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41章 不是當年

  第341章 不是當年

  聽罷父皇的旨意,李承乾只是稍稍頷首,就領著百官進入洛陽行宮的乾元殿,坐在上位讓舅舅與群臣商議事宜。

  中書省與六部的官吏依舊各司其職,長孫無忌又給群臣在洛陽城內安排了住處。

  李承乾看向馬周領著洛陽各縣的百官站在大殿外,「讓各縣官吏上交各自縣的奏章,就讓他們回去吧,餘下的事再作安排。」

  岑文本走到殿外,朗聲吩咐了幾句,各縣的縣官就各自散去。

  這一次朝中的官吏來了六成。

  只是李承乾在吩咐事宜時候,一個侍衛腳步匆匆而來,道:「太子殿下,許國公來了。」

  話語聲停下,李承乾遲疑道:「舅爺怎麼來了?」

  言罷,李承乾讓眾人先各自散去,安排住處與各自家小,急匆匆出了乾元殿。

  洛陽行宮的宮牆邊,舅爺與高林就拄著拐杖坐在這裡。

  「怎麼來洛陽了?」

  高世廉望著還有些斑駁與陳舊的宮牆,「你爺爺讓老朽來的。」

  李承乾走到舅爺身邊坐下,疑惑道:「怎麼來時沒聽說舅爺在車隊裡。」

  「老朽就在車隊後方跟著,那都是朝中官吏的親眷,就沒過問,你爺爺召老朽來的,說是老人家有個能一起講話的。」

  言罷,就有內侍匆匆而來,「許國公,這邊請。」

  李承乾見舅爺拄著拐杖就要站起身,連忙上去攙扶。

  高士廉又道:「聽聞陛下此次出征,你也出了不少力氣?」

  李承乾扶著舅爺走著,「孫兒幫父皇說服了幾個人。」

  「嗯……」高士廉點頭道:「你可知當年隋帝為何要東征嗎?」

  看這個孫兒沉默不語,高士廉解釋道:「當年高句麗幾次要稱臣,但隋帝還是去打了,隋煬帝楊廣是個很有意思的人,不要總是看人家是不是稱臣,就算是稱臣了還是那裡的王,地總歸在別人手裡。」

  「隋煬帝去打高句麗,不是因自以為是地覺得那時候敵人太弱啊,若是他們一直都這麼弱小,漢時的四郡早就回來了啊。」

  高林則是一路跟著沒有講話。

  李承乾一臉鄭重地道:「孫兒,會多想想的。」

  說話間,來到了皇宮旁的一處宅院,爺爺就住在這裡了。

  李淵笑呵呵走出來道:「老傢伙,你總算來了。」

  高士廉道:「老朽也不過是晚了兩個時辰,這麼長的車隊,又不是與陛下同車而行,自然晚了些許。」

  「承乾,朕與他就住在這裡了,就當散散心。」

  「爺爺覺得自在就好。」

  李淵領著高士廉走入宅院內。

  又有內侍匆匆而來,稟報導:「太子殿下,陛下就在城外大營等著了。」

  李承乾只好跟著這個內侍太監出城。

  現在整個洛陽城還是戒嚴的,居民可以在城中行走,但整座洛陽城的主要道路兩側站著士兵,並且一路排到了城門口。

  因此整條大街上沒有行人,也沒有圍觀的人,只能看到兩側小巷中隱約有居民走動。

  並且這種情況還會持續到夜裡。

  一路走出了城門,薛萬備就在這裡待命,他抱拳道:「末將奉命護衛太子前往大營。」

  李承乾牽過馬兒的韁繩,道:「此番你也在出征隊伍中?」

  薛萬備道:「末將與契苾何力同屬一路兵馬。」

  兩人翻身上馬一路往城外的大營而去,大致行進了三里路,遠處的開闊平原上,已能見到剛興建起來的大營。

  來到大營的轅門前,李承乾見到了蘇定方大將軍與江夏郡王。

  李道宗道:「殿下隨末將來。」

  李承乾下了馬,跟上皇叔的腳步。

  大營內,還有不少士兵正在操練,也有不少工匠正在打造軍械。

  跟著皇叔一路來到了營帳前,便能聽到營帳內的談話,走入內部就瞧見了一身戎裝的父皇。

  鮮有看到父皇身著甲冑,倒是顯得意氣風發,頗有老夫聊發少年狂的意思。

  營帳內的談話還在繼續,說起了於半月前就奔赴萊州去造船的張亮。

  李績道:「陛下,末將以為張亮並非將才,實乃不堪擔此重任。」

  李世民道:「朕已派他出去了,且不說他是不是個將才,且用著再論。」

  張士貴用渾厚的嗓音道:「陛下,末將以為待大軍抵達幽州,若還要東進迎面就是遼水一戰,而張亮所部即便是造好了戰船,要在高句麗登陸,恐時機無法把握,末將確信討伐高句麗,此戰兩軍交鋒主力必定是以步騎為主的陸路。」

  契苾何力朗聲道:「如此甚好,給末將兩千騎兵,為陛下奪取高句麗諸城。」

  李承乾看著營帳的眾將領,英公李績,張士貴大將軍,皇叔李道宗,契苾何力,薛萬鈞,劉仁願,程咬金,以及如今在整備大軍的蘇定方大將軍。

  還有已在奔赴遼東的李思摩與阿史那社爾,他們會帶著突厥騎兵參戰。

  更有統領幽州與營州兵馬的張儉。

  這一次皇帝親征,參戰的多是老將軍,也是征討高句麗的豪華陣容。

  金春秋也在大帳中,不過現在的他要多老實就有多老實。

  有一位裨將來到營帳前,正是薛仁貴,他朗聲道:「陛下,鄭老先生到了。」

  李世民正色道:「請進來。」

  「喏!」

  薛仁貴的回應很響亮,只不過這人穿著明亮的甲冑,很是晃眼。

  來人是一位鬚髮皆白的老者,看著也年過七旬了。

  「臣鄭元璹,拜見陛下。」他走入大帳內,便要行禮。

  李道宗見狀連忙上前去扶。

  長年在中書省學政並且參與政事時候,李承乾翻看過武德年間的卷宗,要不是看過那些卷宗,當真不知鄭元璹其人的事跡。

  當年幾次出使突厥,在武德年間為唐與突厥之間的衝突得到緩和,是個不可多得的外交之才。

  也有了這位卷宗上所留下的話語,至今還是記憶猶新。

  「論突厥興亡,唯以羊馬為準,而如今六畜疲敝,人亦皆菜色,不出三年,必當覆滅。」

  正是這位老先生對父皇所言一語中的,之後大唐果然覆滅了頡利。

  而這也正是這位老先生幾次出使,甚至陪在頡利身邊數年,才尋得時機。

  也在當年,他老人家與父皇說了這些話,令朝中明白突厥看似強大的外表下,實則虛弱。

  也算是天時地利人和,唐軍出征大勝而歸。

  若說謀算萬全之計,決勝千里之外大多都有些不切實際。

  但總有人為決勝千里之外,身先士卒,在為此奔波,為勝利尋得先機。

  鄭元璹當年跟隨楊廣出征高句麗,他深知在遼水作戰的條件。

  「陛下,此番東征還望三思。」

  鄭元璹說出了第一句話,也是為了勸諫。

  大帳中的眾將領沉默。

  李世民感慨道:「鄭老先生,高句麗幾次犯中原疆域,若不出兵征討,世人如何看待朕?」

  鄭元璹抿著嘴,垂下了眼神,作揖行禮,不再多言。

  安靜了片刻,蘇定方站在大營外,朗聲道:「陛下,全軍整訓完畢,還請陛下巡視。」

  「好。」

  李世民重重應了一聲,起身領著眾將走出營帳。

  在大營的東面,聚集著大軍,李承乾跟在眾將領一側,而鄭元璹老先生一直跟在父皇的身後。

  看樣子似乎還在與父皇交談,話語聲很低,也不知說了什麼。

  鼓聲從遠處傳來,戰馬嘶鳴聲不斷,在大營的前方,李承乾見到了由兩萬餘人排列整齊的一個個隊伍。

  與父皇一起站在點將台上,目光望去,是一大片嗚嗚泱泱的唐軍,旌旗飄揚,獵獵作響。

  「令旗!」蘇定方大喝道。

  王玄度將令旗遞上。

  蘇定方揮舞令旗,鼓聲再一次擂動,大軍開始移動。

  當台下的大軍再一次站定,蘇定方朗聲念著出征將領的名字,李承乾見父皇起身往點將台走去,便快步跟上。

  其實皇帝巡視大軍,有很多種方式。

  而現在的這位皇帝則是選擇走下點將台,近距離去看將士們的面貌。

  李承乾跟在父皇身側,走入一列列的隊伍中,軍中將衛府改制成折衝府之後,二十歲以下的男子是不能入衛府的。

  因此如今放眼看去,大多數都是年歲在三十到四十之間的將士,鮮有面色清秀沒有鬍子的。

  李世民走到一個士卒前,重重拍了拍他的肩膀。

  又走到另一個士卒前,李世民將他原本有些松垮的甲冑用力收緊。

  皇帝與太子就這樣安靜地走在大軍中,軍中上到將軍,下到士卒都見到了當今陛下與當今的太子殿下。

  此番出征是陛下的親征,而此番出征將士們的糧草與輜重,也皆依仗這位太子。

  陛下是至高無上的。

  對於軍中的絕大多數士卒來說,這位太子是神秘的,雖說東宮太子的傳聞很多,想到不論是西征,還是北征,皆是這位太子主持將士們的糧草供給,並且絕不讓前軍餓肚子,更不會拖欠錢餉。

  太子門下的京兆府向來是照拂孤苦的老府兵,下令各縣贍養老府兵,因此眾將士對這位太子是多有敬意的。

  也是因在場的眾多士卒的父輩,亦大多數都是老府兵。

  李承乾跟著父皇走到了大軍的後方,在不遠處有群情激動的民壯大聲呼喊著:「陛下!陛下!」

  他們的喊聲很大,李世民側目看去,推開一旁的士卒阻攔,大步上前道:「諸位此來是何事。」

  有個中年民壯大聲道:「還請陛下允許我等,跟隨陛下東征高句麗!」

  又有民壯上前道:「陛下,我等不求懸官動賞,唯願效死遼東!」

  「對,唯願效死遼東!」

  聽著眾人的話語,李世民心潮澎湃,雙手握拳看著自發要東征的鄉民越來越多,四方的民壯正在朝著這裡聚集,眼看攔在外圍的士卒都要攔不住。

  「諸位,何故如此?」

  聽到皇帝的問話,有人紅著眼道:「陛下!家父戰死遼東,我等只求收回其屍骨,為父報仇。」

  還有人站出來道:「陛下,我等隨軍出征不求錢餉,不求軍功,只求為陛下,為社稷征戰。」

  「陛下!家父戰死遼東,家母鬱鬱而終,身為兒子不報此仇,如何立足天地間!」

  「不需陛下為我等籌備糧草,不需陛下為我等籌備軍械,我等手持木棍,亦敢衝鋒陷陣。」

  他們的話語很樸素,或許還有口齒不清,或者帶著厚重的鄉音,可眾人說的都是同樣的話語。

  李世民看著眾人,一時間竟言語哽咽。

  李承乾站在一旁,只是看著父皇的背過身,與蘇定方吩咐了幾句就離開了。

  蘇定方命人記錄下前來報名參戰的各地民壯,依舊是軍士待之,與軍中士卒一樣的待遇。

  接連幾天,李承乾坐在洛陽行宮的乾元殿內看著一份份的名冊,來主動報名參戰的人越來越多。

  岑文本道:「因太子殿下號召各地鄉民遷入洛陽,這些人絕大部分都是從各地來的,據馬周曆年所報,洛陽人口已達百萬之餘,其中多數來自山東與河北。」

  如此一來,父皇的兵馬從原本的三萬人,在這些天收納下,達到了近六萬人。

  李承乾看著眼前的名冊已是厚厚一迭,吩咐道:「能運多少就拿出多少,告知關中將糧草先一步運送去河北各州府。」

  洛陽下起了一場春雨,李世民與李績站在轅門外,看到還有人想要參與東征,又見到還有孩子在田地間奔走。

  這位皇帝拿過記錄兵員名冊的紙張,請願者還有數千人上萬人。

  李世民沉聲道:「兵員足夠了,餘下還想東征的,朕不許。」

  記錄兵員的參軍忙道:「喏!」

  鄭元璹這些天心情低落,他坐在轅門下竟哭了起來。

  看著這位老人家落淚,李世民安慰道:「不必如此。」

  鄭元璹近乎每天都會來問詢,每天都會來看主動要參與東征的民壯,這位老人家抬頭看著漫天的雨水,緩緩道:「當年,楊廣要東征,多少年輕人寧可自斷手足,也不要接受徵召。」

  這位老人家哽咽著又道:「陛下不是楊廣,大唐也不是前隋,是老臣迂腐……」

  註:史料《資治通鑑》記載:太宗皇帝東征,各地投軍勇士及所獻攻城器械之人,多到無法計數。

  後志願者眾多,太宗皇帝念及民生,不許。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