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1章 惡化

  明明打了勝仗,沒有半點封賞不說,卻白白捱了一通軍棍,還被褫奪軍權,甚至還險些丟了性命。«-(¯`v´¯)-« ➅❾𝓢ĤⓊ᙭.𝕔𝐎м »-(¯`v´¯)-»

  換做是誰,都咽不下這口氣,更何況是出身宗室、心高氣傲的李庭孝。

  對來瑱恨極的李庭孝,偷偷找到軍中一眾將領,大家聚在一起商量,都認為來瑱畏戰不出,使得南唐喪失了最好的取勝機會。

  於是,一眾將領,聯名寫了一封奏疏,將巴陵這裡的戰事,以及軍中發生的一切,添油加醋描述一番,讓一個名叫蔣朴的校尉,騎上快馬送往建康城。

  臨行前,李庭孝叮囑蔣朴,讓他進入都城之後,先去聯絡宗府和顯族,在取得了他們的支持之後,再帶著奏疏前往宮中面聖。

  蔣朴知曉事關重大,從巴陵出發,一路快馬加鞭,路上絲毫不停,儘快趕到了建康。

  蔣朴先去找了宗府和顯族的人,將巴陵發生的一切,照實說了一遍。

  建康城中的宗室和閥貴,聽到來瑱不僅畏戰,甚至還想處死有功之臣,一個個都是怒不可遏,紛紛聲討。

  說起南唐宗室和顯門,為何如此反感來瑱,還要把時間撥回到永王李璘反叛那會兒。

  太子李亨當年逃亡江南的時候,永王李璘不僅沒有嫌惡他,而且還非常大方的給錢給糧,李亨對此感恩在心。

  之後,永王李璘手握李隆基給的任命書,打算自己到江南稱帝,唐肅宗李亨不肯讓位,派來瑱領兵去圍剿。

  結果,來瑱擊敗了永王李璘的叛軍,還沒來得及招降,永王李璘因為驚懼,居然全家逃亡,最後死在了嶺南的惡瘴之中。

  結果,南唐的宗室和顯門,就將永王李璘身死的這筆帳,統統記到了來瑱的頭上,認為是永王出兵有因,而來瑱逼死了永王。

  來瑱自己也是有苦難言,要怪就怪永王的軍隊敗的太快,自己還沒派出使者,麾下就已經擊潰敵軍了。

  在這樣的前提下,宗室帶著蔣朴來到了宮中,求見聖上。

  南唐如今的皇帝是唐代宗李豫,乃是唐肅宗李亨的長子。

  李豫年輕時,曾經打過不少勝仗,是一位知兵的皇帝,他知曉來瑱的本事,所以對後者非常信任。

  所以,當李豫一開始看到奏疏的時候,對於其中抨擊來瑱的話,他是並不在意的。

  但是,當李豫看到奏疏後面一長串署名的南唐將領時,他又不能不引起重視。

  如此之多的南唐將領,對於來瑱不滿,說明軍中真的出現了較大的矛盾,這對於接下來的戰事,是極為不利的。

  最後,李豫決定採用李唐慣用的老辦法,從宮中派遣一位宣慰使,前往巴陵去調查事情的原委,並且安撫將領的情緒。

  而這位宣慰使,李豫依舊繼承了李唐的優良傳統,選了一個名叫曹慶凡的太監。

  曹慶凡是李豫的掌硯太監,平日裡負責御書房中的文書事宜,深得皇帝的信任。

  此人聰明伶俐,能說會道,但是身上也有唐朝太監的眾多缺點——貪財好權,恃勛自伐,靡所忌憚。

  曹慶凡帶著蔣朴,領著朝廷的宣慰團,來到巴陵大營。

  來瑱聽聞朝廷來了天使,來調查軍中的亂象,他的第一個反應,就是有人向皇上告了狀。

  而在出發前,就與宗室和顯門聯絡過感情的太監曹慶凡,來到巴陵大營,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打足官腔,向來瑱責問畏戰之事。

  換成是『懂事』的人,面對朝廷來的天使,首先要做的便是服軟,接著便要送上大批財貨,把太監哄開心了,接下來也就沒啥事了。

  →

  但是來瑱是什麼人,外號『來嚼鐵』,特長就是頭鐵。

  聽見曹慶凡的指責,來瑱不僅沒有認錯,反而根據當下的戰局,反駁所謂畏戰之言,一時之間讓宣慰使掛不住臉,下不了台。

  而在一旁聽著的李庭孝,見宣慰使來到軍中,膽子一下子變大了許多,站出來和來瑱對陣,爭執南唐軍隊此時是否應該與郭子儀決戰。

  此時,來瑱就是再蠢,也能看出來,是李庭孝向朝廷告了自己的狀。

  來瑱也是從這個時候開始,對李庭孝真的動了殺心。

  一番爭執下來,支持來瑱和李庭孝的將領,各占一半。

  有的人認為應對立刻追擊郭子儀,迫使他倉促應戰;也有人認為戰局尚不明朗,應當等等再說。

  爭執無果之後,曹慶凡只能自己找了個台階,勸慰了一番軍中將領,改日再議。

  在這之後的一段日子裡,曹慶凡頻繁會見李庭孝和一眾將領,儼然有勾連結黨之勢。

  來瑱眼見軍中支持決戰的將領越來越多,心知事態發展不去,恐怕會不可收拾,此時不能再猶豫,於是下定決心,幹了一件大事。

  來瑱先是以出巡為由,令李庭孝復職領兵。

  再趁著李庭孝外出巡視之際,來瑱派兵拿下了他,斷定李庭孝在軍中有貪腐糧餉的罪行,接著當場就處決了他。

  李庭孝一死,軍中再也無人,膽敢與來瑱對抗。原本與郭子儀決戰的提議,至此也徹底煙消雲散。

  但是,來瑱枉殺李庭孝帶來的後果,卻是極其嚴重的。

  巴陵軍中對來瑱不滿的將領越來越多,許多人開始寫奏疏,向朝廷狀告來瑱。

  至於宣慰使曹慶凡,也被來瑱的這一雷霆手段嚇到,幾乎是逃出了巴陵大營,趕回宮中向皇帝復命。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面精彩內容!

  聽見曹慶凡添油加醋說了巴陵大營發生的事情,唐代宗李豫此時也開始懷疑起來瑱的治軍水平了。

  先是畏戰,接著爭執,再來是枉殺屬下,到了最後,整個巴陵軍內部的矛盾,已經激化到了一觸即發的地步。

  太監曹慶凡的證詞,巴陵軍將領的奏疏,再加上宗室的推波助瀾,李豫此時也開始認為,來瑱已經不適合率領軍隊。

  於是,李豫當即下了一道聖旨,解除來瑱的指揮權,要求其立刻回建康城面聖。

  這封聖旨抵達巴陵的時候,郭子儀的大軍已經退到了江城,並且開始渡江,南唐軍隊則在來瑱的指揮下,開始收復北唐軍曾經占領的土地,並將戰線向江城一帶推進。

  換言之,戰局已經到了最關鍵的時候。

  這個節骨眼上,來瑱突然收到了朝廷的聖旨,要求他立即交出兵權,去往建康面聖。

  對於朝廷的命令,來瑱思考良久,做了一個或許是他這一生中最錯誤的決定。

  他寫了一封奏疏,說明了當下的戰局情況,又說郭子儀用兵詭道,雖然是在撤兵,但極有可能備有後手,所以當下臨時換帥,恐不利於接下來的戰事。

  這封奏疏,洋洋灑灑寫了一千多字。

  來瑱自認為寫清楚了當下的困局,以及戰事緊急、不應換帥的理由,但是這封奏疏抵達建康之後,皇帝李豫通篇看下來,卻只看到了四個字——拒交兵權。

  畏戰也好,與下屬不合也罷,在李豫看來,這都是小事。

  但是,抗旨不遵、拒交兵權,這一點,卻已經徹底觸犯到了皇帝的底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