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0章 府內相談

  與柳載吃完酒,周鈞就回了家中。【寫到這裡我希望讀者記一下我們域名】

  第二日,周鈞又去了李林甫府上,排了許久的隊,終於輪到自己。

  入了府中,周鈞報出身份和來意,尚書省的職事官員聽見他的名字,倒是表現得極為客氣,幫其登記闞冊,又完成了州官入京述職的一套手續。

  當周鈞忙完一切,打算離開的時候,李府下仆走入栒房,當著眾官的面,對周鈞說道:「周市監,右相有請。」

  在旁人艷羨的注視中,周鈞面色凝重,打起十二分的精神,跟在下人的身後,去了李府的偏廳。

  入了廳後的書房,周鈞瞧見李林甫伏在案台上,正在批改著奏疏。

  聽見門口的動靜,李林甫抬起頭來,看見來者是周鈞後,笑了笑,又說道:「進來吧。」

  周鈞小心翼翼入了房內,唱了一喏。

  李林甫放下筆來,笑道:「無需多禮。」

  周鈞垂首侍在一旁。

  李林甫:「時近歲末,州官入京述職,何以止千人計,本相卻招你相見,你可知曉為何?」

  周鈞:「鈞不知。」

  李林甫看了眼周鈞,問道:「天寶五載的大唐賦稅收入,你可知有多少?」

  周鈞一愣,不清楚李林甫為何會突然問這個問題,只能答道:「鈞亦不知。」

  李林甫:「你是外放的州官,不知也是尋常。我告訴你,去年,大唐全國共890萬戶,每戶繳納戶稅250文,戶稅共計200萬貫。」

  「戶均70畝地,每畝收取2升粟作為地稅,合計共有地稅1200餘萬石粟。」

  「全國按照人口上繳丁租,又有1260餘萬石粟和570餘萬匹布。」

  「庸調以絹、帛、布為計,共有2100多萬匹。」

  「戶稅、地稅、丁租和庸調,全部加在一起,折合為錢帛,大唐天寶五載的賦稅,共計1053萬貫。」

  1053萬貫?

  周鈞聽到這個數字,若有所思。

  李林甫又說到:「聽著不少是嗎?你又可知開元二十一年,大唐一年的賦稅收入?」

  沒等周鈞作答,李林甫說道:「1270萬貫。」

  周鈞心中一驚,脫口問道:「天寶年的收入,怎麼比開元年還少了些?」

  李林甫搖頭道:「是啊,天寶年風調雨順、百姓安居樂業、唐軍戰無不勝,偏偏賦稅收入要少了許多。」

  周鈞隱約猜到了原因,但只能裝作不知。

  李林甫拍著案台上的文冊,沉聲說道:「王公世家大行隱戶,高門顯貴兼併土地,文武百官爭相納奴,這大唐繳上來的賦稅,一年不如一年!」

  說到怒處,李林甫一掌拍上案台,發出一聲巨響。

  周鈞拱手,言道右相息怒。

  李林甫長吁一口氣,說道:「林甫之怒,並非針對周二郎。相反,老夫這次喊你來,是要嘉獎你的。」

  周鈞奇道:「嘉獎?」

  李林甫:「你身為河西互市監,又代武威郡刺史,今年繳納上來的稅賦和經營,是往年數額的七倍。」

  李林甫拿起闞冊,一邊看一邊說道:「除了河西互市、武威郡的日常稅賦和收入,河西康家的抄沒、剿滅馬匪的所得、白亭互市的重建還有河西商稅的徵收,這些林林總總加在一起,差不多有一百九十多萬貫,可算是解了朝廷用錢的燃眉之急。」

  周鈞心中瞭然,口中道了一句,此乃臣子的本分。

  李林甫看著闞冊,對周鈞說道:「從明年開始,河西商稅將會調回原有的水平,不再增收……增收商稅,雖然能夠貼補朝廷和邊軍,但影響太壞,御史言官多次上奏,要求停止此事。聖人雖然有心轉圜,但終究也要顧忌到悠悠眾口。」

  周鈞心道,廢除商稅改革,多半還是與王忠嗣的失勢有關。

  李林甫又拿起一份奏疏,朝周鈞問道:「你來長安前,上了一份摺子,說是想要重開敦煌古道?」

  周鈞拱手稱是。

  李林甫:「本相讀了你的奏疏,倘若敦煌古道能夠重建,那麼吐蕃的高原商路就會收到擠壓,吐火羅、天竺、大食等國的商隊,會改道敦煌前往大唐互市,這對大唐的稅賦收入,是一件天大的好事。但是,商路重建一事,花費甚巨,你說不需朝廷撥款,打算從民間借貸?」

  周鈞:「敦煌商路的重建,不僅有利於大唐稅賦,也有利於河西商賈。他們可以省去一半趕路的時間,而且商品的損耗也能降低。只是,要他們掏這麼大一筆錢去重建商路,怕是也要許諾一些好處。」

  李林甫:「此事易耳,倘若河西商賈願意承擔敦煌商路的重建費用,那麼對於他們,即便減免一些稅賦,又或是給一些無傷大雅的便利,也是自然。」

  李林甫與周鈞又商討了一會兒敦煌商路的細節。

  討論結束之後,李林甫笑著看向周鈞問道:「差點忘了,河西互市、涼州稅賦,二者解了大唐用錢的燃眉之急,老夫先前說過要嘉獎你,周二郎可有什麼想要的?升官?還是錢財?」

  周鈞思慮了好一會兒,平心靜氣的對李林甫說道:「為聖人和右相分憂,乃是鈞之本意,不圖錢帛和官身……只是,鈞有一事,想請右相幫忙。」

  李林甫笑著說道:「只管說,只要老夫能做到。」

  周鈞:「鈞想見一面王忠嗣。」

  李林甫的笑容頓時凝固在臉上,房間中的氣氛也頓時肅然了許多。

  看著周鈞那張平靜的面孔,李林甫面露微笑:「那王忠嗣,犯了大過,又不肯認罪,眼下身陷囹圄,往日的朋友、親人,對他避之唯恐不及,為何周二郎偏偏要去見他?」

  周鈞拱手,坦言道:「原因有二。其一、從朔方再到河西,王忠嗣對鈞有相攜之恩,如果沒有他,鈞也無法能得今日之位,受人滴水之恩,當湧泉相報;其二、王忠嗣固執又不知變通,與太子交好,有負聖人之恩,鈞與他相識一場,想試著開導一番,勸他早日迷途知返。」

  李林甫聽了,面色稍稍緩和。

  細細思慮一番,李林甫對周鈞說道:「難得周二郎有這心思,本相來安排便是,且回去等信吧。」

  周鈞聞言,躬身行禮,又道了一聲謝。

  當周鈞離開栒房之後,李林甫的兒子——李岫,從屏風後走了出來,對父親說道:「周鈞與王忠嗣私交甚密,此時又提出私會,必定是為同黨。」

  李林甫聽見此話,哈哈大笑起來。

  李岫不解。

  李林甫:「周鈞倘若是王忠嗣的同黨,此時自當隱而不發,儘量做到不受人注目,又怎麼主動提出要見王忠嗣?」

  李岫:「那周鈞是……?」

  李林甫:「王忠嗣數番忤逆聖人,已經再無翻身的可能。這一點,朝中無論是誰,都能看個明白。這種時候,倘若有人要提出去看望王忠嗣,那麼只有兩種人會這麼做……第一種是行事迂腐的蠢人……」

  李岫:「那第二種呢?」

  李林甫嘆了一口氣:「第二種就是那些受人之恩、必當圖報的真性情之人。只不過,這世上已經少見此類人了……」

  李岫沉默片刻,看著李林甫,試探性的問道:「父親有意招攬周鈞?」

  李林甫沒有回答這個問題,而是反問道:「岫兒可還記得,你曾經對為父說過一事?」

  李岫:「不知父親所指何事?」

  李林甫:「李家久處樞軸,怨仇滿天下,如果一朝禍至,恐怕想做役夫都不可得。」

  李岫沉默。

  李林甫又說道:「你且想想,為父手下的那群人,都是什麼樣的貨色?如吉溫者,只知溜須拍馬,見風使舵,他日李家傾倒,他們必是反出的第一批人;如羅希奭者,忠心有餘,能力不足,向上爬到最後,頂多不過是個中人。為父真正想要的,卻是既有忠心,又有能力的人,也只有這樣的賢才,將來才能幫襯李家一把。」

  李岫:「依父親之見,周鈞就是這樣的人?」

  李林甫閉上眼睛,沉默了良久,最終開口說道:「有些相似,卻又不似。」

  李岫面露疑惑。

  李林甫睜開眼睛:「總之且再看看,只要周鈞不威脅到為父的位置,許他些好處,賣他個人情,為將來的李家鋪條後路,倒也不是不可。」

  李岫:「倘若周鈞有意父親的相位呢?」

  李林甫眼中寒光一閃,沉聲說道:「那便休怪李某無情了。」

  【請記住我們的域名 ,如果喜歡本站請分享到Facebook臉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