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4章 黃三
對於李元景的命令,褚彥甫的部下分歧明顯,分為兩派。
一派認為,李元景不可信任,如果褚彥甫真的帶兵去了襄州,不但十萬大軍會被李元景吞併,連褚彥甫的性命怕都將不保,李元景很可能藉機吞併淮南道。
而另一派卻持反對態度,認為淮南與北軍的矛盾不可調和,現在李元景要與李貞進行決戰,如果能助李元景打敗北軍,不但可以保全淮南道,還可以趁機擴大地盤,而且這也是擊敗北軍唯一的可能,如果不支援李元景的話,那李元景一旦失敗,損失最大的必將是淮南,李元景一垮,整個南方都將是李貞的天下。
褚彥甫思慮良久,最終,褚彥甫認為自己既然與李貞的矛盾不可調和,那就不可能坐觀南北戰爭的成敗,自己必須在關鍵時刻支援南軍的李元景,也只有這樣,李元景才有獲勝的希望,否則自己坐壁上觀的話,李元景極可能失敗,到時,一切就都完了。
想到這兒,褚彥甫做出了決定,出兵襄州!
這是一個艱難的抉擇,然而褚彥甫卻知道,這是自己唯一的選擇,也是戰勝李貞唯一的機會!
與此同時,播州的龍文泉也得到了李元景的命令,要他產即帶兵五萬前往襄州與自己匯合,與李貞決一死戰。
播州的龍文泉雖然兵力不多,但卻都是精兵強將,之前以一己之力打下了半個劍南道,後雖失敗退回播州,但實力猶存,對李元景的命令也是陽奉陰違。
面對著李元景的旨意,龍文泉陷入了沉思之中。
在之前的劍南道之戰中,龍文泉損失了一部分的兵力,後雖有所補充,但他的手下一共加起來也不過六、七萬人馬,李元景一下子調走五萬人,那也就意味著,從此播州面對著李元景和李貞的進攻再無還手之力。
更重要的是,龍文泉對李元景並不看好,他不想把自己綁在李元景的戰車之上,對於龍文泉來說,李元景當皇帝也好,李貞做皇帝也罷,總之與他沒有什麼關係,他只要守住播州,維護住自己的權力和利益就可以。
如果將自己完全綁在了李元景的戰車之上,那麼一旦李元景失敗,自己又該如何是好?
李貞會放過自己嗎?
到時就沒有了迴旋的餘地。
可是如果自己不接受李元景的命令,李元景會不會對自己動手呢?
正在由於之間,一個消息傳來,長安方面來人了。
龍文泉一驚,長安來了使者,非同小可,看來李貞也想要拉攏自己,只是不知長安方面的條件是什麼呢?
在龍文泉看來,無論是李元景也好,還是李貞也罷,誰當皇帝都與自己無關,至於背叛與忠誠,這本身就分怎麼看,如果有足夠的利益,自己當然可以背叛李元景,忠誠不過是因為背叛的代價太高而已,但如果背叛的利益大於忠誠,自己自然隨時會選擇脫離李元景,播左右是劍南道,右邊是江南道,夾在李貞與李元景之間,到底最終投靠誰,就看李貞和李元景誰出的籌碼更高。
想到這兒,龍文泉決定見一見長安來使,聽聽長安方面的價碼……
誰也不知道這一夜經歷了什麼,龍文泉到底與長安方面做了什麼交易,但最終的結果是,龍文泉以上次劍南道戰敗,播州損失慘重,無力出兵為由拒絕了李元景讓他出兵的命令。
播州軍的精銳天下,龍文泉的左右逢源,坐壁上觀讓李元景少了一支精兵,也為李元景在這場大戰中的結局蒙上了一層陰影。
與此同時,嶺南道,起義軍首令黃三也得到了李元景要他出兵助陣的命令。
黃三,本是一介書生,因為自己才學有限屢試不第,黃三不從自身反思,反而對朝廷充滿了怨恨,在他看來,在大唐的制度之下,自己註定不能出人頭地,從這時起,他心中就有了造反的想法。
四年之前,吐蕃侵占長安,太宗皇帝李世民戰死疆場,大唐分崩離析,黃三見時間已到,於是掀杆而起,建立了一直起義軍,隨後,他帶領這支起義軍東拼西殺,不斷壯大,最後竟然讓他占領了廣州城,自此,黃三以廣州為中心稱王稱霸,手下擁兵十餘萬,成為嶺南道起義軍中實力最大的一支。
在這之後,黃三還得到了「貴人」相助,此人正是長孫無忌的兒子長孫淹,長孫無忌死後,長孫淹陷姓埋名,化名為鮑召逃到了嶺南道,長孫淹知道,李貞不會放過自己,為了活下去,只能與李貞斗到底,於是他棲身於黃三處,靠著自己的足智多謀,長孫淹立下很多大功,很快從一群泥腿之中展露頭角,成為黃三的謀主。
在房遺愛征討嶺南的過程中,長池淹見房遺愛勢大,於是勸說黃三,現在李貞在北方大兵壓境,房遺愛的主力不會在嶺南道耽擱太長時間,還不如先行投降,保全實力,等房遺愛走後,這嶺南道就還是黃三的天下。
黃三聽了長池淹的話,投降了房遺愛,而事情果然不出長孫淹所料,房遺愛為了儘快平定嶺南道,採取剿撫並用的手段,投降的都委任官職,頑抗到底的堅決消滅,由於黃三實力雄厚,又最先投靠房遺愛,幫助房遺愛平定了嶺南道,所以房遺愛並沒有對黃三下手,反而讓黃三永駐廣州,替自己看守嶺南道。
房遺愛走後,嶺南道不時有起義軍造反,但都被黃三鎮壓,利用這個機會,黃三不斷擴張勢力,目前已控制了嶺南道的大半,雖然表面上黃三對李元景和房遺愛還是言聽計從,畢恭畢敬,但那不過是假相而已,黃三骨子裡是一個梟雄,他絕不可能屈從於李元景太長時間。
現在南北兩軍交戰,局勢撲朔迷離,黃三內心也陷入了矛盾之中,是助李元景打李貞,還是趁機擁兵自立,自成一系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