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殿試
程處之與狄鼎天聽了李貞的話大喜,這才樂呵呵的離去。閱讀
李貞卻眉頭一皺,總覺得哪裡有些不對,這狄鼎天雖然也算老成恃重,但怎麼看也不是一個這樣有智慧的人。
可是他卻在自己謝絕之時想到了這麼個辦法,即得到了自己的好感,又可以讓皇上對他有印象,真是一舉兩得,這個辦法怎麼看也不像是他這樣的人能想出來的。
不過李貞並沒有時間卻想這些,明經舉就要開始,各地推薦的士子已雲集於長安,自己絕對要主持公道,不能有所偏頗,被長孫無忌抓到把柄。
至於這字畫嗎,相信惜字如命的李世民還是樂於接受的,向他獻上這字,也可以提升李世民對自己的好感度。
果不其實,李貞向李世民獻上這幅字之後,李世民大喜,樂不可支,對李貞好感度立時提升,同時,他也記住了太原狄氏,狄鼎天的名字。
在與程處之和狄鼎天相見之後,李貞讓人寫了一副對聯貼在門口。
「上聯是:非常時非常事莫開尊口,下聯是:人心公天下公清白自見。橫批是:免開尊口。」
果然,這對聯貼出之後,就很少再有向李貞這裡跑官的來了,就算是有,李貞也是一律避而不見。
已是貞觀十九年四月初八,明經舉考試。
明經舉主要考儒家經典,考試是先帖文,然後口試,經問大義十條,答時務策三道。而進士科主要考試詩賦和政論,沒有一定的才華,靠死記硬背是沒有用的,因此難度更大。
唐朝科舉的試卷沒有糊名制度,錄取與否不完全根據卷面的成績,考生平時的聲望、家庭的政治地位和各方面的推薦都起作用。也由於這點,導致腐敗大量產生,明經舉基本都被高門大族所壟斷。
這一界的明經舉也不例外,李貞走在考場上,看著兩側小屋中的士子們正在書寫答卷,眉頭卻皺了起來。
他發現,遠處一個胖考生鬼頭鬼腦,不斷向手臂看著什麼。
李貞一看就知這胖考生有問題。
自己上一世可是考場聖手,經歷了無數次考試的千錘百鍊,這些小伎倆哪裡能難倒自己?
李貞來到那胖考生面前,讓那胖考生將衣袖捋起來,果然,見那胖考生的衣袖之中帶著一份答案,再看那答案,竟與出的題目一模一樣。
「漏題了!」
李貞吃了一驚,心說這下可嚴重了,這次考試的題目是自己與楊師道一起用火漆封印上的,竟然還是泄漏了出去,自己這裡沒問題,那肯定是楊師道那裡出了問題。
想不到啊,老成持重的楊師道也是這營私舞弊的好手。
更重要的是,這楊師道可是長孫無忌的得力助手,如果利用這科場舞弊案打倒了楊師道,那長孫無忌就會痛失一有力助手。
而且也可以讓所有人看到,跟著長孫無忌是要倒霉的。
李貞當下就要大動干戈,全考場徹查。
這時楊師道就說:「殿下,只是個別幾個士子舞弊,趕出去就算了。」
李貞冷哼一聲:「連考題都泄漏了出去,這事情還小嗎?查!必須一查到底!」
整個考試立即進行了大搜查,結果一天之中,從這些考生中搜出來有問題的竟達三百多人,每個人手中都有泄露的題目。
據這些考生說,這些題目,都是他們花大價錢買來的。
李貞立即將事情向李世民進行了報告,李世民也很是生氣,下令由房玄齡親自查辦此案。
房玄齡不敢怠慢,三天之中,已查出了向考生賣題目的源頭,赫然是楊師道。
原來,楊師道為了斂財,主動與這些考生聯繫,收了幾十萬貫的好處,賣出了三百多份考題。
如此一來,貞觀年間最大的科場舞弊案告破。
李世民得知了案情之後,氣得破口大罵楊師道,念及舊情並沒有殺他,只是將他削職為民,所有參與科場舞弊案的官員全部獲罪。
一時之間,整個長安為之肅然。
楊師道回了老家,臨走時,只帶了兩個家丁,騎著一匹驢子,幾乎沒有人去送他。
回想幾天之前,自己還是吏部尚書,明經舉副主考,而今天卻落得這個田地,楊師道百感交集,悵然而嘆。
利用考場舞弊案,李貞幹掉了楊師道,而楊師道又是長孫無忌的爪牙,一時之間,整個長安對李貞敬畏有加。
以前一直巴結長孫無忌,刻意與之結交的人少了許多,原本的長孫府外車水馬龍,現在卻門可羅雀。
這讓長孫無忌極不適應。
這麼多年來的政治鬥爭,宦海浮沉,長孫無忌一直都占有優勢,還是第一次被別人打壓得這麼狠。
然而長孫無忌到底老謀深算,忍耐功夫了得,他知道,現在李貞風頭正勁,自己只能隱忍,等待時機。
一但讓他抓到機會,必然一擊致命,讓李貞永不翻身!
科場舞弊案之後,李世民再次派李貞對考生進行了重新考試。
這一次,經過之前的舞弊案之後,考試極為嚴格,也很是公正,最終,李貞選出了九十人參加口試。
經選出來的這九十人,個個都有些水平,都是李貞通過考卷親自挑選出來的佼佼者。
讓李貞驚訝的是,上次那個看自己的太原狄氏的狄鼎天赫然就在其中。
李貞取出狄鼎天的卷子又看了看,確實準確無誤,雖然文筆一般,字跡也一般,但狄鼎天對李貞所出的題目很有見地,甚至比其他的考生答的還要好,只從試卷而論,狄鼎天為第二,無人敢稱第一。
李貞就納悶了,這狄鼎天自己明明見過啊,哪裡有那麼好的才華?難道是自己看走了眼不成?
反正馬上就要殿試,到時看看他的表現即可知曉答案。
在萬眾矚目中,殿試的日子終於到來了。
貞觀十九年四月二十九,李世民在甘露殿進行殿試,測試明經舉選拔出來的進士,以選出三甲,狀元、進士、探花,一大早,九十位士子已到了甘露殿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