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91章 民生問題

  第509章 民生問題

  現在的大唐,百廢待興,所以李貞決定,一定要大力解決民生問題。閱讀

  一個民族的強健,不但要有精神上的強健,更要有身體上的強健。

  李貞覺得應該效仿自己前世,搞一個全民健身運動。

  把全民族的身體素質提高,提升人們的壽命,減少疾病的發生。

  事實上,歷史上的唐朝,身為第一強國,人均壽命是很高的。

  有人根據5100個墓志銘的統計,唐朝人均壽命59.3歲!

  針對夫妻樣本統計:

  婚後男性平均死亡年齡為62.3歲!

  婚後女性平均死亡年齡為64.2歲!

  當然,那是在盛唐時期,內地百姓百年之間都沒有遇到過戰火,而且沒有計算夭折的青少年。

  古代夭折率是很高的,都算上的話,大唐人的平均壽命估計也就在五十歲左右。

  現在是初唐,戰亂頻發,據戶部的張小乙統計,現在的大唐,平均壽命能有三十歲左右。

  三十歲,相對於後世二十一世紀來說,加非洲難民的平均壽命都比不了。

  人的平均壽命可以看出這個國家是否和平安定,也可以看出生活水準與醫療水準。

  現在的大唐,還處於戰亂之中,很多人正值壯年或死於兵禍,或死於瘟疫,就拿三年前李治之亂來說,一下子就死了幾十萬人,另有百萬人死於戰後的瘟疫。

  好在現在北方終於安定下來,李貞相信,只需二十年的時間,唐朝的人口必然會成一個幾何爆炸式的增長。

  讓老百姓活的更好,擁有更長的壽命,是李貞的目標。

  李貞的目標是,讓老百姓的人均壽命達到六十歲,甚至六十五歲以上。

  要達到這樣的目標,不但要有和平安定的內部環境,還要有良好的生活,包括充足的營養,堅持鍛鍊,更重要的是,還要提升醫學水平。

  孫思邈雖然向外地雲遊,但是他當年在長安開辦的醫館,確實是培養出了一大批醫學人才。

  現在的唐軍之中都配有軍醫,為的就是防止傳染病的流行,以及能對傷兵進行及時的治療。

  這個年代的傷兵戰死率是非常高的,有了這些軍醫,唐軍的戰死率直線下降,而傷愈回歸的士兵因為作戰經驗非常豐富,心理素質得到了加強,所以戰鬥力是極高的。

  李貞的軍中就將傷愈回歸的士兵單獨編成了一個衛,被稱為榮譽衛,現在的榮譽衛已成為唐軍的主力之一。

  李貞的想法是,培養更多的醫生,不但用於軍事,更重要的,是用於民間。

  李貞的長期計劃,是由孫清綺牽頭,組織人成立一個醫學院,持久的培養大批的醫務人才。

  而李貞的打算,不光是在每個城鎮都成立醫館,在鄉村也要成立醫館,如此一來,才能提升全國人的壽命,讓老百姓病有所治,也有助於社會的穩定。

  解決了病有所醫,餘下的就是老有所養,學有所教,住有所居。

  身為靈魂穿越的現代人,李貞當然知道在解決了生存之後,房子、醫療、教育、養老,將是社會最大的問題。

  哪怕是到了後世,這些問題都一直困擾著社會的發展與進步。

  所以,李貞現在是未雨綢繆,準備將這些問題都一點點的解決。

  這個年代,除了長安和洛陽等少數大都市,地皮還真就不值錢,除了城裡的房子是磚瓦房,農村的房子大多也都是泥坯房與木板房。

  住有所居應該不成問題。

  當然,要住的好,就要另當別論。

  至於老有所養,也不是什麼大問題,這個年代,每家都有不少的孩子,養兒防老,天經地義。

  對於實在沒有兒子養老的,官府就在每個城鎮建上一些養老院,將沒有人養的老人奉養在養老院,而養老院同時也可以接納社會上的孤兒,由官府出資,這樣一來,就可以有效的解決養老問題。

  解決了老有所養,剩下的最後一個問題就是學有所教。

  這個就比較簡單了,各地的私塾很多,當然,這些私塾是個人開辦,要收費的,所以李貞的想法就是,將這些私塾進行整合,變成官辦學校。

  然後招募老師,將合格的私塾老師轉為學校教師,不合格的剔除。

  這些老師與學校的費用,都由官府來承擔,老百姓的孩子可以免費上學。

  這樣一來,也就解決了百姓學有所教的問題。

  李貞相當,通過自己這一系列的改革,就可以讓大唐實現長治久安,百姓富庶,安居樂業。

  當然,李貞也知道,這一套東西下來,就需要大量的錢財。

  所以,李貞現在最想搞到的就是更多的錢。

  官府雖有鑄幣權,但這幣卻不是亂造的,每年都要有固定的數額,因為造的多了,就會引發通貨膨脹,錢不值錢,反而造成百姓生活水平的下降。

  所以李貞就只能在如何生財,發展經濟上面想辦法。

  怎麼才能發展經濟呢?

  李貞想到的第一個就是紡織業。

  如果將蒸汽機用於紡織業,造出蒸汽織布機,那麼,就可以極大的提升紡織業的效率,織出的紡織品也可以大量用於生活之中,從而賺取大量的金錢。

  李貞不由想起了外國歷史上有名的圈地運動。

  15世紀末期起,由於日不落帝國毛紡織業的發展,羊毛的需求日益增加,市場上的羊毛價格開始猛漲,養羊成為一個有利可圖之業。

  於是,日不落國的鄉紳、貴族紛紛把自己的土地和村社的公共土地用籬笆圈起來,變成私有的大牧場、大農場,有的還用暴力手段將農民的土地圈為己有,用來放牧羊群。

  牧羊所需要的勞動力有限,原先在鄉村勞作、生活的大批農民失去賴以養家餬口的土地,被迫離鄉背井,淪為流浪者。

  這就是英國歷史上的「圈地運動」。

  李貞要做的,就是避免這種情況的發生的同時,還要大力發展毛紡織業和棉紡織業。

  只有紡織業發展起來了,國家就有了重要的經濟支柱,而李貞預計,紡織業還來的利潤,竟讓朝廷的收入成倍的增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