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章新式練兵
李如意和薛仁貴看李貞的眼神當時就不一樣了,有些詫異,也有些不解,甚至還有一點小小的崇拜。閱讀
李貞小小的虛榮心得到了極大的滿足,心說看到沒?
這可是薛仁貴,大唐的超級戰將,還有李靖的女兒,出身將門世家,現在竟然對老子這麼崇拜,看來,老子還算是比較牛逼的。
當下,李貞肚子一腆,自我感覺牛逼哄哄,又說了一些訓練時的要領。
、
上一世,李貞沒有當過兵,不過,沒吃過豬肉,還沒見過豬跑嗎?
《士兵突擊》和《我是特種兵》看了好幾遍,身為軍迷的他又研究過,所以,對於一些大框上的事,他還是有一些了解的。
當然,細節上的事,除了一些簡單的動作要領,其它的都要薛仁貴和李如意自己去摸著石頭過河了。
不過只李貞說的一些簡單的細節,比如伏地挺身的要領,已讓薛仁貴和李如意對李貞佩服得無體投地。
心說越王殿下每句話都說到點子上,簡直就是神仙,否則,他怎麼懂這麼多別人不懂的東西?
聽了李貞的話,李如意和薛仁貴大喜,立即著手對軍事訓練的革新。
李貞閒來無事的時候,就到軍營去看看,今天搞個緊急集合,明天搞個野外拉練,後來再來個長距離游泳,花樣翻新。
兩個月後,三萬多新兵已有了脫胎換骨般的變化,每個人幾乎都瘦了一圈兒,然而,他們的眼神卻異常犀利,一個個殺氣騰騰,從骨子裡有了蛻變,士兵的作戰技巧、紀律、體能都有了一個質的提升。
李貞很是滿意這兩個月的訓練效果,他決定搞一次軍中大比武,從中選拔精銳和軍官,做為這支部隊的核心。
比武獲勝的官兵,都可以得到獎勵,表現特別優異的還可以升官。
總之,在李貞的眼中,沒有什麼論資排輩,而是能者上,庸者下,有多大本事干多大的事,一切都靠自己去爭取。
李如意卻覺得這種比武怕是要有所受傷,所以有些猶豫。
李貞就說:「為了戰時少流血,平時就要多流汗,哪怕是有些意外損失,為了戰鬥力的提升也是值得的。」
聽了李貞的話,李如意恍然大悟,他隱約記起父親李靖曾經說過,新兵經過了戰場的磨歷,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士兵,李貞的話與父親的話有異曲同工之妙。
當下李如意與薛仁貴商量了一下,決定進行一場新兵之間的大比武,從中選擇人才,而李貞更是事先聲明,從士兵中選拔精銳,組成一支三千人的衛隊。
李貞親自給這支衛隊起名為神武軍,李貞要將這支神武軍打造成自己最為倚重的班底,為了這次大比武,李貞還自掏腰包,拿出許多金銀作為獎勵。
「殺!」
整個軍營里,比武進行的熱火朝天,經過半個月的角逐,終於從三萬多新兵中選拔出了三千身強力壯,武力不凡的軍兵進入了新成立的神武軍。
李貞很是高興,他決心親自訓練這支神武軍,讓神武軍擁有著強悍的力量,成為幽州唐軍的核心。
為此,李貞通過各種渠道,為神武軍都配備了鎧甲、精良的武器,甚至連戰馬都是一人兩匹,一匹騎乘,一匹備用和馱運裝備。
神武軍的待遇也是普通部隊的兩倍,採用淘汰制,每年都要從各軍中選擇精壯和有功之士進入神武軍,同時,也要淘汰一些相對較差的士兵,形成一個良性的競爭機制。
而幽州各軍,都以加入神武軍,成為李貞的衛隊為榮。
神武軍成立之後,李貞又對這些兵加強了訓練,每天都是超負荷的體能和戰術的訓練,李貞親自任命薛仁貴為神武軍的校尉。
這一天,李貞將一張自己親手畫的幾張陣法草圖交給了薛仁貴,說起來,李貞這畫功實在差得很,人物很是難看,不過卻也可以勉強看懂。
薛仁貴看了李貞的草圖,只見這草圖上竟然是一門陣法。
陣形以11人為一隊,最前為隊長,次二人一執長牌、一執藤牌。
長牌手執長盾牌遮擋倭寇的箭矢、長槍,藤牌手執輕便的藤盾並帶有標槍、腰刀,長牌手和藤牌手主要掩護後隊前進,藤牌手除了掩護還可與敵近戰。
再二人為狼筅手執三米長的狼筅。狼筅手利用狼筅前端的利刃刺殺敵人以掩護盾牌手的推進和後面長槍手的進擊。
接著是四名手執長槍的長槍手,左右各二人,分別照應前面左右兩邊的盾牌手和狼筅手。
再跟進的是兩個手持「鏜鈀」的士兵擔任警戒、支援等工作。
李貞將這陣法講解了一番,薛仁貴起先並沒有在意,不過聽了李貞的講解,再仔細一看,心中大驚。
這樣的陣法,饒是薛仁貴看遍兵書,也是聞所未聞。
只聽李貞又說:「此陣名為鴛鴦陣,不但使矛與盾、長與短緊密結合,充分發揮了各種兵器的效能,而且陣形變化靈活。
可以根據情況和作戰需要變縱隊為橫隊,變一陣為左右兩小陣或左中右三小陣。
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
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
薛仁貴也是飽讀兵書的人,看了幾張草圖,聽了李貞的講解之後心頭大喜。
心說這樣的陣勢,在步戰中,特別是對付敵人的步兵,簡直就是無敵的存在啊!
就算是對付騎兵,也有很大的效果,對付騎兵時,藤牌手應當匍匐前進砍所敵人的馬蹄,長槍手則主要在於挑刺敵軍使之落馬,竹製的狼筅易為鐵製,這樣就可以有效對付騎兵的衝擊。
假以日時,若是真能訓練成陣,作為擁有這樣一支陣法的精兵,自己必然可以為大唐立不世之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