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9章一個不留
李世民聽了長孫無忌的建議,一天之中連發十二道聖旨,召李貞回長安。
表面上讓李貞議事,實際上,不過是要剝奪李貞的兵權,將李貞控制起來。
雖然一些武將對些不忿,但武將在戰時是一方大吏,在和平時卻沒有任何實權,對此也是有心無力。
而李靖又生了重病,尉遲敬德與李績率軍在外駐守,所以短時間內,朝堂之上竟對此連反對的聲音都沒有。
為了權力,李世民在長孫無忌的慫恿下準備將李貞控制起來。
這也形成了一個死局,李貞如果抗旨,那就是要造反,如果奉旨回到長安,那將失去一切權力,從此以後,怕是要在高牆之中呆上一輩子。
而以李貞的功勞,下任皇帝怕是也難以容他,李貞的下場將會很慘。
到目前為止,李貞還沒有想到破局的辦法,滿朝文武盡在長孫無忌的掌控之中,李貞想破局,根本是痴人說夢。
對此,李貞也是心知肚明,但是他別無選擇。
一個月後,李貞回到了長安,此時,已是貞觀十八年六月。
盛夏季節,長安的氣溫出奇的熱,天上沒有一絲風,路旁的垂柳無精打采的耷拉著腦袋,李貞只覺每呼吸一次,身體裡都是火辣辣的,身上出了一層汗,熱得難受。
這麼熱的天,除非下一場雨,否則,真的讓人受不了。
來到長安城外,李貞就看到了一個大太監領著一隊人馬跑了過來。
那大太監用尖細的聲音說道:「皇上有旨,著李貞立即入宮面聖,為免驚動百姓,隨行兵士,留在長安城外兵營之中等候。」
李貞心中就是一動,口中說道:「公公,我只帶幾個隨從進入。」
「皇上說了,薛仁貴等將領與燕雲十八騎不得進入長安,立即進入城外兵營,越王李貞只准帶百人衛隊入城。」
李貞心知李世有有旨,無法違背,當即讓薛仁貴兄弟和燕雲十八騎帶著士兵到城外軍營駐紮。
而李貞則帶著尼娜、竇惜纖和一百火槍兵進入了長安城。
不過這一百火槍兵卻是加強了裝備的,每個人身披鎧甲不說,還都帶著手擲彈,每槍也有彈藥百餘發。
一行人進入長安城中,已是深夜,繁華的長安城中依舊是燈火輝煌。
那大太監帶著李貞向玄武門而去,路過一處巷道,那大太監就說:「王爺在此等候,我內急,去去就回。」
李貞一點頭,這太監李貞是見過的,確是宮裡的太監,想來應該不會有什麼差錯,所以也沒有放在心上。
那大太監剛走,李貞只覺心頭一動,一種不好的預感湧上心頭。
長安繁華之地,這巷子卻如此僻靜,感覺怎麼有些不對?
李貞立即讓人去找那太監,與此同時,下令所有人子彈上膛,做好戰鬥準備。
不一刻·,兩個去找大太監的人跑了回來,氣喘吁吁的說道:「王爺,那太監不見了。」
「什麼?」
李貞一驚,口中說道:「立即退出巷道!」
話音剛落,四周傳來了無數腳步聲,只見無數精壯漢子手持弓箭與刀槍從四面八方沖了過來,將李貞的退路完全堵住。
「快進院!」
尼娜大吼一聲,護著李貞沖向了身旁的一處小院。
下一刻,四周萬箭齊發,一下子射倒了二十多個火槍兵,其餘的火槍兵也大多負傷。
要不是他們今天披了甲,怕是一個也跑不掉。
李貞帶著餘下的火槍兵進入了大院之中。
這大院的地上躺著四、五具屍體,卻是早已被人滅了口。
李貞一咬牙,當即下令火槍兵爬上院牆,準備負隅頑抗。
李貞沒有想到,在這大唐都城,竟然會遇到了刺殺,是什麼人有這麼大的膽子,想要殺掉自己呢?
尼娜低聲說:「王爺,會不會是皇上下的……」
李貞搖了搖頭說:「不會,如果是皇上要殺我,只需一道聖旨,或是等我入了玄武門之後再誅殺,根本無需多此一舉。」
「那是誰要殺你呢?」尼娜問。
李貞不語,心中卻在想著,無非是那幾個人在背後謀劃,自己遇刺,最大的嫌疑人就是長孫無忌,只是,長孫無忌怎麼這麼大的膽子,敢在長安派兵刺殺自己,他不怕殺不死自己對他不利嗎?
「殺!」
李貞正想著,周圍殺聲四起,上千手持刀槍的漢子向著大院沖了過來,想要攻破大院,情況萬分危急。
「殺!一個不留!」
院外,一個尖細的聲音說道。
院內,尼娜帶領八十多名士兵分成三隊,見外面的死士們以密集隊形向小院衝來,士兵們紛紛將腰間的手擲雷取了出來,扔到了院外。
「轟轟轟!」
一連串的爆炸聲響起,手擲彈爆炸的碎片一瞬間擊倒了上百名死士,餘下的死士亂成一團。
「砰砰砰!」
就在這時,火槍響了起來。
隨著火槍的響起,死士一片片倒在地上,一時之間無法衝上前。
也就在這時,院子的後門處突然爆發出一陣吶喊聲,卻是幾十個死士繞到了院後,攀牆沖了過來,一個死士拉弓搭箭,瞄準了李貞……
與此同時,寢宮之中,李世民正與長孫無忌下棋。
今天的長孫無忌似乎有些魂不守舍,往常與李世民下棋,雖說不能贏,但三盤怎麼說也能和兩盤。
不過今天卻連輸三盤,惹得李世民哈哈大笑。
「輔機(長孫無忌字),你今天是怎麼了?可是有什麼心思?」
李世民連贏三局,很是高興,不過卻也有些疑惑,向長孫無忌詢問。
長孫無忌擠出了一絲笑容,說道:「皇上棋藝大漲,輔機甘拜下風。」
「哈哈哈……這可不是你長孫無忌的風格,說吧,到底有什麼心事?」
長孫無忌苦笑一聲,說道:「什麼也瞞不了皇上,臣在想,陛下要如何安置越王李貞。」
聽了這話,李世民把棋盤一推,淡淡說道:「貞兒這一年多在遼東立下了大功,解脫了我大唐的邊患,從此我大唐再也不用雙線作戰,只是,這功勞,確實是大了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