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4章 輕騎突進

  第523章 輕騎突進

  李貞並沒有等待跟隨著大部隊一起行動,而是帶領著五百衛隊與一百特種兵先行出發,一人雙騎,前往河南道。閱讀

  之所以這麼安排,李貞有自己的打算。

  三萬大軍一開拔,這麼大的陣仗,褚彥甫在長安的探子一定會將消息報告給褚彥甫,所以,如果跟隨大軍出發,褚彥甫就會有防備。

  而三萬大軍可以放緩前行速度,如此可以麻痹褚彥甫。

  而自己則帶領這六百人先行到達河南,打褚彥甫一個措手不及。

  當然,李貞不會狂妄自大到以為只憑六百人就可以正面擊敗褚彥甫。

  不過李貞從來沒有想過會與褚彥甫正面硬鋼。

  身為現代人的靈魂,李貞絕對有著超前的作戰思維。

  打仗並不是當面鑼對面鼓的硬幹,那樣的話只憑實力打就好了,實力強的必勝,實力弱的必敗。

  而事實上,華夏的歷史上,有很多以弱克強的經典戰例,比如三國時的官渡之戰,赤壁之戰,比如東晉時的淝水之戰,比如……

  這樣的戰例太多,數不勝數。

  而且身為現代人的靈魂,李貞知道,後世的特種作戰,往往只需要極少數的人力和物力就可以解決問題。

  比如二戰時德國人攻戰比利時的一個三千人堅守的堅固要塞,只出動了七十多個傘兵,幾乎零傷亡直接控制了局面,迫降了三千敵軍。

  所以,戰爭就是要用最少的代價,獲取最大的勝利。

  決定戰爭勝負的不光有武器與後勤保障,人的因素也很重要。

  戰爭理念,更是重中之重。

  李貞的戰爭理念遠超這個時代,這也是他往往能以弱克強,創造出一個又一個奇蹟的重要原因。

  相對於大兵團作戰的巨大消耗,李貞更熱衷於小股部隊作戰。

  這樣就可以將戰爭的消耗降到最低,而起到的作用往往也很是不錯。

  比如這一次,李貞帶領六百士兵出征,這點人馬李貞壓根就沒有想過與褚彥甫正面對決。

  李貞想的是如何打蛇七寸,用最小的代價取得最大的勝利。

  來之前,李貞已分析了褚彥甫的情況。

  雖然褚彥甫聲稱帶領三十萬大軍來進攻河南道,但是這對外宣稱的三十萬大軍卻是注了水的。

  其中有十萬是新兵,缺乏訓練,基本上是湊數的,沒有什麼戰鬥力可言。

  而餘下的二十萬軍隊中,褚彥甫也不可能都用於河南道戰場。

  首先,褚彥甫與李元景是貌合神離。

  表面上褚彥甫是李元景的臣子,但實際上卻是聽調不聽宣,褚彥甫自己就是一方軍閥。

  所以,他不可能將所有的兵力都用於河南道而對李元景不提防,所以,褚彥甫最少要留下三、五萬人防禦李元景。

  與此同時,褚彥甫目前的地位來路不正,他是火併了馬周才有現在的地位。

  馬周在淮南道素來為百姓稱讚,很得民心,褚彥甫火併馬周引起淮南道很多人的反感,這其中也包括淮南道的一些地方官員。

  這些地方官員受馬周的恩惠,對褚彥甫並不真心擁戴,所以,一旦褚彥甫在前方戰事不利,或是後方空虛,這些人很可能抄褚彥甫的後路。

  所以,褚彥甫對於後方的穩定不得不考慮,從而留下一部分軍隊,這個人數,估計也在三、五萬人之間。

  淮南的水師還有幾萬人,進攻河南道,水師也是無用武之地。

  如此一來,褚彥甫能用於前線進攻的有戰鬥力的老兵,也就剩下十萬出頭的樣子。

  而且淮南道自古以來從不出強兵,除了淮南道的水師有一定的戰鬥力外,步兵的戰鬥力並不很強。

  也正因為如此,所以褚彥甫對外號稱出兵三十萬進攻河南道,但打了大半個月的時間,卻只拿下了泗州與海州,在沂州的臨沂城下展開了拉鋸戰。

  要知道,李貞的河南道的兵力極少,只有三、四萬人的樣子,而且多是從收降賀蘭師仁手下的降兵中選拔而出。

  這麼少的兵力要守著河南道那麼大的地盤,而褚彥甫的進展卻如此之慢,足以說明褚彥甫軍隊的戰鬥力之差。

  所以,李貞對褚彥甫沒有絲毫畏懼,李貞甚至想著,能不能對褚彥甫進行斬首作戰,如果一舉幹掉了褚彥甫,那麼淮南道無主,必然大亂,到時自己就可以趁機出兵,占領淮南道。

  這樣的話,就可以從東西兩個方向對李元景形成夾擊之勢。

  所以,李貞帶領六百戰士一路飛馳,只用了十天就已到達。

  十天聽著很久,但實際上在唐代的道路交通狀況下,這已經是很快的速度了。

  古代最快的是800里加急,指的是一天跑400公里,這就是神速了,一路上每10公里換一次驛馬,有時還經常跑死馬。

  世界紀錄單人單馬一天是270多公里,但在現實中,在道路好的情況下,一匹馬一天跑了一百多公里已經是相交牛叉的速度了。

  長安距沂州的臨沂有近千公里,十天就趕到,李貞這一行人的速度,絕對可以稱作神速,而此時從長安啟程的三萬大軍,不過剛剛走了三分之一多一點的路程而已。

  李貞來到臨沂城外時,已是黃昏時分。

  身下的戰馬已是汗水淋淋,不斷的打著響鼻。

  李貞一行人也已疲憊不堪。

  好在李貞的衛士和特種兵都是千挑萬選,身體素質和意志都是千里挑一,所以還可以堅持。

  一拉胯下戰馬的韁繩,那馬嘶鳴一聲,人立而起,這才停住了前沖的勢頭。

  李貞從衛士手中接過望遠鏡向遠處的臨沂城牆處還飄揚著大唐的旗幟,不由長出了一口氣。

  還好,自己這十天的苦沒有白吃,終於趕在臨沂城失陷之前趕到。

  將望遠鏡交給了身旁的衛士,李貞的嘴角露出一抹淡淡的微笑。

  之所以將望遠鏡交給衛士,是因為在作戰中,帶著望遠鏡的人往往被當做軍官,被暗箭射殺的機率很高,所以哪怕是現代,望遠鏡一般都由軍官的衛兵攜帶,李貞也養成了這個習慣。

  看著遠處的臨沂城,李貞眯起了眼睛,心中暗想,臨沂城中不過有五千士兵駐守,而褚彥甫手下有十幾萬軍隊,半個月卻打不下一個小小的臨沂城,這褚彥甫也不過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