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24章 願景

  史思明撤出博陵城後,唐軍接著入城,一邊安撫城中百姓,一邊開始整理博陵縣府,以供軍中將領議事和公務所用。【Google搜索】

  郭子儀、李光弼等眾多將領,各自領兵去圍堵截擊史思明,身為大帥的周鈞,反而得了空閒。

  趁著這個空檔,周鈞帶上親兵和孔攸,去了博陵城中最有名的晉古祠參觀。

  看著古祠場院中豎立的巨碑,周鈞開口念道:「西晉初立,封司馬珪為高陽王,後置為博陵縣。永嘉年間,中原大亂,羌胡、鮮卑多有犯邊,搶取百姓禾,驅掠三郡士女而去。」

  周鈞念完,嘆道:「無論哪個朝代,如何治理邊民部族,都是個問題。」

  孔攸看著石碑,開口說道:「歷朝歷代,對於邊民部族的控制,歸總下來,無外乎三個辦法,一為羈縻,二是遷族,三是殺伐。」

  「所謂羈縻,即為籠絡牽制,大體是靠財物、土地、封號等等,來控制住邊疆地區的部族;而遷族,就是將邊民部族遷移到中原去,使其受中原文化薰陶,逐漸受到教化;至於殺伐,則是簡單,對於那些不聽號令的部族,提起屠刀不留活口,千里無人煙,自然也就不會再有犯邊的苦惱。」

  周鈞看向孔攸:「依伯泓之見,這三種辦法,哪一種更好?」

  孔攸搖頭道:「有優點,亦有缺點。」

  周鈞:「優點剛才已經提及,且說說三種辦法的缺點吧。」

  孔攸:「先說羈縻,用錢財、土地、名號去籠絡邊民部族,只能是中原王國強盛之時,方能有用。倘若中原戰亂頻繁,軍力衰落,羈縻便失了效果,邊民部族必定會蠢蠢欲動,露出狼子野心。西晉八王之亂,原本被授地封王的塞外邊民侵犯中原,終究釀成五胡亂華的慘案,就因如此。」

  「再說遷族,東突厥被太宗所滅,朝廷將遺族盡數遷往中原,以圖用教化來改變這些邊民。然而,之後的百年間,突厥餘孽作亂不斷,甚至險些攻入都城。」

  「調露元年(679年),漠南定襄都督府的首領阿史德溫傅和阿史德奉職,擁戴前東突厥王族的阿史那泥孰匐為可汗,掀起叛亂。突厥降戶組成的二十四州呼應,戰況一度擴大至漠南一帶,參戰人數達數十萬。同時,奚、契丹也被煽動起事。大唐後來用了三十萬軍隊,花了數年才平息了這場叛亂。」

  「最後說殺伐,此舉看起來是輕鬆簡單,但危害卻也是最大。主上曾經有詩云,野火燒不盡,春風吹又生。邊民部族大多是遊牧,即便將一地之民屠殺殆盡,用不了多久,其它地區的邊民就會遷移過來,重新接管這裡的一切。然而,中原地區每一次對外用兵,損耗甚巨,占下的地區大多是貧瘠之地,得不償失。」

  周鈞:「照你這般說,這三個法子,都不盡人意,那邊民之禍可有根治之法?」

  孔攸遲疑了許久,最終嘆道:「難,中原歷朝歷代,用了兩千餘年,也沒能解決這一問題。到了今日,大唐將安西四鎮立為楔子,再用羈縻控制住整個西域的小國。此舉雖然有效,可是一旦國力衰弱,西域的邊民也會升起貳心,到頭來還是會生亂。」

  周鈞看向石碑,慢慢說道:「其實,倒是有個辦法,能夠慢慢扭轉邊民之禍。」

  孔攸一愣:「主上有法可解?」

  周鈞:「適才你說的第二條,遷族,就是解決之法。」

  孔攸皺眉道:「主上,將邊民部族遷入中原,等於引狼入室,遺禍無窮啊。」

  周鈞:「但如果反過來做呢?」

  孔攸:「反過來做?」

  周鈞:「從中原將大量唐民,遷移進入西域等邊疆,使其定居下來。久而久之,中原唐民占據邊地人口的大頭,而且通婚和教化之後,很難就會再分出彼此。」

  孔攸:「遷唐民入邊疆,潛移默化之下,倒是能慢慢改變邊民的敵意。但是,此舉限制頗多,恐難推行。」

  周鈞點頭道:「不錯。遷唐民入邊疆,人數少了,起不到效果,人數多的話,又沒有哪個唐民,願意放棄中原的繁華,肯去苦寒之地。而且,邊疆對於唐民,必定會排外,如何融入也是個麻煩……嗯,我們逐個來分析一下。」

  「首先,就拿安西來說,天寶初年,安西四鎮的人口加在一起,只有二十四萬(見《新唐書·地理志》),就算加上西域其它小國,整個安西的總人口,恐怕也不會超過五十萬人。而天寶十四年,根據戶部統計,大唐全國戶籍達到八百九十一萬,人口達五千兩百九十一萬,倘若再加上隱戶人口,全國人口怕是可以達到七千萬。」

  「七千萬的人口,不需多。只要從中擇出百分之一,遷往西域。那麼整個安西的人口結構,就會發生天翻地覆的變化。如果遷移完人口之後,再等上幾十年,或者百年。那麼人口之間互相通婚,彼此交往,種族之間再也沒有隔閡,就不會出現分立對峙的現象。」

  孔攸:「主上所言極是,但遷移如此之多的人口,進入邊疆。有兩個問題,怕是繞不過去。第一,如何說服唐民放棄家園,舉家遷入苦寒之地。第二,邊民大多抱團,面對遷入的唐民,必定會生起仇恨,極力排斥。」

  周鈞:「你說的這兩個問題,我再分開來說。首先,我來說說,如何說服唐民放棄家園,舉家遷往安西。倘若換做是在太平盛世,心智正常之人,無論如何也絕計不可能會自願去往邊疆的苦寒之地。但是,眼下這個時候,與尋常不同,卻是一個絕佳的遷移人口的時期。」

  孔攸恍然:「主上指的是河北叛亂?」

  周鈞:「不光是河北叛亂,還有天寶十二載開始的那場大災。中原地區的百姓,實在是活不下去,只能離開故土,四處尋找落腳之所。按照以往歷史軌跡來說,這些因為天災和戰火而流離失所的流民,一般都會遷向南方,或者乾脆留在原地,要麼投身為軍卒,混一口飯吃,要麼就是變做盜匪,靠劫掠為生。他們中或許有人想要遷往西方,但因為路途遙遠,又缺少嚮導,所以大多都是作罷。」

  孔攸:「主家開闢大磧商路,再以應龍教引導災民向西,而且以涼州、敦煌、石城鎮等地作為據點,為流民嚮導,自然也是為了遷移人口。」

  周鈞:「你說的這些,的確有一部分原因,是與遷移人口有關,但還有其它理由,我繼續向下說……只有確保流民去往西域的道路暢通,再讓他們看到求生的希望,唐民才能流入安西,逐漸改變當地的人口結構和政經環境。也只有安西地區的唐民越來越多,整個西域才會更加穩固。」

  孔攸聞言,輕輕點頭。

  周鈞:「說完了遷移人口的事情,我們再來說說邊民抱團的事情。所謂邊民抱團,主要體現在宗教衝突、部落體制、土地占有和文化抵制,這四大方面。」

  「首先,邊疆地區大多擁有獨特的宗教體系,例如薩滿教、天神教等等,其中有許多教義,本身就具有排外性。比如不能與外族通婚,不能學習外來文化,不能閱讀外來書籍,甚至不能接觸外來人口。應對這種宗教化的排外,要做的是就是在一個地區,針對所有宗教派別,建立一個宗教總綱。」

  孔攸:「何謂宗教總綱?」

  周鈞:「所謂總綱,就是在一切宗教的基礎上,建立一個具有約束力的框架。就比如大唐有唐律,但凡轄下州縣,無論民俗風氣,皆以唐律為準。宗教也是一樣,在一個國家之內,傳教、講義、辯經、法事、集會等等,都是應當被允許的。當時,這種允許必定有一個度,一個不能影響到全體人民自由發展的度。」

  孔攸腦中靈光一現,問道:「主家早先定下應龍教,是否與此有關?」

  周鈞點頭道:「不錯,應龍教除了幫助唐民向西遷移,還有一個巨大的作用,就是打破安西當地的宗教桎梏。我當初讓伊斯修改應龍教義,將諸多宗教歸結到一神論,主要目的就是在於,為安西地區內部五花八門的宗教派系,建立一個總綱。即世間只有一位神,但它卻有著無數的姓名。以此來限制不同教派之間的衝突,將宗教層面上的矛盾,降至最小。而眼下,這套總綱,尚處於初級階段,還有待完善。」

  孔攸長長吁了一口氣,說道:「攸過去一直以為,主上想用應龍之說來籠絡人心。今日看來,卻是攸愚鈍,未能深明大義。」

  周鈞擺擺手:「伯泓你有過人之處,莫要妄自菲薄。說完宗教,我再說說邊民的部落體制。」

  「邊疆部族當下的權力形式,大多都是頭人、貴族當權,他們占有了絕大多數的財富、土地、人口和資源。唐民與邊民之間的矛盾,與其說是兩地百姓之間的矛盾,不如說是部族貴族們的權力,因為唐民入境之後,被逐漸剝奪從而引起的不滿和敵意。所以,想要解決邊民排斥唐民,首先就要破除邊疆部族的貴族階層,打破他們對於人民的統治。」

  孔攸:「主上之意,莫不是殺盡部族貴人?」

  周鈞:「殺人從來都不是什麼好方法,你把一批部族貴族們給殺了,還有另一批貴族會接著上位。即便你把他們全部殺光,邊民中那些已經習慣於被統治的百姓,還是會繼續侍奉一位新『王』,然後集結在一起,來共同抵制你這個殺人如麻的『兇徒』。」

  孔攸:「那應該如何徹底打破部族頭人們的統治?」

  周鈞:「只有一個辦法——開民智。」

  孔攸有些發怔:「民智?是指邊境百姓愚昧無知嗎?」

  周鈞:「不,民智一詞,並非只是簡簡單單的愚昧之意,它……」

  周鈞說到這裡,看向孔攸,頭一次發了難。

  他在原地踱步,猶豫了許久,這般解釋道:「人天生就並非被統治的,他生存、勞作、收穫、享樂的權利,並非是來自於神靈或是君主,他所享有的一切權利,是與生俱來就且應當享有的……」

  聽到這裡,孔攸整個人愣在了原地。

  周鈞還想再細說,不遠處快步走來一位參軍,說是郭子儀和李光弼回來了。

  周鈞聞言,向孔攸說道:「其他的話,以後再說吧……且先去看看,這場伏擊的結果如何。」

  孔攸動作僵硬的點了點頭。

  大唐奴牙郎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