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2章 天威難測
養心殿裡。閱讀
程處立垂手冊立在龍書案前,李貞臉色陰沉的翻看著程處立遞交上來的奏摺。
經過了一個禮拜的審查,幕後黑手終於浮現出水面。
孔賢臣的官職非常高,超過了婁師德和李淳風等人。
但是,孔賢臣的權利卻還不如二品的刑部尚書呢。
姚崇擔任刑部尚書,官居二品,比孔賢臣差了一大截,可是在朝堂之中。
姚崇的權利卻比孔賢臣還要大得多。
類似這種情況,大唐朝堂之中還有很多。
「婁師德和裴行儉等人知道是誰對他們動手嗎?」
「啟稟陛下,他們不知道。」
「那就把這場老鼠戲貓的把戲繼續下去吧,朕要好好看看戲。」
「臣知道了。」
在李貞看來,朝堂之上的明爭暗鬥,就是一場對弈,李貞是執子人。
孔賢臣和婁師德的人都是棋盤上的棋子。
世界上,並不是非黑即白,尤其是朝堂之上。
現在濃霧已經散去,李貞已經看清楚了朝堂之上的局勢。
朝堂之中,六部掌握著治理大唐的權利,除了他們以外,還有一大幫官員,也在朝堂之中蟄伏。
他們游離在權利之外,但是,他們也在影響著大唐。
現在朝堂之中,涇渭分明的兩個派系已經顯現而出,一方六部官員,一方是非六部官員。
仿李淳風筆記的人就是太傅孔賢臣,因為只有孔賢臣知道李淳風的運筆方式。
而且孔賢臣的書法造詣很高,只有他才能將李淳風的筆記模仿得以假亂真。
「繼續督查滿朝文武。」
李貞開口說道。
「遵旨。」
程處立拜道。
在程處立離開之後,李貞翻開程處立遞交上來的秘折,繼續查看著。
「想不到大儒也能做出這樣的事情」
李貞將程處立的秘折合攏,主導這件事情的人,有兩個。
一人是太傅孔賢臣,一人是王玄策。
薛丁山成為了印度都護府的總督,而一同前往征伐莫英帝國的王玄策回京之後,擔任了閒職。
王玄策非常想獲得兵部尚書的位置。
因為若稱為兵部尚書,那就掌管天下兵馬,節制所有州郡的總兵。
孔賢臣找到王玄策後,兩人一拍即合,當即謀劃了一出
借刀殺人。
他們要借的這把刀,不是別人,而是皇帝!
因為只有皇帝才能裁撤掉婁師德,只有皇帝才能讓六部無力翻身。
「這幫傢伙,總是爭權奪利!
」
李貞將秘折收起來後,離開了養心殿,既然已經知道了這場風暴的源頭,也該讓孔賢臣知道一下天威難測了。
而且,什麼事情都瞞不過朕的耳朵,朕只是沒想對你下手罷了。
大臣們已經來到了欽天監,看到了最新的一批偃木車,一些年輕的大臣試了試,只是試騎了幾下,便找到了要領。
李淳風在一旁開口說道:「現在的這些車,還是木車,等過陣子,將這些木材換成鐵質,會更加結。」
「這種車子的確方便,而且遠比馬車輕巧便捷,十分適合在百姓之間推廣。」
上官儀開口說道。
其他的官員也看出了這種偃木車的優勢所在,近距離代步。
可以取代馬車,甚至能夠將轎子替代了。
大唐的車輛種類很多,戰爭使用的炮車,馬車等等,種類繁雜。
但是像這種小巧的,為單人設計的偃木車,卻幾乎沒。
雖說偃木車沒有什麼太高的技術含量,卻能夠改變出行習慣,真是了不起的發明。
各個州郡總兵,已經開始武舉考試,先文試,至少要能識文斷字。
才能進行武舉考試,否則的話,連軍情都看不懂,那就糟糕了。
裴行儉對武舉取士非常看重,不敢有一絲一毫的懈怠。
在他看來,這是在為大唐選拔將軍將領,是要能領兵能打勝仗的
翌日。
李貞登臨朝堂。
文武百官叩拜。
所有朝臣起身之後,太監宣喝:「有本早奏。」
文武百官分列兩旁之後,婁師德遞交奏本,向李貞匯報戶部稅收以及關稅稅收情況。
待婁師德回歸朝班之後。
兵部尚書裴行儉出列道:「啟稟陛下,臣昨日獲得情報,遼東北部,發生了數起搶掠事件,是少數族群引起了混亂。」
遼東地域原本生活著許多部落,數十個部落存在著,當年這些部落為了能夠獲得大唐的戶籍,把族中的男丁全派了出去。
那個時候,王玄策統帥的兵馬達到了三十萬,其中很多兵馬,都是這些部落的壯丁。
「既然遼東有事發生,那朕準備派一位能臣,前往遼東建設邊關,諸位愛卿看誰最適合這個位置臣?」
李貞的話音落下之後,目光看向了朝班之中的王玄策。
一瞬間,很多朝臣都明白了陛下的心意,上官儀手持象牙板出列道:「臣舉薦王玄策將軍王將軍戰功赫赫,運籌帷幄,又曾擔任過遼東總兵,臣以為他最適合駐守遼東」
上官儀的話音落下之後,朝堂之中的孔賢臣被觸動了。
只不過,他面無表情,害怕被別人看出蹊蹺,在朝堂之中。
他剛剛與王玄策結成同盟,現在陛下要把王玄策支走,難道陛下知道了什麼事情嗎?
此時孔賢臣還以為自己把事情做得天衣無縫,他卻不知道,皇帝陛下,早已經把他看透了。
朝堂之上。
上官儀舉薦了王玄策。
原因是李貞看了王玄策一眼,上官儀立刻明白了聖意,立刻出列舉薦王玄策,迎逢聖意。
王玄策在朝班之中,身子一怔,一種前所未有的期盼在心頭升起。
他是武將,除了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其他的什麼也不會。
離開了戰場,竟無用武之地。
在朝堂之中玩弄政治手腕,玩心眼,太難了。
如此一來,倒不如到地方,管理一方軍政事務。
所以,王玄策的眼睛亮了,非常希望重回遼東,那裡承載著他多年的心血。
王大人對遼東軍政十分熟悉,若是里返遼東,必然能明穩定遼東諸多部落」
「王玄策聽旨。」
「臣聽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