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64章 對胡國策

  第867章 對胡國策

  自古以來,胡漢之間就有很大的分歧,雙方相互敵視,不能共存,比如漢朝時匈奴南遷,與漢族雜居,結果在西晉時,匈奴人就滅掉了西晉。

  再後來,匈奴、鮮卑、羯、氐、羌紛紛進入華夏中原地區,結果變成了五胡亂華,長江以北的漢人幾乎被殺絕,直到漢族的大英雄冉閔頒布《殺胡令》,長江以北的漢人這才團結起來驅逐胡人,將百萬胡人趕出華夏,這些胡人遠遁西域,活下來的十不存一,羯族更是被殺得滅族。

  經過南北朝數百年的民族大融合,其間經歷了無數血淋淋的殺伐,直到漢人楊堅建立了隋朝,漢人才再一次取得了國家的領導權。

  而此時,融合了大量胡人血統的北方漢人才與原本進入華夏北方地區的胡人融合完畢,時間已過去了數百年。

  也就是說,在以往的歷史上,漢人與胡人相融合,都是經過無數的戰爭,經歷了幾百年的時間才能融合到一起。

  而九原的情況與以往又不同,李貞是想通過一種和平的手段讓漢人與胡人融合在一起,經過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時間,讓胡人與漢人成為一體,形成新的漢族,這種辦法與用純粹的戰爭手法進行民族融合要好得多。

  不那麼暴烈,一點點的和平轉變過來,而九原,就是李貞進行的試點。

  其實李貞的辦法並不新鮮,但卻如走鋼絲,一個弄不好,反而會弄巧成拙。

  早在李世民時期,大唐滅亡了東突厥之後,唐朝舉國歡慶,連退位已久的太上皇李淵也都很高興,在大臣們面前翩翩起舞,君臣一起飲酒作樂,嗨到半夜才消停。

  讓所有人都想不到的是,在舉國歡慶之時,唐朝的朝堂之上卻發生了一場激烈的爭吵,爭吵的對象是五位大臣,他們分別是密書監的魏徵,中書令溫彥博,中書侍郎顏師古,禮部侍郎李百藥,夏該片都督竇靜。

  這場爭論的起因是李靖滅掉東突厥後,還回來了十萬突厥俘虜,李世民沒有殺降的習慣,於是讓讓大臣們發表看法,五個人於是爭論起來。

  顏師古說道:「應該把這些突厥俘虜全部從塞外遷到河北,設立不同的部落酋長,讓他們相互不能統屬,以防他們擰成一股繩,對我們造成威脅,這樣才能永遠保證安定。」

  顏師古的意見總結起來就是把突厥留在中原,分散管理,緊密防備。

  而李百藥則說:「把十萬突厥俘虜安排在河北,不如把他們安排在定襄邊境,讓他們為唐朝守護邊疆。」

  但李百藥並沒有否定顏師古,他認為即使讓他們守護邊疆,仍然要分成不同的部落,已達到分化他們的目上的,第二種意見總結起來就是讓突厥守邊疆,分成若干部落,慢慢接納同化突厥人。

  夏州都督竇靜則說:「東突厥這些外族,留在中原,對我們沒有什麼好處,我們要時刻防備他們的叛變,不如讓他們留在邊疆,分成不同的部落,相互牽制,相互爭鬥,相互內耗,這樣他們就沒有精力攻打我們了。」

  第三種意見總結起來就是將突厥隔離,相互攻伐,讓他們內耗。

  溫彥博作為中書令,說的話很有份量,他的意見是把突厥人遷到內地,讓他們放棄放牧的傳統,改學中原人農耕,然後再教他們禮儀,經過幾年或者幾十年之後,突厥人就被漢族同化,徹底變成為大唐的國民。

  總結起來就是把突厥遷內地,改耕種,同化。

  最後發表意見的是魏徵,魏徵對溫顏博的意見很不認同,魏徵說:「東突厥這個民族人面獸心,不可相信,如果不殺了這十萬俘虜,就千萬不能讓他們留在中原。

  因為幾十年之後,十萬人變成二十萬,二十萬人變成四十萬,成倍的增長,這麼多白眼狼在唐朝腹地,將來必然成為心腹大患 ,若不早處理,將後悔莫及。」

  魏徵的話總結起來就是突厥人是白眼狼,必為後患,絕不能留。

  以上五種意見,在朝堂之處爭論的很厲害,大臣們吵得唾沫星子橫飛,李世民一時之間不知道聽誰的是好,但是有兩個人的話引起了他的重視,他們分別是溫顏博和魏徵,溫彥博的意見是同化外族,格局很大,李世民很是心動,但一想到魏徵所說的,這些突厥人居於唐朝腹地,控制不好必將反叛,所以又有些猶豫。

  隨後,魏徵更是以五胡亂華為例,反駁溫彥博的觀點,而溫彥博以東漢和南匈奴和上食睦關係來反駁魏徵,最終,李世民想做一代仁君,所以選擇了溫彥博的大格局戰略,排除了魏徵的建議,將突厥人安置到河北東起幽州,西至靈該片這片綿長的土地上突厥人在這裡安家落戶,一些突厥人還到唐朝內部居住,不少突厥貴族還成為了皇宮的侍衛。

  這種辦法與李貞的辦法差不多,但實行起來卻出現了偏差,僅僅過了九年,貞觀十三年,突厥貴族就發動了叛亂,突厥人結社率身為唐朝中郎將,在中原突厥人中有很高的威望,結社率就帶著一群突厥人埋伏在宮門前要刺殺李治,但李治命很大,當天突然颳起大風,李治改變了行程,沒有出宮門,結社率等不及就帶兵硬闖,最近失敗。

  這次事件讓李世民差點失去李治這個兒子,更引起了一系列連鎖反應,不少突厥貴族想要顛覆唐朝,重建突厥帝國,這讓李世民意識到,突厥人可無無法被仁義所教化,隨後他將突厥臣民中的一部分遷往塞北。

  歷史上的突厥人在此後也不斷叛亂,給大唐帶來了很大的麻煩,李世民也是追悔莫及。

  李貞的辦法與李世民並沒有太大的變化,但是李貞卻認為,突厥人和其它的胡人反叛,根本原因不是魏徵所說的突厥世為寇盜,天生的稟性,而是在於唐朝的管理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