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5章 李世民:過河,收復遼東,殺穿高句麗!(第一更)

  第265章 李世民:過河,收復遼東,殺穿高句麗!(第一更)

  轉眼已是二月初六。

  遼河之畔,殘雪已經不見了蹤影。

  半月之前還有一場鵝毛大雪,然而三天之前的一場雪雨,將所有的凍雪全部都打成了冰。

  這幾天溫度上來之後,不少冰雪也都化凍融進了地里,但依舊有殘冰能夠看見。

  薄霧輕輕籠罩,隨著大日高升而逐漸消散。

  數百騎兵在遼水之畔觀察河水冰凍情況。

  對岸的高句麗士卒,在數百丈外的東岸嘲笑的看著,不時的還做出挑畔的動作。

  遼水在冬季半冰封半不冰封,經常會有大片的冰片從上游順水流下來。

  去年冬天,大唐曾經派人試圖渡河,但實在太冷了,船沒事,人還沒有過河手腳就已經握不住兵刃了。

  所以幾次嘗試渡河,最後都以失敗告終,

  甚至於他們每隔一段時間都會嘗試一次,對岸的高句麗士卒已經都習慣了。

  一名紅衣金甲的將領看了對岸一眼,然後留下一半人馬,自己帶著另外一半人馬,朝著後面疾奔而去。

  薄霧逐漸散去,但極遠處依舊難以看清人影。

  對岸的高句麗士卒看不清金甲將領的時候,數里之外,金甲將領的對面卻已經是密密麻麻的兩萬騎兵,在嚴陣以待,

  黑色的大之下,一身黑衣黑甲的李世民面色淡漠的看向薄霧邊緣的遼水之上。

  從他這裡,看不清任何對岸的跡象,同樣的,對岸的高句麗人也看不清他。

  在他的身後,無數將士躬身垂首,神色肅重。

  紅衣金甲的將領騎兵在李世民身前停立,拱手抱拳道:「陛下,高句麗人一無所覺。」

  「蘇卿,可得渡河否?」李世民目光幽微。

  「可!」蘇定方很肯定的點頭。

  李世民看向左側,問道:「梁郡公,上游情況如何?」

  禁衛中郎將,梁郡公李孝逸騎馬上前,拱手道:「陛下,上游土地冰封,難以開挖。」

  「也就是說,他們休想能在短時間內開壩放水了?」李世民輕輕抬頭。

  「是!」李孝逸拱手,說道:「臣試過,越往下越難。」

  李世民點點頭,然後看向右側,問道:「無忌,你說說,朕為何要提前渡河?

  長孫無忌催馬上前,拱手道:「回陛下,若是到了四五月份,泥土解封,容易積水泄洪不說,我等腳下的土地也很容易化為沼澤,前行後退都很難,而如今只要渡河,一切方便,對面察覺不到不說,上游他們隱蔽積攢起來的水壩也難以泄洪。」

  「天時地利人和。」李世民抬起頭,深吸一口氣,高聲說道:「現在對面的整個高句麗大軍,所有人都不會想到,朕會在這個時候渡過遼河------只要現在渡過遼河,大軍直插遼東城,就能切斷高句麗南北聯絡,堵住卑沙城那條通道,然後徹底收復整個遼東。」

  「喏!」無數將士齊齊拱手。

  李世民轉身看向身後的兵部尚書李,問道:「智勝,阿史那·彌射,執失思力,張君又都已經通知到了?」

  李上前拱手道:「回陛下,都已經通知到位,半個時辰之後,同時渡河。」

  「很好。」李世民輕輕點頭,然後平靜的開口道:「張士貴,李道宗!」

  「臣在!」張士貴和李道宗立刻催馬上前,拱手。

  「命你二人隨英國公一起渡河,渡河之後一切行軍之令聽從英國公指揮,不得妄為。」李世民最後一句話異常的冷厲。

  「喏!」張士貴和李道宗肅然領命。

  這一仗,以兵部尚書李為行軍大總管,分五路進發,智勝,阿史那·彌射,執失思力,張君義四路各為掩護,真正的核心主力只有李一部。

  張士貴,李道宗,還有蘇定方,全部都聽從李之令。

  「渡船到了嗎?」李世民平靜開口。

  工部尚書李大亮立刻上前,拱手道:「已經順大凌河而至。」

  皇帝抬頭,說道:「放船!」

  「喏!」李大亮拱手,然後轉身看向一側的姜行本道:「放船!」

  「喏!」姜行本拱手,然後快速的朝著大凌河的方向,快速的騎馬而去。

  大之下,皇帝平靜的看著,更多的人在肅然等待。

  半個時辰之後,數十艘渡河船已經出現在了河面之上。

  這個時候,對岸的高句麗人似乎也察覺到了不對,已經呼喝了起來。

  這個時候,天地之間卻詭異的安靜了下來。

  一身黑衣黑甲的李世民,站在大之下,握緊手中黑色劍柄,然後緩緩的抽了出來,舉劍向天,然後大聲喝道:「殺過遼河,殺入遼東城,殺穿高句麗。」

  「殺過遼河,殺入遼東城,殺穿高句麗。」數萬士卒同時高喊,而在更遠處,有同樣的高喝聲在轟然響起。

  對岸的高句麗人終於察覺到了這邊的不對勁,慌亂的動了起來,但為時已晚李世民手中長劍猛然指向遼河方向,怒聲吼道:「殺!」

  「殺!」一聲令下,無數的大唐騎兵開始瘋狂的朝著遼水中期。

  一聲聲慌張的鑼鼓聲從對岸傳來,但這個時候,一半的渡船已經從上游直接撲了過來,在高句麗人石城之間迅速的靠岸。

  渡船上的士卒全部手持盾牌和弩弓,在登岸的瞬間就形成一個個完整的盾陣,然後緩緩的向下游,真正的登岸地點移動。

  與此同時,另一半渡船已經停在了西岸的簡易碼頭上,並且很快的一艘艘渡船前後搭接,最後用鐵銷徹底的鎖定了起來。

  四名大力士從最前面的渡船上跳下,然後扛著四條鐵索,快速的奔到岸邊。

  隨即,一根根木樁釘死在了預留的圓環上,將最前面的一艘渡船徹底釘死。

  快,快,快。

  一艘渡船一艘渡船的用鐵索直接鎖死,然後快速的連接向對岸。

  對岸的渡船也是同樣動作,在極短的時間裡固定住碼頭之後,然後迅速的將渡船搭接而成的浮橋,迅速的引向遼水中央。

  兩邊的渡橋在迅速的對接匯合。

  不停的有人站在船首看向對面,手中拿著一根木棍對向前方調整方向。

  無數的大唐騎兵甚至都不下馬,直接就登上了渡橋。

  無數的高句麗已經慌亂的從對岸沖了過來,試圖阻止唐軍士卒登岸,但可惜,守著渡口的士卒,手裡拿著一把把的弩弓,將所有試圖靠近的人全部射死。

  他們只拿了盾牌和弩弓,也不出擊,就守在盾陣之後,將身上帶著的無數弩箭一次次的射出去。

  密密麻麻的弩箭,讓任何試圖靠近的高句麗全部死在了路上。

  不止如此,已經鎖定了的渡船,有的甚至搬出了伏遠弩,對著遠處的高句麗不停的射擊。

  近千人全部都死在了東岸之上。

  鮮血流了一地。

  密密麻麻的,地上全都是高句麗人的屍體。

  如今不過二月初六,天寒地凍,遼水方解,不少的高句麗人都還在石頭城中休息。

  弓弩和兵刃都還在府庫當中,等他們終於反應過來,衝出來的時候,兩岸的渡橋,已經「轟」的一聲被徹底鎖定。

  兩邊碼頭上的鐵鏈被崩的筆直,仿佛下一刻就被崩斷。

  無數的騎兵瞬間便沿著成型的渡橋沖了過去,眨眼間就已經殺入了對岸的高句麗陣營當中。

  千騎卷平岡,萬騎奔遼城。

  一-匹匹戰馬從黑色的大之下直衝而過,朝著遼河對面直撲而去。

  在極短的時間裡,就突破了高句麗所謂的「長城」,然後兵分三股。

  蘇定方率兵直撲遼東城而去,李道宗向卑沙城方向,張士貴撲向更北方。

  李則是留在岸邊開始指揮手下的騎兵清剿長城兩側所有的高句麗人。

  李世民站在大之上,輕聲說道:「切斷高句麗和遼東的聯繫,絞殺收編整個遼東所有的高句麗士卒,拿下遼東城,收復遼東,將其作為明年殺入長白山,

  殺向平的根本基地。」

  一年時間徹底拿下整個遼東,明年殺入高句麗本土,攻破平,滅亡整個高句麗。

  這就是李世民的計劃。

  「陛下!」長孫無忌看了李大亮,牛進達,岑文本和劉泊等人一眼,然後才看向皇帝道:「高句麗處心積慮十八年,構築的遼河防線,幾乎瞬間就被擊破,

  但陛下,這一仗真正的難點在遼東城,遼東城城高池深,怕是要費一番功夫了。」

  「不急,先看看李的手段。」李世民抬起頭,有些好笑的看了長孫無忌一眼,說道:「你放心,朕不會輕易衝到陣前的。」

  「是!」長孫無忌鬆了口氣,這一次東征,他和太子最擔心的就是皇帝莽撞而行。

  皇帝一旦出事,天下就亂了。

  李世民轉過身,神色平靜的說道:「朕坐鎮後軍,調運糧草,軍械和士卒,

  只有到了最關鍵的時刻,朕才會沖向最陣前,擊殺最強大的敵人。」

  皇帝一句話平靜自信,便是長孫無忌,一時間也不知道該說些什麼。

  三月鶯時,春暖花開,

  長安城,武德殿。

  無數人在殿內殿外不停的來來回回。

  張玄素,馬周,令狐德,裴宣機,張大象,趙弘智,高真行,封言道等人坐在大殿兩側,將外面送入的一份份公文審閱之後,送了內殿之中。

  內殿之中,李承乾站在一座沙盤前,看著眼前的遼東地圖,神色凝重。

  房玄齡,高士廉,楊師道,蕭璃,于志寧,尉遲敬德,鄭仁泰,李安儼,左匡政等人,站在兩側。

  兵部侍郎崔敦禮站在李承乾身側,指著沙盤說道:「二月初十,左金吾衛中郎將蘇定方,率軍殺入遼東城,不過陛下有令,令其僅殺入城門之後,便迅速撤出。」

  「為何?」蕭瑪在一旁,忍不住不解的問道。

  「自從二月初十蘇定方殺到遼東城下之後,遼東城便再沒有出兵支援過遼東諸城。」崔敦禮指向遼東以北,然後說道:「截止如今,大軍進發四十餘日,遼東城以北,新城,玄,南蘇,還有數十座城池已經盡落於我大唐之手。」

  「整個遼東已經有一半落入了大唐之手,這便是父皇讓蘇定方不殺入遼東城的結果。」李承乾看著沙盤上的遼東城位置,緩緩點頭,說道:「遼東城的守將不敢派兵出城了。」

  「是!」房玄齡點點頭,說道:「陛下之所以要在初春就即刻出兵,除了要趁著大地依舊凍結容易出兵,同時也要抓緊時間,在大地開凍之後,迅速的組織百姓進行種植,如此到了今年秋日,有了糧草收入,那麼對於長安的壓力就會減輕許多。」

  「以三千兵力牽制遼東城,而收穫大半個遼東,父皇這兵策,真的是神乎其神啊。」李承乾不由得讚嘆一聲。

  站在李承乾身後的崔敦禮忍不住的看了房玄齡一眼,房玄齡輕輕搖頭。

  如今軍前之事,實際上都是李在謀劃,但是太子讚嘆皇帝,他們也沒法說什麼。

  「遼東重鎮,當年楊廣就在這裡頓足了許久。」崔敦禮稍微停頓,說道:「而根據最新的一份軍報,英國公抵達遼東城之後,發起了一次攻城,成效並不大,與此同時,江夏王李道宗率兵南進卑沙城,也被堵在了安市城,而海上水軍未至。」

  「局面艱難啊!」李承乾點點頭,感慨一聲,然後轉身看向眾人道:「諸卿,如今遼東缺乏各種物資,兵部,戶部,還有工部,調動之時不得有絲毫阻礙,以確保遼東今秋能夠有秋糧豐收為要,這樣,我等在秋後,就能輕鬆許多。」

  「是!」群臣齊齊拱手。

  「另外,今年各地少了許多的青壯,尤其是關中和河南。」稍微停頓,李承乾看向房玄齡說道:「孤以為可以組織已經農耕完畢的百姓,到其他沒有完成農耕的百姓家中去幫忙種植,秋收之後,幫忙收割,用來抵消一二年之後的勞役。」

  「殿下賢明!」房玄齡拱手,稍微猶豫,他說道:「但如此一來,一二年之後,北地勞役恐有不足。」

  本來這兩年的勞役,已經讓大量的青壯去了東北,如今讓還留在當地的百姓用勞役抵消耕種,那麼過兩年就更難了。

  「梁國公,帳不是這麼算的。」李承乾擺擺手,說道:「若是今年各地歉收,那麼秋收,朝中難免要賑濟,更別說還有明年,朝中這兩年的付出會很多。

  但若是今年用過兩年的勞役來讓今年糧食增產,那麼秋稅也會增加,過兩年,用這部分錢糧來招募百姓行役,朝中其實是沒有虧損的。」

  稍微停頓,李承乾說道:「起碼這兩年,會輕鬆一些。」

  「殿下英明。」房玄齡立刻拱手,他小心的看了李承乾一眼。

  這種老道的治政之法,真的是太子想出來的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