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段時間皇帝的日子,恰如高岳所預料的,不好過。
趙憬擅自發兵不假,但他確實曾受過皇帝密詔,於是也玩了把「薛丁格模式」,且德陽公主歸唐是事實,皇帝沒法子就此懲戒趙憬。
既然不能懲戒趙憬,北地對回鶻取得如此大的「戰果」,皇帝也就必須要順帶承認下來,之前靈武、天德、振武、天兵四座軍鎮,給出戰的將士發資裝費,已然把各自的軍資庫給搬空,現在四鎮又遣奏事官入朝,來求激賞錢,四鎮士卒每人八貫到十貫,外加絹布兩匹,為此皇帝找到杜黃裳,要國庫出錢。
杜黃裳拒絕,說按照先前高中郎和陛下的約定,激賞錢理應天子內庫出。
無奈下,皇帝拿出內庫里的五十萬貫,用於分賜四鎮將士。
本來這筆錢,在高岳平定了洺州元誼後,好好地存在大盈瓊林庫中,準備支給馬上對淮西的戰事,而今只能提前拿出來。加上為昭德皇后營建寺廟,及宮內各種開支(比如德陽公主回來,也要錢),皇帝今年並沒余錢蓄積下來。
但這還不算完,四鎮出征時,營田積蓄的糧食也花光,王紹身為六城、涇原水運使,向皇帝上奏,要朝廷火速和糴批糧食,船運給河套各軍鎮,不然青黃不接,士卒會餓肚子的。
同時回鶻的局勢實則並沒穩定下來,在王庭牙帳的奉誠可汗年齡實在太小,整個國家陷於爆炸狀態,本來就不服回鶻橫徵暴斂的各族群不是反抗,便是自立割據,而黠戛斯和葛邏祿等又在北面和西面大肆侵攻,之前駐屯在北庭的右殺大相頡干伽斯手握重兵,且有摩尼教胡商相助,態度是曖昧不明。
故而內憂外患的奉誠可汗遣送使者來大明宮,喊皇帝為「曾祖父」(武義可汗是皇帝的女婿兼兒子,而被毒殺的泮官特勤就是皇帝的孫子,現在這位是曾孫。),求曾祖父給一筆支援的經費,幫他穩固國家。
曾孫錢要的不少,開口就是七十萬貫錢,外加二十萬匹絹布。
這錢皇帝是無論如何都不想要出,可先前唐軍已然以宗主國的姿態,進入了回鶻牙帳王庭,現在卻不好一棄了之。
皇帝就找高岳商議。
雖然先前遞交了兩次辭狀,不過攸關國家的大事,高岳既然還身為中書侍郎,還是會和皇帝認真討論的。
對此高岳提出的意見,是「既然德陽公主已歸來,那麼再糾纏回鶻的事已無必要,更無好處,不如找個藉口,繼續保持河套一線的守御體系,不再參與回鶻、黠戛斯、葛邏祿的爭鬥。」
簡而言之,高岳做法便是索性先放任大漠裡搞龍虎鬥,在這場角逐里誰最後勝出,我唐便再抽出精力和其周旋。
現在的主要力量,需要對付的是淮西。
聽完高岳方案後,皇帝原則上也表示同意。
大明宮尚書省都堂,因現在採取了宰相分押六部的措施,各部絕大部分的文吏都抱著案牘,前去政事堂對接了,所以在槐樹和松柏的簇擁下,都堂顯得格外寂靜。
從左丞廳里走過來的趙憬,立在面門帘後。
不久,戶部侍郎判度支裴延齡從走廊的拐角處出現。
兩人迅捷地互相拱手行禮,開始低聲密談。
「前日延英問對,待到其他宰執退去後,聖主單獨將仆留下,多談了半個時辰。」裴延齡率先說起來。
趙憬現在暫時仍是尚書左丞,此職務要做的實務不多,基本也沒法進入延英殿。
但裴延齡不同,他畢竟是掌管度支司的,不但能經常去延英殿,還能就國計方面,和皇帝親近。
「聖主都有什麼交代小裴學士的?」趙憬回問。
「聖主正在躊躇,朝廷的錢就這麼多,到底用在淮西上,還是用在回鶻上。」
趙憬冷笑下,微微側身,看著都堂外奼紫嫣紅的花卉勾欄,「用兵淮西,想必是高中郎著力堅持的吧」
「趙左丞所言無錯。」
「不過聖主知不知道,申光蔡雖小,但牽一髮而動全身,無論是淄青的平盧軍,還是魏博的天雄軍,甚至是汴宋宣武軍,都不可能對朝廷此舉坐視不理的。要是又膠著成曾經河朔戰事那樣,國家社稷可就危險了。」
「然也。」裴延齡對趙憬的遠見表示嘆服。
「這便叫騎虎難下!」趙憬摸著鬍鬚,另外只手的食指重重往下戳了兩戳。
「然也,這次趙左丞督北地兵馬大勝回鶻,安穩了奉誠可汗不說,還迎回德陽公主,為聖主立下如此卓著的功勳,可至此卻依舊沒有白麻宣下,竊為左丞不值。」裴延齡陰惻惻地挑唆道。
「白麻是肯定要宣下的,不過仆不甘心為高岳的伴食而已。」趙憬不咸不淡地說。
「高岳正當用事,聖主對其深信不疑,可謂炙手可熱氣焰熏天,這伴食的身份連賈僕射和陸贄都避免不了,公又如何為之?」
趙憬笑了下,指著裴延齡問:「小裴學士莫非以為仆會在聖主前說高岳的壞話?哈哈,仆沒那麼傻,那是取死之道而已。不過仆觀小裴學士,應也不是自甘人下的角色,此次會面,必有所教我。」
這下,裴延齡望望四周,見無人在旁,便挨近趙憬,竊竊地告訴他:「據說高岳向聖主上了辭狀,要出鎮淮南」
「不願為中書侍郎,卻要去鎮守淮南,高岳行事,倒別有番意思深長。」趙憬挑了下眉毛,「然則高岳如真的離開長安去揚州的話,對我們倒是件好事。」
「趙左丞,你我當真是所見略同!」裴延齡也心領神會。
就在靈虛公主入宮省親前兩日,皇帝單獨在金鑾殿召見高岳,也挑明勸說道:「朕之前宣趙憬了,想要對他授予白麻之制,可趙憬卻拒絕掉了。」
對此高岳有點意外。
然後皇帝接著對他說:「既然趙憬謝絕入政事堂,朕想讓他為淮南節度使,如此高郎你便可繼續為中書侍郎,各位宰執班次不變,等到回鶻安寧下來,朕就與高郎專力平定淮西,何如?」
高岳認真思考會兒,便非常誠懇地對皇帝說:
其實為今之計,若陛下真的想平淮西功成,臣岳覺得還是由臣岳親自去鎮守經略淮南最好。
看高岳鐵了心要走,皇帝也急眼了,「高三你何不再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