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生命沉浮悲寂寥

  這一切就像是一場夢。「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一句話道出了多少離別之人的辛酸。

  在漂泊的日子裡,杜甫不止一次地幻想過,跟妻兒們重逢的場景,但真的回到家中的時候又感到有些像在做夢了。

  鄰居們推擠著過來看杜甫,誰都沒有想到杜甫真的能夠從死人堆里爬出來,其實就連杜甫自己也沒想到。

  一

  崢嶸赤雲西,日腳下平地。柴門鳥雀噪,歸客千里至。妻孥怪我在,驚定還拭淚。世亂遭飄蕩,生還偶然遂。鄰人滿牆頭,感嘆亦歔欷。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

  晚歲迫偷生,還家少歡趣,嬌兒不離膝,畏我復卻去。憶昔好追涼,故繞池邊樹。蕭蕭北風勁,撫事煎百慮。賴知禾黍收,已覺糟床注。如今足斟酌,且用慰遲暮。

  群雞正亂叫,客至雞鬥爭。驅雞上樹木,始聞叩柴荊。父老四五人,問我久遠行。手中各有攜,傾榼濁復清。苦辭酒味薄,黍地無人耕。兵革既未息,兒童盡東征。請為父老歌,艱難愧深情。歌罷仰天嘆,四座淚縱橫。

  ——《羌村三首》

  歸家後的一切就像是一場夢一樣。「夜闌更秉燭,相對如夢寐」,這一句話道出了多少離別之人的辛酸,在漂泊的日子裡,杜甫曾不止一次地幻想著跟妻兒重逢的場景,但真的回到家中倒有些像做夢了。妻子的淚流滿面,兒女的怔愣陌生,鄰居們也推擠著過來看杜甫,誰都沒有想到杜甫真的能夠從死人堆里爬出來。好在,終於回家了。《羌村三首》正是他剛剛到家幾日裡與妻子兒女久別重逢後心情愉悅的藝術寫照。比起李白,杜甫更渴望安定寧靜的生活,但戰爭歲月總是事與願違,在羌村的幾個月,是他一生中為數不多的安定歲月。

  然而美好的時光總是過得很快,轉眼便到了乾元元年(公元758 年)六月,杜甫結束了在羌村跟妻兒們的團聚,奉命到華州(今陝西華縣)擔任司功參軍。

  司功參軍主管祭祀、禮樂、學校、選舉、醫筮、考課等事。看似很重要,實際不過一個微不足道的官職。加之源源不斷的公文與酷暑蚊蟲的騷擾,著實是個苦差事。

  七月六日苦炎蒸,對食暫餐還不能。每愁夜中自足蠍,況乃秋後轉多蠅。束帶發狂欲大叫,簿書何急來相仍。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

  ——《早秋苦熱堆案相仍》

  這首詩作於任職期間。詩人的抱怨有著詩人的可愛之處,文雅而又充滿著幻想。這麼熱的天氣,實在又沒有別的辦法,只好幻想一些能讓自己涼爽的東西,比如「南望青松架短壑,安得赤腳踏層冰」,讀之讓人忍不住發笑。如果說,對於身為官吏的杜甫來講,這次貶謫是他政治生命的結束,那麼對於作為詩人的杜甫來說,這次貶謫無疑是他詩歌境界提升的又一個重要轉折點。或許任何創作皆是如此,只有腳踩著大地、目睹現實,才能夠成為一個作品與世情感同身受的詩人。

  二

  乾元三年(公元759 年),鄴城(今河南安陽)之戰爆發,唐軍大敗。此時的杜甫正在從洛陽返回華州的途中,史思明的第二次攻城讓杜甫跟自己的妻兒又歷經了一次失散,一路上目睹著戰爭的慘痛,繼《春望》後,杜甫創作了被後人譽為「詩史」的「三吏」(《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三別」(《新婚別》《垂老別》《無家別》)。杜甫創作「三吏」「三別」的原因,可以用他自己的一句話來解釋:「滿目悲生事,因人作遠遊」。

  「三吏」是用地名來作標題的。按照杜甫的行進路線,他依次寫下了《新安吏》《石壕吏》《潼關吏》。

  《新安吏》寫的是年輕的小伙被拉去當兵的事情。杜甫從洛陽出發走了70里,在傍晚抵達了新安縣(今河南新安)。杜甫看到有官吏在徵兵,而且裡面有很多少年,感到非常吃驚,便上前盤問,這才知道原因,原來連年的征戰,已經把壯丁征盡了,戰場上已經快沒有兵了,所以只能讓少年去當兵。看到這些還未長成的少年即將奔赴戰場,杜甫提筆寫下了《新安吏》:肥男有母送,瘦男獨伶俜。

  白水暮東流,青山猶哭聲!

  莫自使眼枯,收汝淚縱橫。

  眼枯即見骨,天地終無情。

  送別孩子的母親心裡明白,這一別極有可能是永別,但也無可奈何,只好含著眼淚將他們送走,在蒼茫的暮色之間,青山也因為這生死的離別而痛苦了。「莫自使眼枯, 收汝淚縱橫。眼枯即見骨, 天地終無情。」這一句則是杜甫對於統治階級的批評,矛頭直指唐肅宗。「天地無情」直指統治者。

  儘管杜甫很憤怒,但是面對著這些即將奔赴戰場的男孩和他們流淚的母親,他也只能說一些寬慰的話。

  就糧近故壘,練卒依舊京。

  掘壕不到水,牧馬役亦輕。

  況乃王師順,撫養甚分明。

  送行勿泣血,僕射如父兄。

  說出這樣善意的謊言,杜甫的心裡也是五味雜陳,但他不得不用這些話去安慰這些苦命的孩子。

  從新安縣出發往西行,杜甫晚上來到一個叫作石壕村的地方。在這裡他又碰到徵兵,就把所見所聞如實地記錄下來,這便是《石壕吏》。

  「存者且偷生, 死者長已矣。室中更無人, 惟有乳下孫。」《石壕吏》的真實場景讓普通人的痛苦更加觸動人心,家裡的男丁都被抓走了,只剩下兩個老人,官吏想把老翁也抓走,無奈老婦只好讓老翁跳牆躲起來,她自己面對官兵。

  「吏呼一何怒,婦啼一何苦」,兩句話裡面隱藏著多少心酸、多少無奈、多少悲痛啊!

  杜甫寫「三吏」「三別」是格外地客觀,他如同一個旁觀者一樣,把目睹的事情如實地記錄下來,只抒發一點點自己的感受,正因為這細微之處,卻讓人感受到巨大的痛苦。《石壕吏》最後一句,「天明登前途,獨與老翁別」,是多麼的真實,又多麼無奈啊!昨天還是兩個老人相依為命,今天就只剩下了老翁,而明天不知道老翁是否還會在?

  從石壕村出發,杜甫繼續趕路,他向西出發,來到了潼關(今陝西潼關縣),看到許多士卒正在築城,這個場景讓杜甫不禁想起了三年之前。當時在潼關,唐軍經歷了一次大失敗,原本哥舒翰想要憑藉潼關的險要抵擋胡軍,但是奸臣楊國忠向唐玄宗進言,要求哥舒翰出城迎戰,最後哥舒翰大敗。

  「三吏」之後還有「三別」,寫「三吏」的時候,杜甫主要是通過客觀的描述,而「三別」則有著更多主觀的情感,更加動人。

  《新婚別》是寫一對「暮婚晨告別」的新婚夫妻,結婚後的第二天,丈夫便被徵兵去打仗了,整個《新婚別》都是從妻子的角度來寫,這讓人想起「可憐無定河邊骨,猶是春閨夢裡人」的著名詩句,《新婚別》就像是這句詩的注釋。

  在詩歌的開頭,妻子哀嘆自己的命運:「兔絲附蓬麻, 引蔓故不長。嫁女與征夫,不如棄路旁」,語氣有點憤怒。古時候的禮節是女子過門三日之後,才算是真正跟男子結為夫妻,但是因為丈夫第二天就打仗去了,妻子連婆婆都沒有辦法去拜見。

  整個《新婚別》的語氣是沉痛的,但是最後妻子還是因為打仗是國家大事而鼓勵丈夫:「勿為新婚念, 努力事戎行」,繼而脫下嫁衣,洗去脂粉,表明自己一定會等著丈夫回來的決心。

  《無家別》寫的是老翁被迫服兵役然後回家之後的故事。這首詩里描寫了一個從鄴城回到家鄉的老兵。當他回到家裡的時候,看到的是滿目的荊棘和村子裡只剩下的幾個寡婦。

  儘管已經沒有家了,但是老兵還是決定在這裡住下來,只是這個簡單的願望也落空了,官吏重新把他拉去入伍,他又一次要離家。這一次離家的時候,老兵發現自己已經沒有家可以告別了,不禁仰天長嘆,發出了一聲唏噓:「人生無家別 , 何以為蒸黎」。

  《垂老別》也寫了一個老翁,他是有家的,但是幾乎所有的子孫都已經陣亡了,也就是說他的家族已經絕後了。暮年的老人感到非常絕望,失去了活下去的信心,所以他也想去戰場上,跟他的子孫們一同死去。他的老伴送別他,明明知道他不會再回來了,卻還是不斷地囑咐老翁,讓他多吃飯,注意身體。

  而老翁看到老伴這樣,內心也很酸楚,想到妻子為自己辛苦了一生,可自己到暮年了還要去從軍,不能跟她相守在一起,也感到很痛苦,兩人垂淚而別。

  「三吏」「三別」所描繪的場景雖然經過了杜甫的藝術加工,但是裡面的事件大部分都是真實的,據《舊唐書》記載,當時的情況是:「函陝凋殘,東都尤甚,過宜陽,熊耳山至武牢,成皋,五百里中, 偏戶千餘而已。居無尺椽,人無煙爨,蕭條悽慘,獸游鬼哭。」這跟「三吏」「三別」里記錄的情景是一致的,杜甫在詩中所提到的地名,也都是歷史上真實存在的。因此無論是從情感價值角度還是史料價值角度,「三吏」「三別」被稱為「詩史」是當之無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