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4章英烈永存
李貞將張依淑接回了府中,李如意等六女對張依淑很是熱情,完全沒有看出吃醋的意思。
李如意只是心直口快,心腸卻是不錯,很是善待李貞的幾個女人,至於武媚娘,則是中間的調和劑,為了能得到李貞的歡心,極力調各眾女的關係,這才讓李貞不至於後院起火,有後顧之憂。
對此,李貞感到很是滿意,對武媚娘的態度也漸漸有了改觀,與以往一樣對她,只是在內心深處,李貞對武媚娘還是有一定的戒心,雖用武媚娘,但絕不讓她專寵。
接下來的一段時間,李貞每天很是繁忙,李貞決定在長安建一座紀念碑,以祭奠在歷次戰鬥中為大唐犧牲的亡魂。
這碑修得要壯觀,李貞計劃要修個五十多米高,以及隆重。
這個舉動引起了上官儀的阻止,上官儀認為,大唐現在百廢待興,長安以西還是一片殘破景象,這個時候絕不可再濫用民力,要集中力量恢復生產才是。
李貞卻說,這座紀念碑是大唐軍人的魂歸之處,有了這紀念碑,百姓時刻可以悼念這些誓去的亡魂,也可以激勵活著的人,增升軍隊的士氣,而且建紀念碑的錢,從李貞所掌管的內庫出。
雖然上官儀還是不同意,但李貞主意已定,上官儀也沒有辦法,最後與李貞討價還價,將紀念碑的高高降低到三十米高,這才勉強同意了李貞的想法。
七日後,李貞代表天子,率文武百官進行了紀念碑的奠基儀式,同時公祭這些平叛中戰死的將士,駱賓王為犧牲的英靈寫了一篇祭文,由李貞當眾宣讀。
李貞一看,這文章寫得盪氣迴腸,催人淚下,李貞雖然讀著饒口,但卻很費了一番心思誦讀,卻也是聲情並茂,說的文武百官,祭台下眾人一會兒群情激奮,一會兒潸然淚下,很是打動人心。
李貞沒有想到,效果竟然這樣好,心說這駱賓王寫文章的本事實在是太厲害了,以後自己這起草文書的事,交給他就好了。
當下李貞親自為紀念碑填了第一捧土,同時取出李世民寫出的字幅,這字幅上書——大唐英烈永垂不朽八個大字。
這詞是李貞所想,李世民覺得通俗易懂,很是貼切,所以親手書寫,準備放大後刻於碑上。
看著這紀念碑的地基,李貞心中長嘆一聲,口中朗聲說道:「大唐逝去了英烈們,你們從此魂歸此碑,與大唐同在!」
隨後,李貞再次向李世民奏請,建英烈祠,將為大唐犧牲的將士牌位移至英烈祠四時供奉。
李世民此時病情剛剛好轉一些,可以上朝理政,就要同意李貞的請求。
但卻有大臣並不同意,認為建英烈祠英民傷財,現在不宜這樣做。
人群中,老邁的李靖站了出來,李靖已年近八旬,身體又不好,很少參加朝議,但這些他也被邀請參加朝議。
李靖就說:「我帶兵近三十年,親眼看到無數的將士倒在為國征戰的戰場之上,他們很多都埋骨它鄉,如果有了英烈祠,將戰死英靈的牌位遷於英烈祠中,讓他們魂歸故里,他們也就可以地下瞑目,含笑酒泉了。
我已經八十多歲了,用不了多久,就可以在英烈祠與這些老夥計地下相聚了……」
說完這話,李靖已是老淚縱橫。
程咬金也說:「這些年,為了大唐,將士們出生入死,不少人都說,他們不怕死,但卻怕死後連個去處都沒有,有了這英烈祠,將士們就再也沒有後顧之憂,可以全心為國征戰殺敵。」
聽了李靖與程咬金的話,百官沉默了下來,顯然,兩個人的話打擊動了大多數人。
李貞目光環視百官一周,朗聲說道:「一個國家,如果沒有凝聚力,永遠也不會成為一個強大的國家,沒有凝聚力就是一盤散沙,早晚要亡國,而這凝聚力從何而來?就是百姓對國家的認可。」
「建立英烈祠,可以提振我大唐的民族精神,鼓舞鬥志,也讓所有人百姓看到,我大唐沒有忘記為了大唐犧牲的人,這英烈祠將是我大唐精神所在,只要有英烈祠在,我大唐就可以凝聚人心,長盛不衰!」
聽了李貞的話,百官這才恍然大悟,原來他們只站在經濟方面考慮問題,而很多時候,卻忽略了精神上的東西。
這些精神才是大唐昌盛的脊樑啊!
是啊,一個沒有凝聚力的民族,沒有脊樑的民族,永遠也不會成為強大的民族。
一個真正強大的民族,必須要有民族的靈魂!
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必須要有強大的凝聚力。
一個真正強大的國家,必須要有打不斷的脊樑!
而李貞所要做的,就是將所有國人都團結在一起,為大唐注入靈魂,對大唐形成真正的認同感,而一旦這種靈魂形成,那麼大唐盛世永昌未必做不到!
能在朝為官,站在這個大殿上的,絕沒有蠢人,當下,百官齊聲贊同修建英烈祠,這事也就定了下來。
從甘露殿走出,李貞看向了天空,那天空是如此的藍,沒有一絲的雲彩,李貞心中暗道,為大唐盡忠的英烈們,定叫你們魂有所依!
李治之亂,給大唐帶來的打擊是巨大的,之前的大唐,對外一直保持著進攻的姿態,國力強大。
而李治之亂雖然時間不長,但卻給大唐帶來了巨大的破壞,不但讓大唐失去了與西域屬地的聯繫,還丟失了河右數州之地,大唐西部險要盡數喪失,處於異族的直接進攻之下。
而且,叛軍所過之處,破壞力巨大,長安以西的土地殘破不堪,千裏白骨,人煙罕至,在這場叛亂中,大唐足足失去了數以百萬計的百姓,其中包括大量的青壯。
這對大唐的經濟造成了巨大的破壞,原本富饒的關中平原一時之間極為蕭條,大唐不得已,將大量的人力、財力和物力用於西部地區,這就牽扯了大唐大量的精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