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劃分為試驗田的兩畝地,是在新城區邊緣的一處地方,也就是俗稱的「郊區」。
這裡的一所房子被劃分成了他們的臨時居所。
之所以是臨時......
林深是準備圍繞這兩畝地建設一個研究所,以及置辦一所農業學院。
蓋一所像模像樣的學院,以大唐現在的技術,少數也要一年左右的時間。
這一年的時間......
有李恪帶頭,也足夠把他們腦子裡的知識聚攏、凝聚起來,等學院完工,差不多也就可以直接開學了。
只要度過這段時間的野蠻生長。
往後都會慢慢的規範起來。
李恪對這裡的環境沒什麼牴觸,雖然比不上他王府,更不要說,他不能夠帶自己的傭人過來......
但生活條件沒他想的那麼惡劣。
其他十一個人其實也挺小心的,畢竟李恪是蜀王,是李世民的兒子,雖然說現在的社會風氣越來越不在乎這些所謂的「勛貴」。
但他們打小生長的環境,給他們帶來的影響,還是多多少少,本能的存在一些敬畏之心。
不過相處下來,他們也發現了。
李恪的性子還算不錯。
有些出身富貴的嬌蠻氣,但這也算正常,雖然做不了太好的朋友,可正常相處下來,還是沒什麼問題的。
這一場考試的風波,在長安城裡席捲了很久。
最多的還是對李恪的討論。
如意娛樂在這件事裡帶了一波小的節奏。
李祐,東陽、臨川公主之類的嬌蠻皇子、公主被拉出來,被百姓們狠狠地批鬥了一段時間。
都是皇子!
你看看晉王李治、再看看蜀王李恪,人怎麼都是那麼優秀的?
再看看李祐。
同樣也是皇子,整日不學無術,遛狗逗鳥,雖然還沒做出什麼欺男霸女的事,可都清楚,無外乎是因為他頭上有兩尊「大神」。
李世民和林深的存在,讓他不敢太過放肆。
要是沒這兩尊「大神」,他早就在紈絝子弟的路上,無法回頭了。
但如意娛樂上刊登的雖然只是東陽、臨川這兩位公主,但在坊間熱議的,卻是在邸報上不見姓名的「高陽公主」。
高陽公主自不用多說......
她身上很好的遺傳了李世民的一個性子,雖然沒像李祐那樣不學無術,但做出來的事比李祐做的事還要罄竹難書。
李世民在知道高陽公主的事之後,硬生生砸壞了兩張桌子。
還連夜把房玄齡和他的兒子房遺愛召回宮中,好生安慰了一番。
三個人在書房裡抱頭痛哭。
尤其是房遺愛,哭的最慘。
第二天朝會的時候,都能看到三個人紅腫的眼睛。
長安城的百姓看熱鬧從來不嫌事大。
有一算一。
因為林深和李世民的關係,如意娛樂還稍微避諱一些,但是鴛鴦樓可沒這麼多顧忌,直接在自己的邸報上刊登了一份皇子盤點。
上至還在大理寺里關押著的李承乾。
下到已經亡故的李寬、李世民現在最小的兒子李福,都沒有逃過他們的「毒手」。
百姓們樂得其見。
這種明顯帶著說笑性質的東西,李世民也不好開口勸阻下來,若是他開口阻擾,等同就斷送了現在大好的形勢。
李世民倒是想要開口給阻攔下來,甚至想要斷絕鴛鴦樓的發行資格。
但是被魏徵給懟了回去。
「楚王殿下都被寫成話本小說的主角,也沒見他開口阻攔。」
房玄齡更是獻身說法。
說什麼「自己敬愛夫人」、「自己兒子」的事都被刊登了出去,也沒見他生氣,斷了別人生路,陛下身為皇帝,就更應該寬宏大量一些,之類云云的話。
更是引得朝堂上一陣哄堂大笑。
《鴛鴦樓》說白了,也只是一份連邸報都算不上的小說話報,也不會有誰會把這上面內容拿出來「引經據典」。
倒是因此,鴛鴦樓徹底從閨房中走了出來。
那一期的鴛鴦樓,發行量終於突破千數,賣出了三萬多份。
連帶著林深作為主角的小說,也被多數讀書人看在眼裡,又引發了一輪罵仗......
林深看在眼裡。
也只是讓鄭麗琬她們注意一下不要出現什麼不應該有的輿論,至於這些還算處在「正常討論」範圍里的罵仗,林深也沒想過管控。
現在讓他們養成習慣。
知道什麼該說、什麼不該說。
也省得以後慢慢把「網絡」研究出來之後,再去費心思教導他們。
現在林深的心思,都放在了新城區上面。
金吾衛、千牛衛終於和不良人做好了交接.......
尤其是金吾衛。
這支曾司職城防巡查的軍隊,徹底把這份權利移交給了不良人,不良人也從縣衙里割離出來,自稱系統。
負責維護各地城區的公共秩序和安全。
權利的更加細化。
不過「不良人」這個名字,李世民倒是想過要不要給他們換一個名字,不過林深覺得不必要更換。
在朝堂議論之中,還是決定沿用「不良人」這個名號。
雖然是司職「維護公共秩序和安全」的職責,但歸根結底,不良人依舊是個暴力機構,它對違反唐律的人,使用的都是暴力手段。
當然了......最為關鍵的。
這是第一支明確了「是為了保護大唐百姓的合法權利」為主旨的機構。
這其中的「大唐百姓」,既包含了所有的平民,也包括了現有的「勛貴」、朝堂中的大臣們。
民報和如意娛樂一同刊登出這條消息。
在長安城引發了一陣巨大的轟動。
百姓們更加在意如意娛樂,因為在如意娛樂上,隨著這條消息一同刊登出的,還有新城區將在三日後,開始售賣房子的消息。
讀書人們更加看中民報。
這條消息,讓他們有了一種別樣的感受。
依舊是東市那家讀書人最喜歡去的茶樓。
幾名讀書人皺著眉頭,一臉嚴肅的看著民報,逐字逐句的把這一份內容,翻來覆去的讀了好幾遍。
「這應當是楚王殿下的手筆吧?」一名讀書人遲疑著,他並不是很確定。
另外一人聲音里也有些遲疑:「應該是,除了楚王殿下,想不出還有誰能做出這樣的提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