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稻麥兩相宜

  以前在涇原營田時,總體情況是地廣人稀,也即是唐書或律令當中經常提及的「寬鄉」,人少,荒田多,故而當務之急是招募人力墾荒,經營耕作方式當然要以粗放式為主,以鋪量取勝。所以高岳在百里城時,推廣的是「套種法」,就是將土地分為兩塊,一塊種冬麥,一塊種粟米,間種豆類、蕎麥,圖的就是廣種多收。

  可在梁州興元府,情況發生了較大變化,漢中地區的數個縣,人口遠比西北密集,原本有完備水利的田地,已被民田、職田,和其他的一些田產占取殆盡,想要搞軍屯,便只能從鹽鹼化的荒田比如山河堰、赤崖關,或從偏遠些的地帶,如洋州的月河谷,及勉縣的黃沙河入手,田地規模定要精打細算,由「寬鄉」變為了「窄鄉」,營田方式自然也會發生較大變化,那即是要稻麥「複種」。

  複種,就是按照農作物生長、收穫的不同季節區分,在同一塊田地上輪流種兩茬(乃至三茬)不同的作物,比如稻穀和小麥。

  這樣就能用有限的土地,獲取最大額度的收益。

  不過稻穀也有不同的種類,播種的時期更是可分為早中晚三類,經過理論和實踐經驗的雙重確認,明玄法師告訴過高岳:在興元府稻麥混種,早稻和中稻的生產周期都和冬麥相衝突,故而以晚稻和冬麥一年兩熟最為合宜。

  當然高岳現在也知道,古代的早稻、晚稻,其實和現代語境下的早稻、晚稻是不同的。現代語境的早稻和晚稻,更多是以生長周期來區分的,短的即叫早稻(90—150天),長的即叫晚稻(180—200天);而古代則更多以播種時節來區分,種的早就是早稻,種的遲便是晚稻。

  故而興元府的白草軍出征時,州兵、白草軍家屬等已開始於去年的九、十月霜降時分,於山河堰、赤崖關退潮的地界上播種冬小麥的種子,按照部分農書所言,八月當種小麥,可明玄法師卻說漢中屬於江漢地帶,冬季偏暖,若下種小麥太早,則會遭遇「地蠶」而使小麥過早瘋狂生長,毀掉來年的收成,所以種麥宜往後推遲一月左右。

  來年五月後,小麥成熟後便可收割,麥收前便開始浸稻種,麥收同時急忙複種晚稻,至於四五個月後,晚稻成熟後,即可再種冬小麥,周而復始,是為稻麥混種兩熟。

  另外如此安排,高岳和明玄法師還有番苦心在內,就是可有效「避稅」。

  什麼,種田也能避稅嗎?

  沒錯,且聽高少尹娓娓道來:

  我唐的兩稅法是這樣的,夏收兩稅錢,秋收斛斗米,後者恰好完美地覆蓋住了晚稻的成熟期、也即是說,高岳在興元府的軍屯,只需要按照規定,在秋季結束前,交納三成的晚稻米入倉,充兩稅斛斗米送到京師即可,此外還要交納轄境職田裡的三分一米糧送到京師御史台別貯(箇中原因隨後再說),其餘的除去身家別支米外,都可收入興元府的赤崖倉當中儲備。

  那麼軍屯裡再種的冬麥,就完美避開了朝廷收取斛斗米的日期,故而高岳在興元府親筆寫的《勸府內全境兵民種麥牒文》里稱的那樣,種麥子的話,朝廷和官府「不收其賦,不責其租,一石也好,十石也罷,盡歸己有,民得全利」,這便是種麥可以避稅的由來。

  這點比先前在涇原營田還要強,那時因營田是朝廷度支司主持的,不管種的是啥,都要交固定比例給度支司巡院。而興元府所在的山南西道,和其他方鎮相同,將所得分為三品,出去上供的那品要給朝廷外,其他的全歸軍府(興元府如今也算個小型幕府)、州郡支配。這樣開拓的利益越大,自己所得就越多。

  另外,小麥的價格還要高於稻米和粟米,真的是大大有利可圖。

  然則這篇牒文行出去後,興元府的鄉野百姓,不管貧富,都不甚響應,高岳早就察覺,興元府的民眾對先進的科技、制度很不靈敏,滿是小富即安的心理。他先前興修子城、碼頭和船場時,城中不少富戶就不太相信,現在漢川水陸暢通,商賈如梭,這群人才深知其利。

  不過高岳也不著急,百姓不積極,我就先在軍屯裡推行,只要軍屯能獲得大大的甜頭,百姓也自然爭而效仿了。

  這時,等高岳等人走到田前道路,極目望去,終於看清楚明玄法師是如何協調稻麥混種時,兩種作物對水的矛盾的。

  那便是「高疄種麥,平畎種稻」。

  先掘土壘高,是為「高疄」,兩段高疄間自然形成個土溝,這便是「畎」,先用畎引來水渠里的水,適當灌溉,等到在高疄上種麥後,即截斷畎,將其中的浮水和土層里的水排乾淨,營造個小麥最喜歡的高爽乾旱的環境,這就是「高疄種麥」;

  等到麥熟收割好後,再把高疄給掘平,填入畎中,這樣田地由高變低,再引水渠蓄水,便可在其上插秧種稻,這便叫「平畎種稻」。

  故而高岳等人見到的山河堰景象,一塊塊的高疄,如棋盤般縱橫而布,十分美觀,其上全是正準備拔節的麥苗,如綠浪一般,披著興元府山間秀美的白嵐。

  只要多種兩輪晚稻,這裡的鹽鹼化既能完全改善,因稻子是最殺鹽漬的。

  田野間,白草軍、州兵、淮西兵,雜而不亂,他們的家眷也趕著從西蕃互市里買來的犏牛,用城固鐵官鍛鍊出來的鐵刃農具,辛勤耕耘著。

  自從唐蕃和議後,涇、原、隴一帶的互市陡然興起,一面是西蕃的大力輸入,再加上各州內附党項的大力馴養,犏牛價格一低再低,興元府大量購進充作畜力。

  但高岳還是不滿足,便叫前普王的掌閒官,而今興元府的牧監尉孫通玄,從淮西兵挑選熟稔的人來,搞起了「騾坊」來,開始繁衍騾子,馬騾也好驢騾也罷,前者可軍用或耕田,後者可乘用拉車。

  現在孫通玄可發達了,原本他是下三等貧戶,自從聽了高岳的話後,光是侍奉普王就得了三十匹各色布帛,現在又學了牲口學問,當上牧監尉後一月的俸料衣錢就有十四貫,不但在興元府治宅,還娶了個驛長的女兒,現在這日子可起飛了。

  有了孫通玄的榜樣,興元府境內三千七百戶下三等的無田貧戶,個個躍躍欲試,都得到高少尹的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