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3章 李象的新政策

  第303章 李象的新政策

  李象懷疑自己的姑姑有倉鼠症,但他沒有證據。

  不過收藏書信倒也正常,李象也有這個習慣。

  李·倉鼠·明達看到李象呆滯的樣子,不禁莞爾,伸手揉揉李象的腦袋,對他說道:「那象兒留著大家給你的信了沒有?」

  「那當然。」李象篤定地回答道。

  反正家裡也有的是地方,李象便讓福寶將這些書信好好收藏起來,留到幾十年之後也是個紀念。

  若是留到幾百年幾千年之後,那可是文物。

  就像是原本歷史上李世民給李治寫的「兩度帖」一樣。

  當然也多少可能有點社死,畢竟天可汗的小秘密都被人給看光了,全世界的人都知道李世民「憶奴欲死」了。

  其社死程度,多少和手機瀏覽器記錄沒刪掉沾一些邊。

  「好好存著吧,這到以後都是紀念。」李明達輕笑著說道,而後站起身,對李象說道:「走吧,莫要讓阿耶他們等急了。」

  李象聽話地跟著李明達走出去,外面老李的妃子們已經到了。

  說是妃子們,實際上也就是倆人,一個是貴妃韋氏,另一個則是楊妃。

  家宴嘛,現如今長孫皇后不在,韋貴妃是後宮之主,自然要肩負起皇后的職責,家宴也是要出席的。

  至於楊妃其實本不應該來,但畢竟李愔現在立下這麼大的功勞,李世民多少也是有嘉獎楊妃生兒子生的好的緣故。

  對於出身名門望族,或是和皇帝伉儷情深的皇后來說,是子以母貴,譬如李承乾哥三個、馬皇后的孩子等等;但對於後宮的嬪妃們來說,那就只能是母以子貴了,畢竟只有在孩子立下潑天功勞的時候才能被皇帝高看一眼,或者在兒子奪嫡成功的時候走向人生巔峰,從無關緊要的太妃晉級為一咳嗽後宮都顫抖的皇太后。

  所以說一個人的成功,固然要靠自我的奮鬥,同時也要兼顧歷史的進程。

  看到李象以後,楊妃很高興,連聲地對李象表示感謝。

  畢竟這麼一個不惹禍都燒高香的兒子,竟然在和李象混了一段時間之後,忽然就開了竅,不僅不惹禍了,甚至還立下了攻破敵國都城,生擒敵國君臣的成就。

  這在以前,那可是想都不敢想的。

  李象倒也沒居功,只是謙虛地說道:「這都是六叔自己本事不差,若他真是那種不學無術之人,我再怎麼提建議也是沒用的。」

  「你就別謙虛了,你六叔什麼德行,我是最了解的。」李世民在邊上說道:「現如今老六能有這樣的成就,也和你的勸導是分不開的。」

  說到這裡,李世民又感慨地說道:「常言說得好,近朱者赤,近墨者黑,古人誠不我欺啊。」

  在老李的主持之下,宴會正式開始。

  宴會的主題,一方面給李象接風洗塵,另一方面則是對李愔的成就表示高度肯定。

  李世民表示,蜀王李愔如今能取得這個成果,是和李象的勸導密不可分的,作為大唐新時代的親王,李愔做到了表率作用,堪稱時代楷模。李象則表示,很慚愧,只做了一點很微小的貢獻,六叔的成功,其實是和李世民優秀的遺傳基因離不開關係的,正所謂龍生龍鳳生鳳,還是阿翁遺傳的好——另一方面,則是楊妃的教育很成功,沒有落下對李愔的教育。

  李世民對李象的發言表示高度肯定,並且他指出,大唐的這些親王,應當效仿李愔,投入到為大唐做貢獻,發光發熱的奮鬥中來。

  同時李象也提出,應當開展學習活動,學習李愔同……李愔的先進經驗。

  一場家宴算是完美落幕,除了李治有點不開心之外,一切都很完美。

  畢竟李治覺得雖說老六做的好,但他不想學,長安多香啊?一天天除了吃就是喝,沒別的,那麼拼命給誰干呢?

  宴會結束之後,李世民喚住李象。

  「象兒,你等一下。」

  李象本來還打算回武德殿快樂呢,聽到李世民叫他,多少有點意外。

  「怎麼了,阿翁?」

  「這麼久不回長安,朕和你聊聊。」李世民今兒也沒喝酒,吃的倒是挺多。

  李象搬著錦墩,坐在了李世民的對面。

  「這一出去就是好幾個月,沒有你這個小混蛋在身邊,朕還是真有點不習慣。」

  聽到老李這話,李象翻翻白眼。

  嘿,你這老李,我怎麼就成小混蛋了?

  行吧,你是皇帝,你說了算,小混蛋就小混蛋吧。

  「以後非必要就不要出長安了。」李世民再次說道:「終歸是一國儲君,總在外面也不是一回事兒。」

  李象倒也不反對,如果能在京城待著,誰願意去地方呢?

  這一次出去倒也是意外,畢竟他身為事實上的登州兼安東大都護府的最高長官,最適合協調北方的戰事。

  「都行。」李象攤攤手,又對李世民說道:「阿翁,其實我剛剛有一個不太成熟的想法。」

  「你說。」李世民心情不錯,頷首示意。

  李象斟酌了一下語言,而後說道:「方才孫兒和三叔聊完之後,便在琢磨一個問題,您說漢朝開始將西域納入版圖,到了晉朝時西域又淪陷,再到如今大唐重新掌控西域,萬一哈,我是說萬一後世子孫不肖,一旦中央王朝失去權威性,西域再度丟失,如之奈何?」

  「這個問題,朕也曾經想過,只是一直沒有什麼良策。」李世民拿起桌子上的橘子,開始剝橘:「看你現在這副樣子,難道你有什麼好辦法不成?」

  「辦法倒是不多,餿主意倒是有一個。」李象攤攤手。

  「餿主意也是主意,你不妨說說看。」老李掰下一半橘子遞給李象。

  李象接過橘子,吃了一瓣,酸得差點沒倒牙。

  他齜牙咧嘴地把橘子放在一旁,開口說道:「其實剛剛我也在琢磨,西域距離中原腹地已是屬於比較近了,然而往返傳遞消息仍然需要兩個多月,更何況是距離西域更遠的波斯。」

  「既然如此,為何不在當地設立一個能夠自行決斷軍政要務的機構呢。」李象試探性地問道。

  李世民只是稍稍一想便給否決掉了:「不可,若是讓其自行決斷軍政要務,萬一羽翼豐滿心生不軌而自立,屆時朝廷又要耗費錢糧去平叛。」

  「那若是……效仿西漢,封邦建國,分封叔叔們去邊陲之地……」李象的話語循循善誘:「叔叔們是自家人,總不會想不開自立吧?」

  你別說,你還真別說。

  貞觀十一年的時候,李世民曾經不知道哪塊弦兒搭錯了,欽點……欽定了十四位開國功臣,割地分封他們為世襲刺史。

  所謂世襲刺史,其實就相當於西漢開國後分封的各侯,雖名為刺史,實際上就是一個個獨立的小王國,封地內的稅賦、軍政管理等均由功臣子孫世襲繼承,可永享其利。

  當時的左庶子于志寧認為古今情況不同,恐怕不是長久安寧的方法,上疏爭論。侍御史馬周也上疏,以堯舜的兒子舉例,痛陳利害,總之就是認為這個政策十分不可行。

  最後還是被分封的十四個刺史出面,表示自己不願意就藩,上表堅決推辭,李世民這才作罷。

  但李世民可一直沒有熄滅這個心思,老李這人足夠仗義,對於一起打天下的老兄弟,還有自己的這些孩子,基本上都是平等地愛著。

  只是他也只能在心裡想想罷了,也無法付諸實踐,畢竟他也不想做獨夫,繞過那麼多朝臣的反對,強行通過這樣的政策。

  老李這個人,畢竟還是從善如流的。

  現如今聽到李象這個建議,他的老想法又重新燃了起來。

  對啊,與其讓這些功臣們留在京畿道內兼併土地,不如給他們丟西域去啊。

  正好也可以借著這個機會,將波斯那一塊兒丟給兒子們,西域分成細碎的小塊封給臣子。

  「好,你說的這個辦法,朕覺得不錯!」老李連聲稱讚道。

  「我覺得,不僅可以這樣分封,而且還可以給予叔叔們,還有跟隨叔叔們去拓荒之人高度自治權。」李象又說道。

  「高度自治權?」李世民挑眉問道,這個「高度自治權」的說法挑起了他的興趣。

  「對,都護府肯定是不合適的,就像是扶霖以西的國度一樣,國王把土地作為采邑封給大封建主,大封建主再把它封給自己的臣下為采邑,層層分封,層層結成主從關係,形成像階梯似的等級制。」李象笑著說道:「他們之間的關係,以土地為紐帶,通過這種層層分封而形成,由國王——公爵——侯爵——伯爵——子爵——男爵——亭長構成,每個亭長下面都管轄著一個村莊,可以允諾,每個跟著拓荒的唐人,至少都會得到亭長的封爵,並且可以通過戰功,來繼續晉級。」

  在查理曼時期,西方的侯爵還是邊境侯爵,地位和伯爵差不多,還要到幾百年後才確立侯爵大於伯爵的規矩。

  剛剛李象的話,正是現如今西歐那邊的制度,也就是傳說中「我封臣的封臣,不是我的封臣」。

  十字軍之王,啟動!隨時準備召喚大唐皇恩碎地拳。

  聽到這個建議,至少老李覺得還是很靠譜的。

  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嘛,適當情況下採取兩種制度也是可以的。

  畢竟這年頭,人們的想法都是故土難離,不給他們拋出一定的好處,誰願意跟著你背井離鄉,跑到比西域還遠的波斯紮根?

  「如今西突厥的阿史那賀魯反叛,發兵平定西突厥的宣稱也有了。」李象繼續說道:「等到攻滅西突厥之後,波斯的攻勢也應該提上日程了。」

  李世民稍稍回想一下地圖,頷首道:「前番波斯王子阿羅撼來朝求援,因西突厥阻塞交通要道,故而朕沒有同意他的請求;若是此番能夠平定西突厥,波斯的問題也的確應該擺到檯面上了。」

  「朕可是聽說了那大食,北拒扶霖,東敗波斯,若是坐視他吞併波斯的話,定然會成為我大唐前進路上的阻礙。」

  說到這兒,李世民又問出了一個問題:「那你覺得,誰去波斯最為合適呢?」

  「當然是三叔和八叔。」李象想都沒想便回答道:「三叔驍勇善戰,八叔沉穩果決,定能擔負起如此重任。」

  這例子倒也是現成的,李恪可是被李世民稱讚為「英果類我」的人,而李貞……李貞雖說是能力稍微差了點,但對大唐的忠心那還是天日可鑑的。

  聽到這兩個人選,老李仔細思索一番,竟然覺得還挺可行的。

  「既如此,那朕過幾日便問問他們的意思。」李世民頷首道:「總歸是問一問他們的意見,這件事全憑自願。」

  「那是自然。」李象撓著頭說道:「不過具體的細節,還是要再推敲一番,孫兒也不過是提出一個不成熟的構想……」

  「嗯,我知道。」李世民頷首說道:「這件事情,等朕和朝臣商議一番,具體的細節,還要等到攻滅西突厥後,波斯再一次來大唐求援的時候再說。」

  李象想了一下,波斯的下一次求援應該就在這兩年,不過具體什麼時候他也忘了,反正是隔幾年就求援一次,大唐每次也是給予除了幫助以外的一切支持。

  倒不是說大唐不想幫忙,實際上是真幫不上什麼忙,畢竟遠水解不了近渴。

  但現在的情況不同了,李象提出的這個構想,老李還真覺得挺合適的。

  背井離鄉跑那麼遠,總歸是要給人甜頭,才能讓人心甘情願去奮鬥。

  「其實孫兒這個建議也不過是拾人牙慧,畢竟當初周天子就是這麼幹的。」李象笑嘻嘻地說道。

  事實上也的確是如此,商末的時候其實商朝控制的地方有限,還是周天子將能臣和宗室分封到地方,靠著他們不斷蠶食四夷,才有了後世戰國末年那麼大的疆域。

  所以對待分封制,當然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更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這也是周天子當時的最優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