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6章滅高句麗
見手下的文臣武將爭論不休,李世民不由皺起了眉頭。閱讀
他雖然也想徹底滅掉高句麗,但確實也怕高句麗人不斷反抗,從而使大唐陷入泥沼中,消耗好不容易聚積起來的國力。
而長孫無忌的辦法,無疑是一個比較穩妥的辦法,即可以使高句麗臣服,又可以免除大唐東北部的邊患。
李世民聽著這些臣子的爭論,這些文臣個個口生蓮花,那些武將大老粗鬥起嘴來,怎麼會是文臣的對手?
只一會兒的功夫,就被文臣們的伶牙俐齒懟得一個個滿臉通紅,恨不得動手打一架。
李世民也漸漸打定了主意,還以穩妥為上,留下高句麗,最起碼十幾年內,大唐的東北部與高句麗不會再有大的戰事。
想到這兒,李世民咳了一聲,目光掃射了下方的群臣一圈,這些大臣一看李世民這架式,知道他已有了決定,當下都停止了爭論,紛紛站好,低下頭去。
李世民朗聲說道:「朕已有主意,那就留下高……」
「報……」
沒等李世民說完話,殿外傳來一個聲音,卻是一個宦官跑到了門外。
「報……高句麗急報!」那宦官大叫。
「噢?是越王的消息?越王現在如何?」李世民問道。
高公公連忙取過書信,立即看了起來,然而看到一半時,高公公的手有些顫抖。
李世民與滿朝文武看向高公公。
「啊!」
高公公尖叫一聲,嚇了眾人一跳,心說這高公公怎麼一驚一乍的?
到底發生了什麼事?
「撲通!」高公公直接跪倒在地上,口中哽咽的說道:「陛下,越王殿下雨夜奇襲高句麗軍,全殲高句麗五萬大軍,活捉了高句麗王高藏,大莫離支泉蓋蘇文及以下文武百餘名,高句麗——國滅!」
「什麼?」
李世民騰的一下站了起來。
李世民戎馬半生,什麼場面沒有見過?
然而,李貞將高句麗國滅,真的讓他太過震驚,一時之間竟然失態,騰的站了起來。
內心的激動無以復加!
自高句麗建國以來,歷經數百年,中原王朝無數次的討伐,但最終都功虧一簣,大隋也因此而滅亡。
高句麗在華夏人的屍骨上不斷壯大,已成為了擁兵六十萬,僅次於大唐的東方大國,給大唐帶來了嚴重的邊患。
而現在,這個雄霸東北地區和朝鮮半島數百年的政權竟然真的被李貞滅掉了!
想當年,隋煬帝百萬大軍都沒有做到的事情,李貞竟然以一己之力做到了!
這樣的功績,除了大唐的開國之功,以及李靖掃平東突厥的功勞以外,沒有能與之相媲美的。
李世民不由仰天長笑。
自己還是太小看了李貞這個兒子,現在看來,李貞的能力,未必在年青時的自己之下,有子如此,又有何憾?
李世民真的很開心,原來還擔心高句麗不好打,大唐會被拖入到戰爭的泥沼中,現在一切的擔心都煙消雲散。
李貞已經將高句麗給滅國了,連高句麗的國王和大莫離支以及文武百官都給抓了起來,還有什麼可擔心的呢?
而且,這也意味著,從這一刻起,高句麗就可以併入大唐的版圖。
當然,大唐也可以選擇扶持傀儡在高句麗,但是,這豈不是給自己留下隱患?
李世民這樣的一代英主,又怎麼會錯過這樣開疆拓土的大好機會?
聽到李貞滅國高句麗的消息後,不但李世民欣喜異常,殿下的文武百官,大多心頭狂喜。
百年邊患一朝解除,還有什麼比這個更讓人歡欣鼓舞的呢?
所有的武將都大喜過望,剛才還與文臣們鬥嘴生了一肚子的氣,可是現在,李貞用實力打臉文臣,武將們只覺揚眉吐氣。
而這些文臣大多數也都很高興,雖然被打了臉,但滅國高句麗,對大唐來說,確實是一件天大的好事。
只有長孫無忌等少數文臣心中很不痛快,不過他們的臉上也不敢表露出來,只能跟著群臣向李世民道賀。
李世民哈哈大笑,當即說道:「立即讓貞兒將高藏、泉蓋蘇文、高句麗文武百官都壓到薊縣來,我要將他們帶回長安,永絕後患!」
李世民真的很高興,不但因為有李貞這樣的好兒子,更是因為能滅了高句麗,必然讓大唐的威望與實力大增。
滅掉高句麗這樣的大國,足以對大唐周邊的異族造成強烈的震懾,讓他們再也不敢有所異動。
而且,高句麗方圓百萬里,這樣遼闊的土地一下子都併入大唐帝國,大唐帝國的國土面積大大擴張。
最重要的是,高句麗有數百萬的人口。
華夏人口的高峰在兩漢,兩漢繁盛時都有五千多萬人口。
後來經過戰亂,人口銳減,三國時,全國加起來甚至只有七百多萬人口。
直到隋煬帝大業五年,人口才恢復過來,當時隋朝有890多萬戶,4600多萬人口。接近了兩漢高峰時期的數字。
現在的大唐,在經歷隋末大亂之後,人口大幅減少,貞觀十六年,全國大概有300多萬戶,1600萬人,只有隋時高峰期的三分之一。
然而高句麗一國就有69萬戶,340萬人口,也就是說,攻滅了高句麗,就可以得到300多萬的人口,這個數字,占大唐總人口的四分之一到五分之一之間。
得到了這麼多的人口,大唐無論從經濟還是軍事上,一定會實力大增,大唐的總人口甚至可以直接突破到兩千萬人,這絕對是一個驚人的數字。
這讓李世民怎麼能不放聲狂笑?
真是太讓人振奮了!
李世民現在迫切的想要見到李貞,他要好好看看,這個創造了無數軍事奇蹟的兒子,這個大唐新一代的軍事天才現在到底是一個什麼樣子!
當下,李世民立即下令,讓李貞除了留下部分兵力鎮守高句麗外,帶領主力押解高藏等人回歸薊縣。
就在大唐滿朝文武彈冠相慶之時,李貞正騎在馬上向幽州返回,得意之情溢於言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