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安祿山窮途末路,一戰定乾坤

  太行山,由北向南迤邐而來,層巒迭嶺,幾無間斷。而井陘就是其中的斷口。

  古人謂其地四面高平,中部低下如井,因稱井陘。滹沱河支流綿河橫穿斷裂谷流出,使其更有特色。

  井陘兩邊石壁峭狹,車不能方軌,騎不能並行,險厭難行,但自古晉冀間或北方有戰爭,東西兩方行軍多取道於此。

  這裡有專門的驛站,是取道關中之地,安祿山造反的消息,就是從井陘傳出。

  此時,井陘關前營壘密布,屬於大唐的各式各色三角獸旗在迎風飄展。

  這裡有李光弼的河東軍,以及郭子儀的朔方軍。

  他們二人跋涉數千里來河北平叛,剛獲得一次大捷,卻被朝廷反覆拉扯,葬送大好機會。

  否則以九門城大戰殲滅兩萬叛軍的勝利,一定可以收復趙郡,打通與河北團練、義軍的聯繫。

  但失去潼關,他們得到李隆基的命令,不得不率領五萬兵馬撤出,回長安勤王。

  還沒過幾日,更未想到的事情發生。

  大唐皇帝拋棄長安南逃,與被宣為「李賊」的李瑄相遇。

  風雲突變,皇帝的詔令,變成天策上將的軍令。

  當朝廷設天策上將、封天下兵馬大元帥的那一刻,法理上天下所有將領、所有兵卒,哪怕是胡部、郡兵縣卒、義兵團練,都必須聽從天策上將的軍令。

  如若違背,則視為謀反。

  在唐軍突襲蒲津渡的時候,郭子儀和李光弼同時收到天策上將軍令和大燕皇帝的招撫詔書。

  郭子儀和李光弼焦頭爛額,坐立難安,他們在井陘關口的大營中商議如何應對。

  「安祿山這個逆賊偽帝,竟妄想招攬我等,大唐一百多年基業,威加海內,怎是他可以撼動的?他不過是猖狂一時,必死無葬身之地。」

  李光弼在營帳中來回踱步,他披甲戴胄,手扶寶刀,怒氣沖沖地說道。

  特別是安祿山寫給他的信件中,先敘舊與李光弼同為營州柳城人,大家是同袍老鄉,應該親近。

  然後又揚言契丹族已經向他臣服,眾望所歸。好似身為契丹人的李光弼臣服大燕是理所應當一樣。

  李光弼出身於契丹族大賀部,早在他父親李楷洛的時候,就投靠大唐。

  他從小受漢人文化薰陶,加上熟讀漢人經典,深諳孫吳兵法,與漢人無異。

  父親李楷洛抵抗吐蕃,為國戰死,讓李光弼信念愈深。

  契丹大賀部一直在大唐的河朔一代,李楷洛戰死後,李光弼理應繼承大賀部的酋長職位。

  但李光弼卻把部落首領的位置讓給弟弟李光進,自己門蔭從軍效力。

  哪怕安祿山承諾封他為郡王,他也沒有一絲投降安祿山的念頭。

  李光弼入河北的時間最早,他一收到長安的任命後,馬不停蹄到太原調兵遣將。

  由於河東兵馬一時間無法全部聚集,李光弼認為要儘快入河東,攪亂叛軍的後方,所以從天兵軍中調遣弩手,精兵,共五千人,飛馬馳向井陘,進入常山郡。

  叛軍雖然強大,但他們在常山的戰鬥並非一帆風順。

  常山太守雖戰死,但義軍、團練層出不窮,擾亂叛軍的糧道。

  百姓們恨透叛軍的殘戮,紛紛加入義軍相助。

  沒多久,義軍就將偽郡守殺死,奪回常山城。

  團練子弟甚至還在伏擊之中擒獲燕軍大將史思義。

  在得知朝廷天軍到來後,團練首領押著史思義來拜見李光弼。

  常山郡作為叛軍的最先劫掠地,叛軍在這裡率獸食人,奸淫擄掠。

  百姓但凡反抗,會被叛軍毫不留情地殺死,以至於出現「露胔蔽野」的慘狀。

  李光弼看到常山白骨露於野,忍不住嚎啕哭泣。

  安祿山叛亂,災禍卻要河北的百姓承受。

  李光弼第一時間下令收斂郡中屍體,酹酒祭奠陣亡軍民。

  被叛軍囚禁的人,也因李光弼的到來得到釋放。

  此時史思明、李立節、蔡希德等燕軍大將中在河北剿滅不投降的郡縣。

  他們得知李光弼到來後,引兩萬胡騎,到達常山城下,準備將李光弼這伙援軍擊殺,成就自己的功績。

  史思明自信以自己人多的優勢,還都是騎兵,一定可以將唐軍剿滅。

  李光弼也想了解更多,於是善待俘虜史思義,親自為其鬆綁,使他真心歸順,得知史思明的動向和具體兵力。

  他知道不能和史思明的騎兵硬碰硬,聚兵回到常山城中防守。

  不久後,史思明率二萬騎兵直壓常山城下,不由分說,直接攻城。

  李光弼用按軍入守、以逸待勞的計策,堅守常山城。

  他將屬下兵馬分為四部,以擘張弩五百連番射敵。

  這樣「列隊之法」,使強弩一波接著一波,沒有間斷。一番防守後,燕軍還未摸到女牆,就死傷數千人。

  史思明對城牆上李光弼大罵,不得不停止進攻常山城,將軍隊移駐遠處。

  李光弼見叛軍士氣懈怠,軍容不整,出城南,夾滹沱河列陣,威脅叛軍。

  史思明倚仗較近的饒陽有援軍,仍休整士卒,企圖再戰。

  一天後,饒陽燕軍五千人果然來援。

  李光弼的探馬探查到燕軍的行蹤後,派輕騎數千隱藏行跡,截殺援軍。

  當五千燕軍援軍在野外埋鍋造飯時,遭到唐軍輕騎突然襲擊,幾乎全軍覆沒。

  史思明得到這個消息,大為恐懼,立刻率領主力騎兵撤退。

  但史思明不甘心,又暗中派奇兵切斷了唐軍的糧道。

  想使李光弼的軍隊無法得到太原的糧草。李光弼見招拆招,令麾下將領擊退截斷糧草的叛軍,輕而易舉將草料運回常山城內。

  無計可施的史思明只能退兵,將河北郡縣所有的兵馬聚集在一處,再與李光弼決一死戰。

  接下來的結局,也就眾所周知了。郭子儀率領朔方軍來援,於九門城外,大破史思明、蔡希德等兩萬叛軍。

  史思明和蔡希德等將狼狽逃竄。

  他不得不向洛陽的安祿山求援。

  使安祿山支援史思明一些精騎和新兵。

  好在郭子儀、李光弼沒有乘勝追擊,得到朝廷的軍令後,收拾輜重退出井陘。

  「雜胡偽帝,不會長久。現在不是考慮他的事情,而是我們要如何去做?」

  「先前聖人下詔回長安勤王,現剛出井陘,秦王的軍令就再次到達……」

  郭子儀沒有戴兜鍪,他席地而坐,抓著黑白參半的頭髮,非常煩惱。

  武舉狀元及第的郭子儀在早年的時候並不順利。

  從軍三十年,因機遇和運氣,雖有立功,但沒有卓著的大功,以至於在將星閃耀的大唐並不出名。

  特別是王忠嗣滅突厥以後,塞北宴然,郭子儀在十幾年,無立功的契機。

  人們總是把目光放在李瑄拜相前的河西、隴右,以罷相後的安西、北庭。

  但郭子儀的優點非常突出,他善於治軍,整訓優異。又能公平公正,深受士卒信賴。

  如此,才會有大臣舉薦郭子儀為朔方帥,收朔方軍。

  但此時此刻,郭子儀陷入兩難之中。

  捐軀赴國難,視死忽如歸。

  郭子儀是忠君愛國的,是以安祿山叛亂以後,全心全意地收整兵馬,前來河北。

  誰都知道,李瑄是發動政變,攫取權力的「權臣」,如董卓無異。

  但人們更清楚,是李隆基後期的昏庸,寵信楊國忠和五楊,使國家到達千瘡百孔的地步。

  自李隆基在潼關失守,選擇棄長安萬民逃跑的那一刻起,無數百姓的意志,就不在李隆基身上。

  在這種情況下,李瑄政變雖然引得一部分王公貴族、文人士子口誅筆伐。

  但李瑄在平民百姓中的風評出奇的好。

  這是李瑄自天寶二年以來積累的威信。

  人們看到的是李瑄懲奸除惡的一面,人們看到的是敢於對抗楊氏的小相公。

  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

  李瑄背叛李隆基,但沒有背叛百姓社稷。

  那英雄之氣,那變法圖強,讓李瑄自始至終被百姓唱誦。

  在對朝廷和李隆基失望後,有些文人士子成為李瑄的死忠,擁護李瑄的政策。

  這也是郭子儀內心矛盾的地方。

  如果他忠於皇帝,麾下軍隊就像無根之萍一樣,沒有朝廷的錢糧支持,不能長久。

  至於安祿山的招攬,從來不在郭子儀的選項在內。

  他和李光弼一樣,無論如何都不可能投靠安祿山這個沒有口碑的雜胡。

  「秦王的天策上將是聖人親封,軍令如山,我們只能按照秦王的軍令,再次回到河北,截斷安祿山的退路。」

  李光弼停止踱步,他看向西方,面色惆悵。

  李光弼繼承王忠嗣的風格,不喜言談,沉著勇悍,他是一個十分純粹的軍人。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

  和郭子儀不同,李光弼與李瑄接觸許多次。

  在李瑄任豐安軍使,出征草原的時候,李光弼作為李瑄那一路軍的「軍師」。

  李瑄血戰高坡,得以存活,全靠李光弼的策應。

  李瑄曾對李光弼說過「憑君莫問封侯事,一將功成萬骨枯」。

  這句話雖未流傳當世,但印在李光弼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他跟隨李瑄,參加過大非川之戰,知道李瑄的強大,說其為神將,毫不為過。

  當得知李瑄從西域起兵的消息後,李光弼一直難以接受。

  在為人上,李瑄沒有瑕疵,他認為李瑄沒有反叛的理由。

  現在李光弼似乎明白,李瑄拜相所做的一切,就是理由。

  他在營帳中踱步,看起來焦躁不安,表面上在罵安祿山,實際上心中已經有決定。

  「可我們都是聖人封的元帥,被寄予厚望,難道要我們也背叛聖人嗎?」

  郭子儀唉聲嘆氣地說道。

  他也知道李瑄的神威蓋世,但他不想看到李瑄大權獨握,甚至成為皇帝。

  雖然國家還是大唐。

  但小宗代替大宗,禮制名存實亡。

  「秦王和安祿山一比,雖……唉,總有一種無法言說的感覺。我雖是胡人,卻也懂得天策上將和秦王的含義。」

  「但我世代為唐將,大唐是我的國家,既然國家下令,我肝腦塗地便是。像周處、祖逖一樣,即便戰死,也能名留青史;如果後退,會是不尊軍令被殺的結局,無法死得其所。我相信秦王是民心所歸的。」

  「就這樣吧,不論郭帥是否同意,我都會帶著士卒出井陘,進攻趙郡。」

  李光弼向郭子儀表達他的決心。

  「李將軍都這樣了,我還有什麼好說的?若平定叛亂後不死,功成身退便是!」

  郭子儀拍了一下大腿,站起身來。

  二人一商計,出井陘布局戰鬥,旨在一舉收復河北,策應朝廷。

  在進入井陘之前,郭子儀、李光弼在一起對軍隊進行一番慷慨激昂的演講。

  他們明確國家大義,表示服從天策上將的軍令,不久後,天策上將會派遣使者運輸金銀珠寶,按照軍功獎勵將士。

  全軍都十分振奮。

  此時,郭子儀和李光弼麾下猛將如雲。

  如僕固懷恩、王思禮、李國貞、李光進、張昕、寧景璿、呂鳴岳、杜從政、唐朝臣、竇覦、陳回光等。

  在分配將領領軍的時候,每一支軍隊都能嚴格執行軍令。

  五月下旬,李光弼和郭子儀率領軍隊肅清了常山、趙郡的叛軍。

  九門城之戰餘威還在,一連十幾個縣向唐軍投降。

  隨後,李光弼、郭子儀攻擊博陵郡,連下數座堡壘,到達史思明駐守的定州城。

  一番試探攻擊後,李光弼和郭子儀得知叛軍的援軍到來,準備暫且放棄攻擊,向常山撤退。

  表面上是因為無法攻破定州城,又得知燕軍援軍而來的撤退。

  但史思明咽不下這口氣。

  連著兩次大敗給李光弼,這是他的恥辱。

  援兵到來後,史思明回了口大血。

  他開始組織兵馬,共兩萬五千步、騎,主動出擊。

  一番河北的拉鋸戰開始。

  郭子儀和李光弼,奇正結合,展開一場教科書級別的殲擊戰。

  果然,沒過多久,史思明帶著大軍追擊逼近李光弼和郭子儀所率的大軍。

  郭子儀令左武鋒使僕固懷恩從大軍中選擇驍勇騎兵五百,人人善騎善射,敢打敢拼,並將軍中最好的馬匹交給僕固懷恩。

  這五百驍騎是為挑戰史思明大軍,亂其軍心。

  史思明中計,執著消滅僕固懷恩的五百驍騎,使得兩萬大軍被五百驍騎牽制,無法近身,也無法甩脫。

  好不容易堵截的時候,卻被僕固懷恩強行突破重圍。

  在突圍的時候,僕固懷恩迎鋒刃而上,驍勇果敢,他像是拼命三郎一樣,悍不畏死,長矛所過,無一合之敵。

  是以麾下人人奮死。

  這些胡騎縱有千人,也無法阻攔。

  輪番誘敵深入下,走走停停,一直持續三日,才抵達行唐。

  史思明的數萬大軍疲憊不堪,史思明只能放棄追擊,撤回定州城。

  郭子儀和李光弼都認為機不容失,騎步合攏追擊,大破史思明於沙河,斬敵過萬。

  燕軍大將高邈被僕固懷恩手刃,李欽湊被俘虜。

  史思明再次狼狽逃竄。

  不算小規模戰鬥,從常山城之戰,九門城之戰,加上這沙河之戰,這是史思明第三次大敗。

  這快把洛陽安祿山氣死了。

  他隔空對史思明大罵一頓,最終還是選擇相信史思明。

  誰讓倆人從小就是難兄難弟,兄弟情深呢?

  之前,蔡希德在九門城之戰大敗逃回洛陽。

  安祿山看同樣是雜胡出身的蔡希德很順眼,即便洛陽兵力拮据,他還是從留守的三萬士卒中,抽調一萬,由蔡希德率領北上支援。

  至於洛陽,安祿山讓尹子奇率領兩萬兵馬回援。    同時,安祿山下令范陽守將牛廷階率領一萬餘燕軍南下,配合史思明夾擊唐軍。

  此時,范陽徹底空虛。

  如果這次再失敗,後果不堪設想。

  而且范陽東北面的平盧也有一些不對勁。

  史思明也打算畢其功於一役,連敗這麼多次,他不信自己一次也勝不了。

  他放棄許多已經攻占的郡縣,不顧各地義兵,再收攏一些散亡士兵,共計兩萬五千人。

  鄴縣、廣平郡、巨鹿郡、趙郡、上谷郡、博陵縣、文安縣、魏郡、信都地區,這些都是史思明一手攻下的地方。

  但此時也只能恩威並施,讓大燕任命的官吏幫他們看守郡縣。

  加上蔡希德和牛廷階的兵馬,一共四萬五千人。

  這是史思明兵力最雄壯的時刻。

  而唐軍現在要守衛許多堡壘、城池,能抽調也就三四萬人。

  和歷史上不同,本來從洛陽至定州的援軍有兩萬人,且有一部分曳落河和同羅精騎,現在則沒有。

  同羅精騎和曳落河已經全部被調至陝郡。

  時至六月下旬,郭子儀已經肅清博陵郡大部分堡壘、縣城,在探知陰魂不散的史思明又捲土重來後,他和李光弼的大軍在恆陽縣駐紮。

  燕軍士氣正銳,李光弼看出史思明想急切殲滅他們,遂建議郭子儀繼續耐著性子,採取疲兵之計。

  郭子儀聽從李光弼的意見,下令深溝高壘,鹿角、強弩在外,呈防守陣型,不與燕軍直接交鋒。

  史思明想用強弩破陣,強攻高壘,失利,不得不退。

  他在何千年的獻策下,截斷郭子儀、李光弼的退路,絕其糧草,便可不攻自破。

  但李光弼、郭子儀怎會沒料到這一點?

  他們選擇的營地,進可攻,退可守。

  可不單單是防禦。

  他們白天在營壘中耀兵揚威,烤肉的香味飄十里。

  夜晚分別派遣王思禮、僕固懷恩、陳回光、長孫全緒偷襲燕軍大營。

  但又不完全偷襲,點到為止,一旦燕軍喊殺抵擋,便有序撤退。

  叛軍身陷局中,忙於應付,無法休息,數日以後,人困馬乏。

  「李光弼、郭子儀,你們這兩個鼠輩,匹夫,豎子……」

  史思明愁得一抓都會掉一大把頭髮。

  他一直與胡人作戰,自以為和李瑄比肩,一向把自己視為大燕二號人物。

  可連月的打擊,讓史思明欲罷不能。

  崔乾佑的潼關大勝,已動搖到他的地位。

  難道胡人統帥,真比不過漢人嗎?

  但都到這個時候了,史思明只能咬牙堅持。

  他希望郭子儀和李光弼的糧草耗盡,給他可乘之機。

  七月三日,郭子儀、李光弼見時機成熟,他們率領兵馬出營壘,向嘉山方向而去。

  史思明大喜,以為唐軍糧草用完,立刻令大軍出營追擊,洗刷恥辱。

  殊不知,李光弼和郭子儀依舊在誘導史思明,他們之所以到嘉山,只想占據有利地形。

  而且嘉山距離他們只有十里左右,大軍很快就到達,占據一個陡坡形的平原道路。

  燕軍越來越近,直接衝上高坡,準備一舉衝破唐軍。

  但李光弼、郭子儀麾下數千騎在僕固懷恩和王思禮的率領下,當場掉頭,向下俯衝。

  攜金戈鐵馬,氣吞萬里之勢,地動山搖。

  「咚咚咚……」

  隨後,擂鼓聲聲,郭子儀一聲令下,全軍開始向下衝鋒。

  燕軍陣型不整,見唐軍氣勢突變,慌亂之下,陣型更亂。

  千軍萬馬如洶湧澎湃的潮水般相互撞擊。人喊馬嘶震天動地,仿佛要將蒼穹撕裂。

  唐軍騎士揮舞著橫刀,寒光在人群中交錯閃爍,每一次衝擊都有上百人倒在半坡,血流成河。

  馬蹄揚起漫天塵土,心驚肉跳的燕軍在這片混亂中敵我不辨,自相殘殺。

  「擋住,一定要擋住!」

  史思明騎在馬上大吼大叫,向沒有上坡的燕軍士卒指揮。

  燕軍畢竟人多勢眾,他不信唐軍能把他們全部衝垮。

  只要擋住這一波攻勢,就會有反敗為勝的機會。

  可事與願違,唐軍在大將的率領下,英勇無畏,燕軍士氣崩潰,前軍逃跑,又擠散後軍。

  率領前軍的大將牛廷階,來不及撤退,當場死於亂軍之中。

  唐軍騎兵已經衝到側翼,將燕軍騎兵沖得七零八落。

  燕軍大將何千年被唐將王思禮一回合手刃。

  「不准退!不過一死而已!」

  史思明動了肝火,他親自披掛上陣,帶著數百親衛衝殺,試圖挽回頹勢。

  畢竟年紀不小了,不再是年輕的時候,史思明雖然殺死幾名唐軍,但燕軍沒有一點反敗為勝的可能,甚至還有燕軍騎兵四散逃跑。

  一個時辰後,史思明的親衛也被唐軍騎兵殺死一半。

  「大帥快跑!」

  見僕固懷恩率領一隊騎兵殺來,左衝右突,猶如戰神一般,彪悍兇猛。

  親衛長趕緊勸說史思明撤離。

  史思明面色一白,他收回剛才的豪言壯語,立刻掉馬逃跑。

  這一刻,燕軍大纛倒下,這是壓死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

  幾乎沒有再抵抗的燕軍,不是在逃跑,就是趴在地上投降。

  史思明的親衛為掩護史思明逃跑,被僕固懷恩一矛一個,全部戰死。

  「啊……」

  史思明被一名唐軍小卒追殺,殺死這名唐軍小卒後,又聽馬嘶,如驚弓之鳥從戰馬上掉落,兜鍪滾落在地下。

  他見又有唐軍追來,肝膽俱裂,不顧再騎馬,向軍營方向跑。

  披頭散髮,鞋子都跑掉了,赤著腳拖著一根斷槍,踉踉蹌蹌地跑回軍營,然後帶著殘兵敗將跑回定州城。

  蔡希德再次發揮他逃跑的長處,發現事情不對勁後,立刻腳底抹油騎馬逃離,他比史思明幸運。

  又過一個多時辰,唐軍徹底結束戰鬥。

  此戰郭子儀、李光弼斬殺、俘虜叛軍三萬,繳獲戰馬五千。

  嘉山大捷,為史思明第四次大敗。

  和之前三次不同,這次一敗塗地。

  會直接影響到洛陽的安祿山。

  李光弼乘勝追擊,進圍定州城。

  史思明由於沒有曳落河和同羅精騎的支援,比歷史上敗得更慘,沒有機會再守衛定州城。

  在李光弼還未趕到的時候,史思明在定州城劫掠一番後,率領親信,以及數百騎逃回幽州。

  博陵郡光復!

  四戰四捷,以秋風掃落葉的氣勢,席捲河北。

  再加上李光弼和郭子儀擁護天策上將,使河北郡縣看到希望,他們殺死偽官,宣布歸附大唐。

  義軍也先後切斷所有道路。

  一時之間,河北十七郡全部歸屬於大唐,而在幽雲地區,只剩下范陽、盧龍、密雲、漁陽、汲、鄴這六個郡還支持安祿山。

  這些郡要麼是靠近幽州的地方。

  怎麼是汲郡、鄴郡這種緊鄰洛陽的郡縣。

  造成的影響,不單單是大燕損兵折將。

  因為李光弼、郭子儀奉行李瑄的軍令,完全切斷所有到達范陽的道路。

  哪怕是鄉野小道,也必須設下路障。

  燕軍想要往來范陽與洛陽之間聯絡消息,必須輕裝簡從,偷偷摸摸過境。

  即便如此,在唐軍大力監察下,燕軍探子基本都被大唐擒獲。

  須知,燕雲是從范陽起兵,無數將士的家人都在范陽。

  現在謀反大唐無疑,是要被夷滅三族。

  軍心已經動搖,即便安祿山全力封鎖消息,也不免會傳到陝郡將士的耳中。

  與此同時,郭子儀和李光弼向李瑄上書,準備北上進攻范陽、漁陽等郡,徹底將叛軍老巢端掉,光復山河。

  ……

  洛陽,明堂。

  「史思明誤我!史思明辜負我啊!」

  安祿山恐懼不已,在堂中大發牢騷。

  和兩個月前的信誓旦旦不同。

  他相信崔乾佑會再次複製潼關之戰。

  奈何退守陝郡以後,唐軍將兵馬駐紮在靈寶平原上,至今未發生大規模的衝突。

  燕軍主力無法主動出擊,只能幹看著。

  起初安祿山也樂見其成。

  但郭子儀、李光弼拒絕招安,再次入常山後,事情變得不對勁。

  沒等到李瑄「後院起火」,反倒是大燕被掏屁股。

  信令無法傳遞范陽,人心惶惶。

  「都怪你們這些狗碎,我是唐臣,能榮華富貴,為什麼讓我造反?」

  安祿山放下筷子罵娘,對堂下嚴莊、高尚破口大罵。

  見安祿山在氣頭上,嚴莊、高尚把頭低下,不敢吭聲。

  幸虧安祿山沒犯病,否則二人少不了被一頓毒打。

  他們心中也埋怨安祿山,如果你沒有野心,哪會被慾火勾動?現在卻怪起他們。

  若不造反,憑藉李亨的刻薄寡恩,登基大寶後一定會殺了安祿山。

  「如果李瑄小兒打到洛陽,朕一定先殺了你們!」

  安祿山沒完沒了,不合時宜地說出這句話。

  「碰!」

  說完還不解氣,拿起桌上的梨子向嚴莊砸去。

  嚴莊不敢躲避,任由梨子砸在腹部,他不僅肚子疼,心更疼。

  「陝郡不打了,南陽也不打了,朕要把二十多萬兵馬合在一起,回幽州固守。」

  安祿山悶聲說道。

  「陛下不可!貿然撤兵,當有大禍!」

  見高尚縮著脖子不吱聲,嚴莊硬著頭皮勸諫道。

  他心中有韜略,並沒有覺得自己戰略失誤。

  他有料到李光弼、郭子儀不會臣服大燕,畢竟曾經李光弼、郭子儀是李瑄的部將,特別是李光弼,與李瑄關係不一般。

  只是沒料到李光弼和郭子儀這麼能打。

  能攻能守,能奇能正,摧枯拉朽。

  連帶新招募的士卒,兩次援軍,全部被打得支離破碎。

  在范陽起兵以前,李郭二將雖稍有名氣,但嚴莊只以為是統領萬人的普通將領。

  史思明的能力,嚴莊是信得過的,卻接連四次大敗。

  「你想讓朕在洛陽等死嗎?」

  安祿山向嚴莊呵斥一聲,質問道。

  他本就眼病,顯得他雙目通紅,像是要一言不合治罪嚴莊一樣。

  「陛下息怒!」

  「我軍雖然還有二十多萬,但其中七八萬都是從洛陽一帶招募的兵馬,還有豪強的私兵。他們一定不會跟著撤退回幽州,屆時陣營必大亂。一旦唐軍趁機攻來,與郭子儀、李光弼前後夾擊,我們斷無生路。」

  「哪怕我們僥倖衝破封鎖,回到范陽。十幾萬大軍,該如何養活?如何撫鎮六胡州,又如何向靺鞨、室韋、同羅等部交代?」

  嚴莊向安祿山曉以利害。

  以前范陽養那麼多兵,是有朝廷絹糧資助,又有河北的糧草加持。

  若失去這些供給,兵馬譁變是遲早的事情。

  「言之有理!」

  安祿山覺得嚴莊的話很有道理,他又說:「將士們失去范陽的家人,恐也會暴動!」

  「陛下向將士們聲稱范陽還有精兵,又有靺鞨、同羅、契丹、奚、鐵勒九姓部傾國來源,讓將士們不要擔心,范陽無虞。」

  「我們要儘快尋找破局之道!」

  嚴莊向安祿山建言道。

  「破局之道在哪裡?」

  安祿山迫不及待問。

  「令武令珣、田承嗣放棄進攻南陽城,將兵馬縮回洛陽,憑藉洛陽八關地勢防守,全力支持崔乾佑打贏潼關的唐軍。」

  嚴莊咬牙向安祿山說道。

  洛陽四處漏風,他明知不好守。

  但河北的失利,西面李瑄的大軍越來越多,如泰山壓頂,已經不允許燕軍再進行擴張。

  南陽城像銅牆鐵壁一樣,一時半會難以攻破。

  想進攻雎陽,延伸江淮,也是痴心妄想。

  嚴莊毫無頭緒。

  只能匯聚所有兵馬,一戰定乾坤。

  如果在陝郡大破唐軍,他們就有反敗為勝的可能。

  另外,嚴莊還對吐蕃、回紇抱有希望,認為他們的攻勢已經開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