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科舉改制 武后獻策

  春風得意馬蹄疾,一日看盡長安花。

  金榜題名,無疑是這個時代讀書人最大的夢想。

  到了二月,吏部便不斷上奏,請示科舉相關事宜。

  李治最近太過忙碌,一方面是三門峽爆破計劃,已到施展階段。

  另一方面,劉仁軌、上官儀等人,請旨整飭吏治,李治也在暗中支持他們,並授意他們從戶部開始。

  再有,程知節的大軍已到涼州,等過沙州,就會與西突厥的境內接壤。

  這場等了幾個月的戰爭,也快開打了。

  一時間,李治也難以把精力都放在科舉上。

  原本他想細細考慮科舉改革計劃,深入了解後,卻發現困難重重。

  首先,唐朝的科舉剛建不久,極不成熟,難度極大,每年只有數十人能考中。

  僅憑這幾十個人,與門蔭入仕的數百權貴相比,不值一提。

  況且每年考下來,這數十人之中,也包含大量世家子弟。

  世家大族子弟,雖能憑門蔭入仕,名額有限,剩下那一部分子弟,也會走科舉之路。

  這些人擁有的教育資源,遠勝寒門平民,天生就擁有極大優勢。

  再加上權貴對主考官的影響力,導致主考官傾斜權貴子弟。

  在如此不公平環境下,能走到最後一步的普通考生,鳳毛麟角。

  要改變這種局面,縱是皇帝,也非易事。

  首先,科舉是祖制,長孫無忌等人取消很難,李治想改也不易,必定遭到群臣反對。

  不說權貴,就算劉仁軌、李義府等人,也未必會支持他,因為這動的是所有當權者利益。

  每年的朝廷官員空缺就那麼多,若要增加科舉名額,就必須削減門蔭入仕人數。

  五品以上官員,都能蔭補子孫,要想減少蔭補數量,他們豈會願意?

  這天上午,李治在甘露殿來回踱步,忽然朝王伏勝道:「伏勝,去把皇后請來。」

  不一會,武媚娘來到甘露殿,朝李治見過禮後,柔聲道:「大家找妾身過來,可是為科舉之事憂心?」

  李治拉著她坐下,道:「你最近一直在考慮此事吧?」

  武媚娘瞥了他一眼,幽怨道:「妾身確實一直在琢磨此事,想為大家分憂,可又怕大家責怪,不敢多言。」

  李治只當沒聽到後面一句,說道:「你跟朕說說,這次科舉怎麼改,你可有什麼好主意?」

  武媚娘正色道:「妾身有三個想法,請大家斧正。」

  李治道:「說來聽聽。」

  武媚娘道:「要在每一科增加人數、又或降低錄取標準,有違祖制,群臣和宗室必定反對。所以妾以為,可增加考試類別。」

  李治沉吟道:「你是想用增加科目的方式,降低難度?」

  武媚娘道:「大家聖明。」

  科舉目前的考試內容有四種,分別是:經帖、墨義、口試和策論,每類兩題,加起來共八題。

  全通者為甲第,通六題者為乙第。

  倘若再加兩題,甲第要通過十題,難度更高。

  但可以把乙第標準,依然保留在六題,如此一來,就會增加通過之人的數量。

  武媚娘道:「大家提出此議,朝臣定會上奏,將乙第難度,也提高到八題,若是如此,反弄巧成拙。」

  李治點頭道:「朕心中有數,你接著說。」

  武媚娘道:「第二點,陛下可增加殿試,在大殿中親自出題考問,如此一來,可杜絕作假。」

  李治聽完後,心中一動。

  這正是武則天後來採取的做法,看來她年輕時,就考慮到這一點。

  「不錯,最後一條呢?」

  武媚娘道:「殿試雖能防權貴作假,然而,很多有才之人,還未來到大殿,就因得罪權貴,過不了考官那一關。」

  李治道:「那你有什麼辦法應對嗎?」

  武媚娘道:「主考官想偏心,必須知道考生名姓,可讓考生將自己名字糊住,等結果出來,再行揭開。」

  李治沉吟片刻,說道:「且容朕再考慮一下吧。」

  武媚娘微笑道:「那妾身不打擾大家了。」告退離開。

  李治在殿內又琢磨了許久,慢慢理清思緒。

  武媚娘的三個法子都可行,新增的考試類別,可定為「詩文」。

  這原本就是唐高宗時期,在科舉之中增設的類別,最開始是雜文,唐玄宗時期,名稱改為詩文。

  正是這項改革,使得高宗以後,唐朝讀書人對詩詞的興趣大增。

  初唐四傑,便都是在這項改革之後,湧現而出。

  話雖如此,武媚娘的提議雖好,阻力卻會很大。

  通過一項都難,要想三項全部通過,必須採取一些特殊手段。

  李治拿出一張紙,將自己的計劃在紙上不斷推敲演變。

  過了許久後,總算有一個模糊計劃。

  只是要想完善這計劃,還缺少很多信息。

  李治又想片刻,心想:「我對這時的科舉太不熟悉,無法完全認清其弊端,若能找個參加過科舉的人問一下,那便最好。」

  細細一想,身邊大臣之中,科舉入仕的竟沒有幾個,就連劉仁軌,也是靠別人舉薦。

  忽然間,他心中一動,朝王伏勝吩咐道:「傳狄仁傑覲見。」

  狄仁傑自進入大理寺以來,過的並不舒心。

  大理寺少卿是大理寺副長官,一共兩位。另有一位頂頭長官,官職是寺卿。

  大理寺卿名叫辛茂將,是關隴集團重要成員。

  他為人嚴肅刻板,任何事都喜歡按照規矩條陳來辦。

  狄仁傑這種跳出規矩之外的人,他本就不喜,再加上兩人身份上的對立,刁難自然少不了。

  大理寺其他官員,對狄仁傑也很不服氣。

  不說另一名少卿,就是幾名寺正、寺丞,年紀都比狄仁傑大,經驗也比他豐富。

  狄仁傑並非積功遷調,有不少謠言都在說,他是討好皇后,才坐上此位,更是讓許多人暗生鄙夷。

  若是別的年輕人,被如此針對,早就怒髮衝冠,與同僚起了衝突。

  狄仁傑卻不同。

  他年紀雖輕,心胸卻很寬闊,泰然自若,平日有人對他不客氣,也一笑置之。

  眾人只覺拳頭打在棉花上,對他無可奈何。

  時間久了,慢慢也有人發現,他頭腦敏銳,處事迅捷,確有過人之處。

  半月下來,大理寺官員們,雖大部分依然對他沒有好臉色,卻也有少數幾人,認可他這個上官。

  王伏勝派人來宣旨時,狄仁傑正在跟一名寺丞,討論一樁舊案。

  得到旨意後,狄仁傑匆忙入宮,來到甘露殿,拜見李治。

  李治並未急著說正事,先向他問起在大理寺的情況,任職是否順遂,是否有人為難他。

  狄仁傑道:「回陛下,大理寺同僚對臣非常關照。」

  李治知道大理寺是世家派系的地盤,狄仁傑不可能受到關照。

  他如此說,顯見年紀輕輕,已深諳處世之道,也不必自己多操心了。

  李治笑道:「朕讓你過來,是有件事想問問你。」

  狄仁傑道:「陛下請吩咐。」

  李治沉吟片刻,說道:「狄卿,你曾參加過科舉,是嗎?」

  狄仁傑道:「回陛下,臣在永徽三年參加科舉,考的明經科,僥倖掛榜。」

  李治道:「你和朕說說,那次科舉是否公平,是否有人作弊,主考官是否收受賄賂,又或者是否特意關照過某人?」

  狄仁傑心中一驚,此等大事,他可不敢隨意開口。

  王伏勝細聲道:「狄少卿,陛下將你調到長安,就是希望你為君分憂,你若愛惜官位,不願得罪人,豈不是辜負陛下一番期望?」

  狄仁傑心中一凜,昂然道:「陛下,臣並非怕得罪人,而是茲事體大,不敢妄言。」

  李治緩緩道:「伏勝,給狄卿找一張椅子過來,讓狄卿坐下來,好好想一想,想清楚了再說。」

  王伏勝領了諾,命人搬來椅子,讓狄仁傑坐了。

  李治則繼續埋頭處理公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