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1章 首創小區,開辦幼兒園制度!
長安城,某酒樓大堂。
酒樓向來是三教九流之人匯聚的地方,什麼樣的人都有。
兜里銀子要是夠的,就去二樓清靜地兒點些個酒菜慢酌慢飲;
若是沒多少銀子的,則是呆在在樓下大堂內隨便叫些菜食,倒也管飽。
現在正值晌午,一名衣著樸素的老農走進了酒樓。
這老農貌似是酒樓中的常客了,他進來後隨便找了個空位子坐下,接著點了一葷一素兩個菜,順便叫了壺黃酒。
做完這一切後,他順手拿起了桌子上放著的一份王報看了起來。
王報是李承道讓禮部創辦的一份報紙。
主要用來刊登朝廷最新推出的種種政策以及下達的各種政令,此外還有各地官員做出的政績,和節日祭祀大事等等。
王報推出了五六年了,一直廣受歡迎和好評。
到了如今,更是深入每一名百姓的生活。
對於大多數百姓們來說,他們可能不懂王報上各種政令的意義,但是閱讀報紙會讓他們有一種參與感。
因此每日買一份王報看看,基本上成了百姓們必做的事情之一。
老農拿著王報細細看著。
報紙上刊登的,是朝廷最新推出的教育改革政策。
針對房地產市場,李承道推出了「小區」的概念,以及「幼學」制度。
小區很好理解,和後世並無不同,是為了方便住戶。
而幼學則是教育制度的改革。
如今大唐的教育制度,是初等學院、中等學院以及高等學院。
而李承道在這個基礎上又增加的幼學。
即規定幼童在三歲後就要進入幼學學習,六歲後直接入初等學院。
李承道之所以要增加幼學,是為了儘量縮短普通百姓孩子和有錢人家孩子之間的差距。
雖然所有孩童都是六歲後才能入初等學院,但在此之前,有錢人能請老師來提前教導自己的孩子。
這樣再入學後,普通孩子和有錢孩子之間的差距就被拉開了。
最後能晉升中等學院的,絕對是有錢人的孩子居多。
為了解決這一點,李承道才順勢推出了幼學制度,並且設立在小區之中,只有購買房子才能入幼學。
這既能推動房地產行業的發展,也能推廣教育,一舉兩得。
這本是好事,不過老農看到到報上要進行教育制度改革的消息後,卻是嘆了口氣。
「朝廷是真的會折騰人,原來是六歲上學,現在三歲就要上學了,這算什麼事兒啊,又得多花一份錢。」
老農抱怨道。
在平頭百姓們看來,孩子去讀初等學院就已經很好了,結果現在還要去讀什麼幼學,有必要嗎?
要知道初等學院雖然是免費,但幼學並不免費。
雖然說現在大唐百姓也沒哪家到那種吃不飽飯的地步,但是不富裕的家庭,上幼學是一種負擔。
如這老農家這樣的,在大唐並不見。
聽到老農的抱怨聲後,另外一桌的一個搭著馬褂的中年漢子,卻露出了一絲不愉之色。
他瓮聲瓮氣地說道:「老兄弟,你說這話可就不對了。
陛下立幼學,這可是大大的利民之策,小孩子就應該多讀書。」
老農卻是不以為然,撇嘴道:「咱平民家庭,世代都是農民的命,還能讀出個狀元?
而且三歲小孩子學什麼,有去這什麼幼學學習的時間,俺都能教會娃子干農活了。」
聽到他的話,那個中年漢子搖了搖頭,說道:「老兄弟你錯了,不管以後幹什麼,多讀書、多有些文化總是沒錯的。
我家裡面也不怎麼富裕,我兒子也才三歲,但我都準備為他找私塾先生了。
現在朝廷設幼學,我打算直接將孩子送進去,免得以後上初等學院時落下其他孩子太多。」
中年漢子的話,讓其他桌的客人也很贊同。
有人附聲道:「這位老哥說的沒錯,如今大唐盛世,沒有戰事,不比以前的亂世。
陛下改革科舉,給天下平民開了晉升路。
在這太平盛世,咱們平民的孩子要想出人頭地,只能靠讀書。」
明白人還是不少的,能看出李承道的苦心孤詣。
「是的,武帝陛下改革科舉制度,就是為天下平民開了一道龍門。
現在又制定這種政策,真是處處為百姓著想,咱們還有什麼不知足的?」
又有人說道。
這人身著儒衫,是一個讀書人,見解也十分獨到,讓不少人都為之暗暗點頭。
老農被這兩人的一番話說得心中赫然。
撓了撓頭後說道:「是俺糊塗了,咱們陛下乃是聖君,做的事兒都是為了咱們百姓好。
聽你這麼一說,俺回去也得讓俺家娃兒讀書了,哪怕砸鍋賣鐵都得供!」
讀書人聞言笑著說道:「用不著砸鍋賣鐵,上幼學雖然要花錢,但並不多,一般人家也供的起的。
這是在說利天下萬民之策啊。」
他語氣里很是感嘆之意。
這邊的討論的話題,也引起了酒樓大堂里其他酒客們的關注。
聽到他們的討論後,也都各自地說出自己的看法和意見,不過絕大多數是支持開辦幼學的。
「對了,現在朝廷到處建運動場,陛下還鼓勵咱們多鍛鍊,你們說這是個什麼意思啊?」
一名酒客提到了運動場的事情,不禁好奇問道。
聽到他的話後,另外一名商人模樣的客人無奈地說道:「我倒是知道朝廷這是什麼意思。
咱們大唐雖然民風彪悍,但是真的要跟那些外國人比起來,體格真的是不夠看啊。」
雖然很不想承認,但是這是真的。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