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

  第430章 朝堂的五臟六腑

  以前,曲江池的池水沒有這麼清澈,也顯得渾濁。

  在六年前長安重修了排水溝渠之後,這裡的水況才慢慢好轉,如今都有魚兒會躍出水面了。

  水況好了之後,這裡的魚也就多了起來,倒不至於像魚塘那樣。

  遠處有一排魚竿,父皇也坐在那兒,讓內侍看著。

  雖說已退位了,但還是很關心國事,特別是有關吐蕃的事。

  李承乾坐在池邊,享受著溫暖的陽光。

  見天可汗久久沒有回話,松贊干布接過內侍遞來的椅子,會意坐下來,這椅子坐著確實很舒服,後方的靠背設計得很巧妙。

  「其實讓都護府進入吐蕃也好,有了唐軍鎮守吐蕃也能安心許多,倘若吐蕃再出現內亂,對朕,對你都不是什麼好事。」

  松贊干布頷首,「謝天可汗體諒。」

  「其實這也不是你的讓步,你若真要讓步維護吐蕃的安寧,這只是前提,不能算作條件。」

  思量了片刻,李承乾又道:「即便是不建設都護府,當初欽陵發動內亂,也是唐軍平定的,況且你的吐蕃大臣很願意為朕效力。」

  「敢問,朝中還需要什麼條件?」

  李承乾看了眼站在一側的顏勤禮與上官庭芝,言道:「在吐蕃建設都護府是前提,這一點讚普可答應?」

  松贊干布頷首。

  「增加崇文館在吐蕃的數量,並且崇文館可以選擇一部分學子來長安入學。」

  「天可汗想要吐蕃的孩子?」

  「很少一部分天資聰穎的孩子就可以,八歲以上。」

  「將來他們還能回吐蕃嗎?」

  「想回去就回去,大唐不會橫加阻攔。」

  松贊干布道:「天可汗會如何處置茹來傑?」

  「你們吐蕃大臣所做的事,與朕無關。」

  「他協助王玄策有功,大唐會保護他嗎?」

  李承乾接過內侍遞來的書卷,一邊看著道:「朕也從來不會薄待功臣,留著他吧。」

  松贊干布道:「不殺了他嗎?」

  「呵呵呵……」李承乾忽然笑道:「朕是天可汗,倘若朕還不容下吐蕃,那又何談是心懷天下的皇帝?你與朕應該是一樣的人,何必對此耿耿於懷,他手段很厲害嗎?他的存在會影響唐蕃之交的大局嗎?」

  「天可汗是我等所不能比的。」

  李承乾的眼神還在書卷的文字上,繼續道:「中原的確與吐蕃不同,在中原也有很多難以解決的問題,這兩年殺的人也不少。」

  帶著寒意的風吹過曲江池,吹得水面都有了些漣漪。

  松贊干布看著這裡的景色,道:「可中原有很多的能臣。」

  「中原自古以來就是如此,吐蕃也有桑布扎,祿東贊,還有贊普,可大唐依舊不夠強大,也不夠富有,唐人的生活很辛苦。」

  松贊干布從這位年輕的天可汗學到了新的處世經驗,身為帝王人就不能執著於這些善惡。

  李承乾請松贊干布喝著茶水,道:「聽說你最近睡得很不好?」

  松贊干布道:「我身體虛弱,年過三十,卻是六七十的身體。」

  「未免太過悲觀了,朕小時候也體弱多病,每每重病就長達數日半月臥病不起。」

  「可現在的天可汗很強大。」

  李承乾笑著道:「你大可以從現在開始鍛鍊身體,說不定會有所改善,多出去走走,多看看唐人。」

  松贊干布聞著茶香,道:「這是什麼茶?」

  「這裡面放了一些藥材,能夠安神。」

  「陛下近來也心神不寧?」

  「他們想往朕的宮裡塞女人。」

  又嘗了嘗味道,帶著一些花香的茶水入口之後十分地柔和,松贊干布蹙眉道:「唐人的茶水已成這樣了嗎?」

  李承乾搖頭道:「朕當然還是喜歡純粹的茶。」

  又有內侍遞上一個木盒。

  打開木盒內部是一個杯子。

  李承乾又道:「多喝點熱水。」

  這是用桃木製成的杯子,松贊干布將茶水倒入杯子中,飲下一口道:「嗯,別有風味。」

  「其實沒什麼區別的。」

  「傳聞天可汗很喜歡杯子。」

  李承乾道:「那都是傳言,這些杯子都用不久,往往不出三兩個月就要換,木製的杯子用不長久,鐵質的杯子容易放涼,要做到保溫不容易。」

  「能夠保溫的杯子,真的有嗎?」

  李承乾道;「沒用的,儘可能保持一些溫度而已。」

  「希望吐蕃與大唐能夠如保溫杯一般。」

  李承乾笑道:「但願。」

  陛下與吐蕃贊普就坐在曲江池邊,像是多年不見的好友一樣說著話,說的也都是一些平常的瑣事。

  松贊干布很好奇養生,又問道:「養生是什麼?」

  「你就需要養生,通過改變生活方式來改善自身,你從三十歲開始養生,說不定能夠活到七十歲。」

  「哈哈!」松贊干布忽然一笑,道:「若我真的能活到七十歲,那就能見到吐蕃重新興盛的一天。」

  七十年是什麼概念,可以看到三代人從兒童成長到少年,吐蕃要重新興盛需要三代人。

  「朕希望吐蕃不用七十年就能夠興盛。」李承乾換了一個坐姿,轉而又蹙眉道:「你若將那些吐蕃大臣的治理之權收回,將他們的權力交給大唐的官吏,吐蕃的興盛或許不用等七十年。」

  言至此處,李承乾面帶笑容,「唐人更擅長治理。」

  松贊干布抬頭看著晴朗的天空,「若我與天可汗真的能夠活到七十歲,待那一年到了,我就將吐蕃大臣的治理之權交給天可汗。」

  「你若自盡該如何是好?」

  「絕不自盡。」

  「那要是不好好治病又該如何?」

  「我是吐蕃的贊普,還請天可汗相信我。」

  「好。」李承乾拿著茶杯與他的新茶杯碰了碰,道:「那就從今年開始算,我們還有四十年,若四十年後你還活著,吐蕃的社稷就交給大唐。」

  松贊干布道:「好!就此約定。」

  李承乾站起身,整了整衣襟離開這裡。

  上官庭芝與顏勤禮連忙跟上腳步。

  「你們兩人甘願領罰?」

  「臣甘願領罰。」

  兩人齊聲道。

  「好,你們兩人各自留任一年不得升遷,京兆府與大理寺其餘官吏各自寫好陳述,闡述自己的職責疏忽。」

  「喏。」

  「這一次暫且輕責,若有再犯……」

  「臣願脫去官身。」

  「倒也不至於。」

  送別陛下之後,兩人都是鬆了一口氣,這一次沒有重罰,陛下果然聖明,防不勝防的事太多了,往後還要加緊巡查。

  安靜的曲江池邊,李世民正要離開,吩咐道:「你們若是釣不到魚,今天誰也不能離開這裡。」

  幾個內侍忙點頭,手握魚竿不敢放鬆。

  朝中並沒有參與吐蕃的內部鬥爭,這是陛下答應松贊干布的,並且一切交由吐蕃人自決。

  自從唐蕃之交建立之後,也就沒有人再去吐蕃的宅院前叫板了。

  可吐蕃人依舊在長安不受歡迎。

  餘下的日子裡,松贊干布聽從了天可汗的建議,時常會出門走走,直到這一天乾慶四年的第一場大朝會。

  松贊干布來太極殿向天可汗道賀。

  隨之而來的還有突厥的阿史那社爾,新羅使者,蒙舍詔使者,回鶻使者,還有從西域而來的僧人。

  在這場朝會上,李承乾讓人念誦了旨意,封阿史那社爾為突厥大可汗。

  也在這一年東海道行軍大總管金春秋向天可汗遞交了國書,新羅王室已退位

  皇帝封金春秋為新羅王,繼續執掌新羅與東海道,至於東海道在那裡沒有一個明確的疆域,大概就是新羅以東的所有地界就是大唐的東海道。

  阿史那社爾帶著自己的子嗣而來,向天可汗表達了自己的忠心,並且終此一生聽從天可汗號令,自願請命將子嗣留在長安。

  新羅使者願意為大唐繼續征戰。

  蒙舍詔願南下征討,要一統南方,天可汗賜國號南詔。

  在皇城外,一隊隊的官吏離開長安,去各地宣讀皇帝的旨意,並且崇文館又有一批學子離開,這一次大唐派往吐蕃與天竺支教的夫子有一千人。

  這是前所未有的規模。

  一道接著一道旨意,在朱雀門前,由禮部的官吏念誦著,人們皆是側耳聽著。

  並且皇帝下旨,往後數年大唐堅持勤儉作風,如今的大唐依舊不夠富裕,設立洛陽與關中為核心的大型城鄉,各縣建設皆須上報京兆府。

  一個內侍剛念完旨意,又有一個太監快步而來,繼續大聲地念誦旨意,未來五年,中原以河北遼東為重心發展耕種,營建糧倉,凡有未賣出糧食,皆由民部與司農寺收納買下。

  朱雀門前,一直有人在議論著,大家都在聽著旨意中的意思,陛下是希望河北與遼東大力開展墾荒耕種,不要擔心糧食賣不出去,一切由戶部兜底?

  朝中要買多少糧食,將這些糧食全部儲備起來,這需要多少銀錢?

  當年河北的田地與戶籍被重新均分之後,這兩年的糧食確實多了起來,而且一度穩住了關中與洛陽的糧食價格。

  有人道:「你們聽說了嗎?去年陛下讓民部尚書褚遂良去了洛陽,在那裡修建了三座大糧倉,說要儲備了近百萬人一年的口糧。」

  旨意還在繼續宣讀,大抵上都是一些往後五年的國策,如增加各縣的行事效率,簡略冗餘的辦事步驟,各縣鄉民如有困難可直接前往所屬官衙,無須向鄉長,縣令稟報,可自行而決。

  並且增加關中與洛陽的房屋建設,在兩地快速發展的同時提高作坊商品的質量,見到有人以次充好,京兆府見一次可罰一次,按照貨物價格的倍數而罰。

  再之後又是對揚州的諸多旨意,加強支教與扶持桑茶之策,繼續支教。

  直到陛下又下了最後一道旨意,清查鹽戶。

  當朝中這些布告與政令一同張貼出來,今年的政令多到幾乎要貼滿朱雀門的外牆,以至於成了一道前所未有的奇觀。

  歷代皇帝也有建設奇觀的,但真沒見過這種。

  每一道政令的內容都很詳實。

  史官來濟站在朱雀門的城牆上,他看著朱雀門前的盛況,執筆在史書上寫下,乾慶四年,二月初一,皇帝下政令三十餘條,皆陳列朱雀門,容萬千民所察。

  長安居民數萬戶,圍於朱雀門前,放眼望去直到朱雀大街,人聲鼎沸,皆側耳傾聽天可汗旨意。

  大唐朝堂的影響力越來越大,皇帝向來是願意將政令告知天下人,朝中的每一道政令都是公之於眾的。

  當年陛下還是太子執掌京兆府與關中建設便是如此。

  如今依舊不變,只不過現在的政令,是說給天下人聽的。

  同為記錄國史的孔志約嘆道:「其實,陛下只不過是將政令給天下人看,讓天下人知道朝中要做什麼,僅是如此,就能收穫如此多的民心。」

  來濟解釋道:「國與民是分不開的,陛下不像以往歷代皇帝那樣,經營臣子,謀奪權柄?我們的陛下是要與天下萬民共看人間的。」

  孔志約又道:「自漢之後,南陳或北朝人們越來越不知廟堂是何物,現如今陛下就像是在將朝堂的五臟六腑挖出來,給萬民看。」

  來濟回頭看去,還有內侍舉著皇帝的旨意,他們從承天門跑出來一路來到了朱雀門,而後繼續高聲念誦的旨意。

  餘下的旨意都是與軍中有關的,從今天起軍中的將領包括所有的兵卒都要念書了,崇文館的支教事業又龐大了許多。

  北苑的村子邊上,李世民正蹙眉看著一道道政令。

  長孫無忌坐在一旁也在看著。

  坐在另一頭的是如今的房相與李衛公。

  四人一張接著一張,互相傳遞著,桌上已有了厚厚一迭,還用石頭壓住了,以免被風吹走。

  李世民道:「輔機,朕就說了,你一離開朝堂,承乾這孩子就胡作非為。」

  長孫無忌道:「倒不是胡作非為,每一道政令都有各部要做的事。」

  房玄齡也頷首道:「甚至很清楚地說明了什麼樣的事,由什麼樣的人去做,工部,吏部,兵部皆有。」

  其實趙國公還在朝中的時候,陛下並沒有這麼大的動作,告老之後,陛下似乎是將幾年間所積累的政事都拿了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