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06章 李貞的戰略
李貞知道,欽陵是吐蕃的名將,而且李貞還特別用百度搜索了一下欽陵的資料。
結果發現,這個欽陵還真是一個厲害人物,在原有時空的歷史上,欽陵在吐谷渾的大非川還擊敗了大唐名將薛仁貴,消來了數萬唐軍。
從此以後,薛仁貴就一蹶不振。
只從這一點就可以看出,這個欽陵絕對是個厲害角色,不愧是吐蕃戰神。
李貞就想,祿東贊的基因就是好啊,一共生了五個兒子,在歷史上都是厲害的角色,不過在這個時空,他的三子已被自己當年在長安一槍打死。
剩下這四個兒子,卻也都是了不得的人物。
就拿長子贊悉若來說,詭計多端,當初在關內道北部數次擊敗大唐名將黑齒常之。
後來薛丁山攻打隴右道,面對著火槍兵的火槍和大炮,贊悉若死守蘭州,硬是與唐軍打了個勢均力敵,此人絕對是一個難纏的對手。
再說老二欽陵,這個傢伙絕對是大唐的死敵。
當初李世民和手下的天策府一干將軍,幾乎全都死在了欽陵的手中,對於唐軍來說,欽陵就是一個如同噩夢一般的人物。
歷史上的薛仁貴也是敗在欽陵之手。
能戰敗薛仁貴,也可以看出,這欽陵卻是一個極有本事的。
至於祿東贊的四子和五子,現在都沒有出現,不過李貞相信,祿東贊的這兩個兒子也都不會是等閒之輩。
看看人家祿東贊,不愧是吐蕃第一智者,這生出來的兒子也個個了得,在歷史上,祿東贊父子把持吐蕃的實權達數十年之久,這一家子真是極厲害的。
不過李貞認為,雖然祿東贊這一家子很厲害,是大唐的勁敵,但是自己也沒有必要害怕他們,神化他們。
打仗打的不光是人,更重要的是實力。
就比如另一個時空的二戰時期,德國名將隆美爾號稱沙漠之狐,一次又一次以極少的兵力打得英軍滿地找牙。
然而,在英軍的絕對實力面前,隆美爾最終還是敗下陣來,阿拉曼戰役中,隆美爾的北非軍團全軍覆沒。
並不是隆美爾的指揮有問題,實在是在北非,德國與英國之間的實力相差太過懸殊。
再比如華夏歷史上的三國時期。
魏國之所以能來掉蜀國,晉國來掉吳國,主要還是雙方實力相差的太過懸殊。
魏國打蜀國時,蜀國全國才有十萬軍隊,而魏國全國有四十多萬軍隊,再加上經濟上相差懸殊,魏國坐擁大半天下對付蜀國一州之地,自然是手到擒來。
所以,戰爭打的不光是人,更重要的是實力,這個實力包括軍事實力,也包括經濟實力。
諸葛亮六出祁山,每次都半途而廢,原因大多是因為糧草不濟。
一是因為蜀國的經濟差,二也是因為蜀國的基礎設施不好,道路情況差。
這些都是硬實力。
而吐蕃人在隴右與大唐對峙,也面臨著如蜀國同樣的問題。
吐蕃雖大,但因為地處高原,糧食只能種植低產的青稞,而且吐蕃總人口並不多,經濟實力有限,地域又廣闊,運輸物資很困難。
在這種情況下,吐蕃長期在隴右地區保持強大的軍力對吐蕃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消耗。
唐軍雖然也有消耗,但關中地區物產富饒,路途與隴右道又不遠,完全耗得起。
但時間一長,吐蕃人一定耗不起,這是硬實力的較量,完全沒有半點可以取巧之處。
李貞也不讓薛仁貴等人出戰,只要硬耗,就可以將吐蕃耗得經濟崩潰。
這樣的情況歷史上也有出現過。
戰國時期的長平之戰,趙國傾全國之兵與秦軍在長平對峙,趙將廉頗知道秦軍厲害,秦將白起是個難對付的敵人,所以堅守長平不出達半年以上。
結果趙國因為男丁都被抽調上戰場,國內的生產受到了影響,時間一長,經濟基本上被拖垮。
於是趙王只好下令廉頗儘快出戰,結束這場戰爭,但廉頗知道出戰沒有把握,所以一直違令不戰。
結果趙王換了趙括為將,趙括年青氣盛,出擊迎戰秦軍,結果全軍覆沒,四十萬趙軍被秦將白起坑殺,東方六國從此失去了與秦國對抗的資本。
所以,兩軍對峙,比的是國力,弱的一方一般往往想要戰半,以出奇制勝,結束戰爭。
而強的一方只需要耗,就可以將弱的一方耗死。
現在隴右的戰場上就是這個局面。
吐蕃二十幾萬大軍陳兵於隴右,李貞聽說不憂反喜,就是因為吐蕃人在前線的大軍越多,他們所需要的後勤保障也就越多,對國力的消耗也就越大。
而大唐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又是家門口作戰,拖得起,也有足夠的實力拖下去。
吐蕃人全民皆兵,長期徵召這麼多的士兵在外作戰,國內的生產一定會受到重大影響,而大唐人口眾多,士兵都是職業的,雖也受到一定的影響,但與吐蕃比起來,就要少之又少。
總之,李貞的策略就是拖下去,拖到吐蕃人崩潰,拖到吐蕃人自行撤兵,到時,大唐就可以從容接收隴右。
而如果現在就決戰的話,正好稱了吐蕃人的意,而且吐蕃主將贊悉若與欽陵那都是能力極強的名將,一個打得不好,不但收不回隴右,反而會受到更大的損失。
隴右,渭州。
薛仁貴與裴行儉、薛丁山也接到了李貞的命令。
由於薛仁貴的資歷與職務在眾人之上,所以薛仁貴是這次隴右之戰的實際指揮。
薛仁貴的本意,是想出戰的,但是李貞的命令卻不能違抗。
對於李貞的用意,眾將也是明白的,也知道這是最為穩妥的奪回隴右的辦法,當下眾人在渭州一帶不斷調兵遣將,以引誘吐蕃人繼續增兵。
而另一方,吐蕃人在隴右的兵力已接近三十萬,全國半數的人馬皆集中於此。
贊悉若與欽陵所受到的壓力都非常大。
隴右的物產並不足以支持三十萬大軍的龐大消耗,吐蕃大軍的很多用度,只能不遠萬里從吐蕃本土和吐谷渾徵調,時間一長,吐蕃人的物資保障就處於困難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