯就對了。

  李世民到來,李泰王府裡面的人,紛紛上前拜見,剛剛還充滿議論聲的地方,變得鴉雀無聲,只有李世民一行的腳步聲。

  「你們該做啥就做,不用陪著朕。」李世民眉頭一皺,揮手說道。

  「喏!」眾人應了一聲,小心翼翼的回到桌子邊,做起了先前的事情,不過這一次從他們身上,看不到一點懈怠,懶散,所有人都顯得非常認真。

  「他們在編寫什麼?」李世民問道。

  「回父皇!我們在整理歷朝歷代的縣誌,這些縣誌是從各郡縣借過來的。」李泰回答道。

  「編寫縣誌?這是為何?有何用意?」李世民不解的問道。李泰自然是向他匯報過,他想試著整理一下古籍殘篇,免得將來失傳,李世民覺得這是好事,也就答應了他,而且擔心兒子太小,做不好,反而引別人說閒話,所以他特意調了十多個文人幫忙。

  「正史記載,總是很簡潔,無論是人還是事件,後人難窺全貌,甚至多有遺失,兒臣想從另一個方向入手,以正史,野史,地方縣誌,整理出一份文獻。」李泰解釋道。

  「你這和正史比起來,雖然說詳細一些,不過夾雜了野史,豈不是與事實不符,誤導了後人?」李世民有些不悅的問道。其實他不爽的原因,是知道李泰說得對,正史記載確實很簡潔,如果李泰這弄一份出來,豈不是說,朝廷的正史,成了無用之物。

  「不是的,父皇!我們整編是註明了消息來源的,至於真偽,只能後人自己判斷,畢竟我們也沒有經歷過。」李泰搖搖頭說道。

  李世民嘴角一抽,無言以對。

  「兒臣看史書,才發現正史之中,非大事不記載,非重要人物不記載,就連皇室也是如此,宮裡公主,也只記載了封號,連姓名都沒有,這不是皇家該有的待遇。」李泰正色說道。

  這話讓李世民很是贊同,神色一下就緩和了下來,摸著鬍鬚點點頭叮囑道:「你們要記住,這和歷史有關,不可夾雜自己都觀點,誤導後人。」

  「父皇放心,我們只是整編,並不修改。」李泰拍著胸口保證道。

  「這些紙張,是哪裡來的?」李世民拿起一疊桌子上的紙張,打量著問道。

  「這就是母后給兒臣的作坊,製作出來的。」李泰有些不解的抓抓後腦勺回答道。

  「作坊製作了多少?你這裡用的紙張,全是作坊的?」李世民摸著紙張問道。

  「回陛下,王爺府中的紙張,都是自家作坊送來的,剩下一些留在店裡販賣,因為紙張質量一般,就沒有給宮裡送。」李泰的管家,一名內侍,見李泰有些答不上,急忙上前回答道。

  李世民揮揮手,示意內侍退下,他知道內侍說得有道理,這紙張雖然沒有書寫,不過手感就知道,比貢品差了不少,至於兒子,肯定只管用,沒有去管哪裡來的問題。

  李泰有足夠的紙張用,沒有向宮裡要,這點小事,也沒人會在意,更不可能為了這點事情,向自己匯報。

  「作坊朕收回了,以後會給你送足夠的紙。」看著屋裡堆積的書冊,李世民很是無語,好一會才開口說道。

  「兒臣遵旨。」只要自己夠用,李泰才不在乎作坊是誰的,恭敬的回應了一句。

  「這縣誌還要編寫多久?下一步又打算做什麼?」李世民問道。

  在李泰家裡巡視,李世民才知道,李泰用了多少紙張,一間偏殿,架子上全是書冊,看顏色就知道,這是現在寫的,並非以前留下來的書。在架子上貼著標籤,上面寫著時間,地點,一看就知道這是分類。

  「縣誌已經快要完成,只有一些小縣城的還沒有記載,或者那些小縣城,已經沒有縣誌留存,後續可能還要添加一些內容,那些沒有縣誌的地方,需要向本地人打聽,用附近縣城來推斷人物,事件。

  至於下一步,兒臣打算根據縣誌,整理成單獨屬於郡城的地誌,除了人物事件,還有地形地圖,特產礦物。」李泰解釋道。

  。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