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戎成王回報,不少唐軍正在邵州和永州疏浚水陸道路,並翻修城防,聽說道州刺史叫李吉甫,居然把境內佛寺的銅鐘都搶來熔了,叫工匠造個鐘不像是鍾、筒不像是筒的器物,設在敵台的垛口上,還花錢糧募集鄉閭子弟,輪番登城駐守,營造船隻,肯定是準備南下來奪回桂管的。」
聽到這個消息,黃少卿、黃少功兄弟倆都推測,唐軍的援兵肯定是從洞庭湖乘船沿湘水而來,準備重新鑿通那靈渠,再入那灕水,然後南下邕、賓、鬱林,來與我決戰的。
至於黃昌沔所說的,唐軍在欽州上陸,那簡直太魔幻了:唐軍的艦隊得出揚子江口,然後至福建,再過潮州、揭陽至廣州,而後再躍進千裏海路,到和安南毗鄰的欽州來,上下行程數千里,這幾乎是唐軍最不可能選擇的軍事路線。
於是黃少卿否決了兒子的擔憂,拔劍指向東方,大呼:「那杜佑的數軍,在夏季瘴癘里損失近半,只能縮在容管和蒼梧一帶苟延殘喘,所有西原兒郎齊心協力,攻破容管路,然後便可盡取高涼豐饒之地,再奪得廣州城,建立我『大南朝』的萬代霸業!」
原來黃少卿早已不滿足在嶺南西小打小鬧,他就是要奪取個比較大的城市,登基稱帝,和唐朝分庭抗禮,光是桂管和邕管都還不夠,廣州才是最佳地。只要進了番禺城,他就昭告天下,建立『大南朝』(嗯,國號就是這個),然後擇選嶺南善戰子弟,一路出桂管入湖南,一路出大庾嶺入江南西道,北伐中原,問鼎天下。
接著那繪著精美的花魚蟲鳥圖案的大鼓,再度洪亮地敲響,無數裹著纏頭、穿著赤色花布戰衣的黃洞蠻,趾高氣揚,開始向容管府城發起新一輪的攻堅。
而此刻,高岳則帶著武毅軍數營的士兵,登上欽州大墓山,然後對麾下飛炮營的兵馬使蘇浦說:「據說俚人會盟,須得德高望重有勢力者擊大銅鼓召集,現在我們哪來的鼓,就發炮呼籲下吧!」
原來,武毅軍分為左中右三軍,每軍六千人的編制,也取消了原本幢隊的「花制」,實行「純制」,也即是六千人里的每支幢隊武器都是「純」即統一的,分為神雷銃手十六幢隊八百人,騎兵十六幢隊八百人,長矟、刀牌、鏜鈀、挑盪、弓弩四千,此外還有炮手四百,輕中重虎踞炮合計六十五門,及若干戰車(此次征南並沒有攜帶)——不過對於高岳而言,還有一支直屬於節度使的兩千人的「飛炮軍」,其脫胎於定武軍時期的飛山五營,全部配備馱馬、騾子或牛,有長管箍鐵的「十節將軍炮」,還有攻城用的大銅炮,屬方鎮級別的火力打擊預備隊。
由是,蘇浦揮動旗子,四門十節銅鑄箍鐵的將軍炮,連帶台車和四輪,都被推上了山坡。
炮聲震撼著大墓山、欽州城及安京山
最早來的,是欽州原本的舊吏,他們有的是漢人,有的是俚人,黃洞蠻前些年劫掠焚燒欽州,他們只能捨棄職守,帶著家人躲避在溪洞裡,現在聽說大批精銳王師來了,他們便齊聚到大墓山下,這是高岳用以凝聚人心的第一批人員。
大墓山是哭聲震天,高岳下馬,親自溫言,一一撫慰這些隔絕王化多年的人,並說你們辛苦了,朝廷和本道從未有忘卻你們,現在就是想倚仗你們,把這欽、廉之地的俚帥豪酋們給引過來安撫。
「欽、廉兩州的俚帥,向來都是忠誠於朝廷的,和西原賊、黃洞蠻絕不同流合污,本道此次到來,帶了印信、告身和官帽章服,但凡投效官軍的,都有官職授予,正州之外另設羈縻,賜別駕、司馬、縣令、縣丞、主簿不等,官為土司,且可世襲。」
在這個位面的歷史中,高岳第一次採用「土司」這個詞彙,土司和流官相對,即土著所擔任的官職,也就是說只要欽州廉州的俚帥能給大軍提供協助,就能有官做,並且有一定的自治權。
沒辦法,現階段建立覆蓋整個嶺南的郡縣流官制,絕不現實,無異於揠苗助長,故而用土司制度,也是均衡的權益之策。
果然在這群欽州舊官吏和舊軍卒的幫忙下,次日大墓山四面數縣都是鼓聲不斷,許許多多當地的豪酋都趕來了,甚至乎有些還是從廉州、雷州乃至更遠處而來的。
接下來高岳不用炮了,而是親自手持撰寫好的碑文,當著當地豪酋的面,鄭重拜謁了大墓山寧猛力、寧長真的墓,並讓軍卒砍伐墓地四周的雜木荒草,還重新墾闢出墓四邊的「祭田」,以表示對欽州寧氏兩代梟雄的敬佩。
隨後高岳又滿是卑謙,挨個和俚僚的豪酋們敘說真情:
「寧猛力理欽州,未嘗和鄰州交兵,其後順理臣服,絕無犯上作亂之舉。」
「寧長真,更是領欽州排鑹手(排即盾牌,而鑹即一種帶倒鉤的長矛),為國家戎馬一生(雖是前朝)。」高岳說到這裡,還能憑藉著極好的記憶力,背誦出寧長真征討林邑時的表現來:「困獸猶鬥,鋪舟新庸之江,出寇絕緣之海。賊臚千乘,公舟二十,旭旦幟交,深霄未止。公策運在標,擁以樓船五鷁,編師檄隊,得潰彼豺狼。」
當見到從廉州來的姓寧的後,高岳更是熱情,「你們全是大廉洞的寧氏吧?當年寧猛力的親弟寧暄,帶著家人東遷去那裡,是篳路藍縷,足足開闢出一個嶄新的縣來,了不起,了不起。」
於是欽州和廉州的寧氏人,當即各個都目高岳為神。
其他一起來的,什麼韋氏,高岳就說你們是韓信的後代啊,當初為了避罪,才去了「韓」的半邊改姓韋的。
至於什么姓李的,姓王的,姓歐陽的,高岳都一一說出他們和中原世家同姓的關係來(反正是鬼扯),眾人無不心悅誠服,喜笑顏開,在大墓山圍住衛國公高岳,氣氛非常熱烈。
「馬上諸位隨我,去拜謁另外位寧氏族人的墓。」高岳忽然提出這個要求。
很快大伙兒排成長隊,來到山的背面,高岳持香火,很敬仰地對著一處寥落的墓地說:「寧大夫,晚生高岳來拜您了」
墓碑上刻著的字,還能辨清,「唐諫議大夫監修國史寧君原悌之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