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了那南詔國皇帝的話,秦逸整個人都蒙住了,不僅僅是秦逸,牛飛馬跳以及整個過程中都在懵逼的詩顏也都愣住了。
尤其是詩顏,自從她進入大殿之後,對於秦逸和南詔過皇帝的話,都沒有聽進去一句。
但唯獨這一句她聽得可清楚,此刻眨了眨大眼睛,看了看秦逸,心想這秦逸還真是香餑餑。
南詔國皇帝見秦逸疑惑,便又開口說:
「你沒有聽錯,朕想讓你做朕的女婿,朕要把朕的女兒,也就是我南詔國的公主嫁給你。」
聽到這話,秦逸無語的笑了笑,開口說:
「你大概不知道,我已經成親了,而且我的老婆是大唐的公主。」
南詔國皇帝說:
「我知道,但是這並不影響什麼,朕既然這麼說,肯定是對此沒有意見的,你只需要說你同不同意就行了。」
秦逸搖搖頭說:
「我肯定不會同意,我這一生只娶一人,絕不會再娶別的什麼人,何況是我從未見過的人。」
「秦逸,你看不起朕,還是看不起朕的女兒?她好歹也是我南詔國的公主,你居然如此決然的拒絕!」
秦逸說:
「這無關她的身份,不管她是誰,此刻的我都不會再娶!我這一生,只愛一人,絕不可能會背叛她。」
南詔國皇帝皺著眉頭說:
「像你這樣優秀的人,不應該被一個女人所霸占,還有,你不是說讓南詔國和大唐永遠的和平下去?
口說無憑,朕知道你是一個人才,你或許能夠通過一些手段,達成這樣的結果,但為了讓我放心,我覺得讓我的女兒嫁給你,才是最保險的。
你的妻子裡,有一個大唐公主,有一個南詔國公主,你才會去平衡這兩個國家。
否則,你怎麼讓我相信你?你連朕的女兒都不願意娶,朕憑什麼相信你可以讓兩國真正的達到和平?」
這一番話也真的是把秦逸給說住了,秦逸來促成這件事情,的確是打算以談判的方式,但無論如何也沒有想到這談判最終卻會讓自己也付出代價。
他想過很多可能被提出的條件,比如南詔國皇帝要求大唐幫助南詔國在某些技術層面實現突破,或者兩國的經濟來往更加密切。
這些都是促進兩國關係的很好的方式,但秦逸完全沒有想到,這南詔國皇帝提出的讓兩國友好相處的方式,居然是和秦逸和親。
而且這個和親,也未免太過奇葩了吧?
一般來說,和親都是兩國的皇室互相結合,秦逸雖然也算是皇親國戚,但他本身只是一個外戚,並不是真正的皇室中人。
讓他來和南詔國聯姻,這未免有些不符合規矩。不過從南詔國皇帝的角度出發來說,實際上和秦逸和親比和大唐的任何一個人和親都要有用的多。
因為真正有能力的是秦逸,秦逸可以做出很多事情,也能夠促成很多的結果。
他在大唐是傳奇人物,他和南詔國公主成親的話,在南詔國皇帝看來,絕對是一種保障。
只是秦逸有自己的底線,有自己的堅持,他對李麗質的愛,是無法用言語來形容的,所以他絕不可能為了這種事情而去犧牲李麗質。
因為他沒辦法想像讓李麗質和另外一個女子共侍一夫對她是一種什麼樣的傷害。
想到這裡,秦逸繼續開口說:
「我知道你的顧慮,我也知道你之所以這麼做的原因,但是我依舊可以非常決絕的告訴你,這是不可能的事情。
我不可能拿這種事情和自己的婚姻掛鉤。」
南詔國皇帝聞言說:
「如果你這麼說的話,那我也可以告訴你,你要是不同意,那我也不會同意你的和談,哪怕是大唐和我南詔國打起來,我也絕不罷休。
因為我無法徹底的相信大唐,若是我不進犯大唐,若是我想要和平,但大唐未必會有這樣的想法。
也許現在他們也想著和南詔國和平相處,但以後呢,誰又說得准。」
這話也不是沒有道理,現在是南詔國向大唐挑釁,那也不可避免以後大唐會向南詔國挑起戰鬥。
今天。南詔國向大唐挑釁,可以因為秦逸的幾句話便放棄,並且願意和平相處。
那麼以後大唐如果進犯南詔國的話,那誰又能保證大唐會不會放棄?
所以南詔國皇帝也是在為南詔國的未來做賭注,如果秦逸娶了他女兒,有秦逸在,至少未來的幾十年裡,南詔國可以相安無事。
這一刻的他,至少因為秦逸的一些話,而讓自己的格局產生了變化。
但這種變化,卻也給秦逸帶來了無奈的危機,畢竟秦逸真的不想娶什麼南詔國公主。
儘管這南詔國公主可能也很漂亮,而且地位尊貴,但那又如何呢?
漂亮的女人,秦逸見多了,但他也從未動心過,能讓他動心的只有一個女人,那就是自己深愛的那個女人。
所以秦逸將臉色陰沉下來,說:
「你不要忘了,現在的話語權在我手上。還是那句話,你沒得選。如果你不願意和談的話,我完全可以殺了你,以此來保證兩國擁有短暫的和平。」
南詔國皇帝卻也不怕秦逸的威脅,開口說道:
「既然如此,那你便殺了我吧。但是你自己好好想清楚,現在的我是在和你談,並不是一味的想要和大唐產生矛盾。
所以這時候是你談不攏,如果我要和大唐開戰,那也是因為和你談不攏,才開戰的,你若是要殺我,你便是沒有道理的一方。
如此一來,你的和談,只會起到反作用。
這一點讓秦逸的眉頭緊緊皺了起來。
如果南詔國還是一味的想要和大唐開戰,那麼那個時候秦逸南詔國皇帝殺了,那也說的過去。
可是現在南詔國皇帝,已經被秦逸說服,並且願意和秦逸談條件。
是秦逸不同意他的條件。
如果這種情況下,南詔國和大唐再發生矛盾,或者說秦逸殺了南詔國皇帝的話,那麼確實輿論會更加的偏向南詔國皇帝,而覺得這是秦逸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