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李世民憶起玄武門之變以後,他對待李泰和李承乾的態度有了顯著的轉變。往昔,他雖對兩個兒子的爭鬥心懷不滿,然而更多的是期望他們能夠自行化解。現今,他的眼眸中時刻透露出深深的憂慮之色。
一日,李世民於朝堂之上望著李泰和李承乾,語調沉重地說道:「朕自玄武門之變以來,日夜難以安枕。你們可曉得,朕最不願目睹的便是兄弟相殘。」李泰微微垂首,心中滿是愧疚,回應道:「父皇,兒臣知罪,往後定會謹言慎行。」李承乾也趕忙說道:「父皇,兒臣也會與魏王和諧共處。」
李世民開始頻繁地傳召兩個兒子,與他們傾心交談。在一次談話中,他對李泰說道:「泰兒,你具才華,懷抱負,但切不可因野心而迷失自我。」李泰默默頷首,說道:「兒臣明白,兒臣定會自我克制。」隨後,李世民又對李承乾說道:「承乾,你身為太子,應當有容人之量,不可與兄弟計較過多。」李承乾恭敬地說道:「兒臣謹遵父皇訓誡。」
然而,李世民心中的憂慮並未減輕。他時常在深夜獨自在宮殿內徘徊,思考著究竟怎樣才能真正讓兩個兒子停止爭鬥。他甚至開始思量是否要採取更為嚴苛的舉措來約束他們。
「朕不願再見到兄弟相爭。」李世民說道。
「兒臣定會改過。」李泰說道。
「兒臣會與魏王和睦相處。」李承乾說道。
「泰兒,莫要重蹈舊轍。」李世民說道。
「兒臣不敢。」李泰說道。
「承乾,你要盡好太子之責。」李世民說道。
李世民看著李泰和李承乾,眼神中滿是複雜的情愫。他深吸一口氣,緩緩說道:「泰兒,你自幼聰慧,才華出眾,為父知曉你有遠大的志向。但你要清楚,這天下並非一人之天下,而是百姓之天下。你不可因一時的野心而忘卻了兄弟之情,忘卻了為君者的責任。當年玄武門之變,朕雖無奈為之,卻也日夜備受煎熬。朕不想你重蹈覆轍,陷入那無盡的苦痛之中。你應當以國家為重,以百姓為重,與兄弟攜手共進,共同為大唐的昌盛而努力。」
李泰聽著李世民的話語,心中滿是震撼。他從未想過父皇心中竟承載著如此多的痛苦和憂慮。他低下頭,輕聲說道:「父皇,兒臣知錯了。兒臣定會牢記父皇的教誨,放下心中的執念,與兄長一同為大唐效力。」
李世民又轉向李承乾,語重心長地說道:「承乾,你為太子,身負重任。你應當有容人之量,有決斷之能。不可因一時之氣而與兄弟爭鬥。你要明白,作為未來的君主,你需要的是團結眾人,共同為國家的未來而努力。朕當年在玄武門之變後,歷經千辛萬苦才穩定了局勢。你不可讓朕的心血付諸東流,不可讓大唐陷入混亂之中。」
李承乾眼中閃過一絲愧疚,他跪地說道:「父皇,兒臣明白。兒臣定會以大局為重,與魏王和睦相處,共同為大唐的昌盛而努力。」
李世民微微點頭,臉上露出一絲欣慰之色。但他心中的憂慮並未完全消散,他清楚,要讓兩個兒子真正放下爭鬥,還有漫長的道路要走。
「泰兒,你可明白為父的苦心?」李世民問道。
「兒臣明白,父皇。」李泰說道。
「承乾,你當牢記自身的責任。」李世民說道。
「兒臣定當不辜負父皇期望。」李承乾說道。
「你們要相互扶助,不可再爭鬥。」李世民說道。
「兒臣遵旨。」李泰和李承乾齊聲說道。
李世民注視著李泰,眼中透著深深的關懷。他深知,作為君王,他有責任教導自己的兒子,尤其是李泰這樣才華出眾,卻可能因野心而步入歧途的兒子。他緩緩開口,語重心長地說道:
「泰兒,你自幼聰明過人,文武雙全。為父一直以你為傲。但你也要明白,兄弟之間,和諧共處方能行穩致遠。你與承乾雖性格不同,但都是我大唐的皇子,肩負著國家的重任。你們要相互扶持,而非相互爭鬥。」
李泰聽著父皇的話,心中湧起一股暖流。他能感受到父皇的良苦用心,也能理解他的憂慮。他誠懇地說道:「父皇,兒臣銘記在心。兒臣願放下心中嫌隙,與兄長齊心協力,共同為大唐效力。」
李世民微微點頭,眼中閃過一絲欣慰,然而他明白,光靠言語遠遠不夠。他又說道:「泰兒,你要多研讀聖賢之書,多領悟其中的道理。《論語》中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你要以大局為重,不可因一時之氣而傷了兄弟之間的和氣。」
李泰鄭重地點了點頭,說道:「父皇所言甚是,兒臣定當銘記。兒臣會多讀《論語》,多向聖賢學習,努力做到克己復禮,真正做到以和為貴。」
李世民滿意地笑了笑,說道:「你能如此想,自然甚好。但光說不做假把式。你要拿出實際行動來,真正與承乾和睦相處,做到彼此無間。這樣,為父才能真正安心。」
李泰站起身,鄭重地說道:「父皇放心,兒臣並非口不對心之人。兒臣定會用實際行動來證明,定會成為父皇和兄長的有力臂膀,為大唐的繁榮昌盛貢獻自己的力量!」
「泰兒,為父期望你能放下偏見,與承乾和睦共處。」李世民說道。
「父皇,兒臣定會努力。」李泰說道。
「《論語》中說,『四海之內,皆兄弟也』。你要以大局為重。」李世民說道。
「兒臣明白了,兒臣會多讀《論語》,多向聖賢學習。」李泰說道。
「光說不做假把式,你要拿出實際行動來。」李世民說道。
「父皇放心,兒臣不會讓您失望的!」李泰語氣堅定地說道。
李世民的目光轉向了李承乾。儘管李承乾自幼承受巨大壓力,但他的責任更是重中之重。李世民深知弱肉強食的殘酷,但這並不意味著他願意看到兄弟反目。他的聲音沉穩而緩慢,如同歷經滄桑的古鐘,迴蕩著一份歷史厚重的分量。
「承乾,你是皇太子,將來要繼承朕的大業,治理這個國家。朕不僅要你心懷天下,更期望你能有仁人之心,兄弟和睦。若能讓你的兄弟與你齊心,那麼我大唐江山將會更加穩固。」
李承乾目光堅定地回應著父親的話語:「父皇,兒臣明白。肩負重任,兒臣自知責任重於泰山。兒臣會懷著寬廣的胸懷,對待兄弟,團結眾人,為國家的前途全力以赴。」
李世民輕輕地點頭,關切之情溢於言表:「承乾,你心存善念,朕自然深感欣慰。每個帝王,最艱難的抉擇往往是在權力與親情之間。朕不希望你承受過多的痛苦,更不希望你成為一個孤獨之人。」
李承乾雙手合十,態度恭敬且充滿誠意:「兒臣一直在學習如何為君,如何為兄。玄武門的教訓如此深刻,兒臣不會忘卻。爭權奪利的最終,只能換來親人間更深的裂痕。兒臣希望太子之位不僅僅是權威的象徵,更是和諧與信任的紐帶。」
李世民的笑容中帶著滿意:「朕相信你能做到。但也要記住,需有剛柔相濟。鐵腕是必要的,但也不可忘記了愛的包容。你要用你的力量保護你的兄弟,而不是為了權位對之不仁。」
李承乾微微頷首:「父皇的教誨深遠,兒臣銘記於心。權威與親情之間的尺度,兒臣定當謹記,並付諸於行動之中。」
「承乾,朕期望你在權力與親情之間找到平衡。」李世民說道。
「兒臣自知其重要性,定不辜負父皇期望。」李承乾說道。
「權力是把雙刃劍,望你善待兄弟。」李世民勸誡道。
「兒臣明白,兒臣對待泰弟絕無二心。」李承乾回答。
「懂得權力之重,更需懂得權力之仁。」李世民繼續叮囑。
「兒臣謹記父皇教誨,將用愛溫暖兄弟之情。」李承乾說道。
在李世民的勸誡結束後,皇帝看著面前這兩位皇子。李承乾和李泰,雖然同為一父所生,心境卻是天差地別。李世民話語中流露的是期望與無奈,他期望兩人能夠相互理解,珍視兄弟情誼。
李承乾面色平靜,目光堅定而不迴避,他跪在父親面前,聲音里沒有多少波動,禮貌中帶著疏離:「啟稟父皇,兒臣自知如何為國為民,魏王兄弟的安危自然也是我關心之事。」 他的聲音平和,但內心卻在冷笑,心中暗自說道:「只要李泰不再來擾我,我又何必去理會。」
而李泰也低著頭,身著華麗的錦袍增添了他幾分超凡的氣質,表面功夫做得十分到位,恭敬地回道:「謝父皇教誨,兒臣必定銘記於心,決不讓父皇失望。」 然而他心中的波瀾卻在澎湃,暗自想著:「皇位理所當然是我的,父皇也只是因為我的資質而偏愛我罷了。」
李世民看著兩人相安無事,心中一陣苦澀。他是一國之君,卻也難以掌控自己子嗣之間的糾葛。他的聲音中透露出疲憊與決絕:「你們是朕的兒子,蒼天之下,朕只期望你們能和睦相處,共同守護大唐的天命。」
「朕只望你們能攜手共進,不可心生內鬥之意。」 李世民說道,帶著淡淡的期許。
「兒臣必定全力以赴,為國為民。」 李承乾恭敬地回答,卻是心頭別有想法。
「父皇的教誨,兒臣自當遵循。」 李泰內心膨脹,卻面不改色地應承。
在李世民的寢宮之中,他與太子李承乾以及魏王李泰的對話如同水面上的漣漪,激盪卻不露痕跡。然而,皇權之內的每一個人都有著自己的權衡,暗中留意著空氣中的微妙變化。
楚王李恪站在廊檐下,目光穿過層層宮牆,望向父皇寢宮的方向,心中早有思量。他輕聲對身邊侍奉的學士張說傾訴著自己的憂慮:
「這皇位太過沉重,兄長們都為它所累。我倒希望他們能摒棄那份貪婪,莫讓兄弟間的情誼蕩然無存。」
張說望著這位年輕但明智的楚王,輕聲說:「正是,王爺所言甚是。身處高位,如臨深淵。陛下的苦心,期望太子和魏王能夠領會。」
而在宮中某個安靜角落,大太監吳雋獨自對著蒲團祈禱,也對自己親眼目睹的兄弟爭端痛心不已。他對身旁侍奉的小太監低聲說道:
「哎,太子和魏王的心裡各有盤算。宮中不比其他地方,每個人都牽一髮而動全身。玄武門之禍距離今日並不久遠,為何帝王家的子孫卻總是忘卻前車之鑑。」
而某些官員們在私下裡聚集,討論著宮中變故。其中,尚書令蕭瑀居於上賓之位,他對御史大夫柳奭說道:
「太子仁厚,但也不應缺失威嚴的必要。魏王雖是能文能武,可這心思,唉……陛下所想,恐怕不是任何一個皇子能完全領會的。」
柳奭則冷笑一聲,幾杯酒下肚,聲音帶著幾分難以掩飾的嘲諷:「陛下的心撐起了整個江山社稷。他們都想獲得天家的優先,有誰去思考過天家的犧牲與沉重?」
「兄長們都為那皇位所累,可悲可嘆啊。」楚王李恪對張說說道。
「王爺所憂,正是為臣所慮。盼他們能體會陛下的苦心。」張答。
「宮中的事牽一髮而動全身啊。玄武門之禍,記著前朝教訓,卻忘了教訓。」老太監吳雋獨自感嘆。
「陛下的心撐著江山社稷。他們光是想著爭權奪利,有誰提過天下的犧牲。」蕭瑀緊皺眉頭。
「他們想的是天下,還是僅僅是皇位之尊?」柳奭反問道,語帶譏諷。
李世民的雙眼掃過朝堂上各位大臣的面容,他的凝重讓每個人都感受到了壓力的沉重。他站在皇帝的位置,深切感受到傳承的重擔,他們在討論著關乎整個國家未來的重大決策。
尚書令蕭瑀知曉此刻不能再沉默,他向前一步,打破了朝堂的沉悶氛圍:「陛下,太子和魏王皆有其長處,爭執非一日形成。臣以為,陛下當有精心之策,激發兩位皇子的力量用於國泰民安之上。」
御史大夫柳奭隨即接話:「蕭相所言極是。陛下若能以大義化解兩位皇子之心結,使他們明白權與利之中自有一道仁義之枷鎖,或能避免重蹈昔日玄武門之覆轍。」
大太監吳雋微微躬身,語氣溫和而似有深意:「皇上英明,可洞察一切。太子、魏王雖心生嫌隙,終歸血脈相連。若陛下能施以教化,使他們懂得兄弟之情,臣相信這場風波終將平息,再現風和日麗。」
楚王李恪也不由得開口:「父皇,既然太子和魏王各有所長,為何不盡取其優?太子仁慈,魏王果敢。我以為,天下政事,並不宜父子兄弟單獨一人掌管。分散權力,反而有助於國泰民安。」
李世民聞言,目光沉毅而深邃。他很清楚每個臣子的心思,也明白他們的真意:「眾卿所言有理。寡人定會一番深思熟慮,為國家謀劃,為子孫籌謀。國家,豈是一人之事?這份沉重,朕必與諸卿共同承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