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7章 我也是有靠山的

  第247章 我也是有靠山的

  沒過幾天,平州和營州的街頭就又出現了新東西。

  一種名為「銀行」的新機構。

  當然,要說是「新」機構,其實也不新了。

  不過是在原本就到處都有的米鋪和布匹鋪子裡,重新隔了一間臨街的小鋪子。

  所「銷售」的東西倒是很新穎,是一張張蓋了騎縫章的紙片。

  紙片是很樸實無華的草黃色,上面印著醒目的標題:

  遼東勝利公債債券(第一期)。

  標題下便是密密麻麻的條款,包括但不限於:該債券是州府向公眾發行、用於募集戰爭資金、一年後向持有人還本付息的有價證券,金額一貫或等值的米、布,年利率百分之五,以州府的財政收入作擔保,云云。

  債券背面,是碩大的「一千文」字樣。

  每個「銀行」都配置了熱情的銷售人員,向路人熱情洋溢地推銷賣點:

  「用遼東的金錢,為遼東的犁獲得土地!」

  「州府信譽,值得信賴!」

  「愛國還能賺錢,我們遼東實在太厲害啦!」

  在銷售人員賣力的推銷下,吸引了不少人過來駐足翻閱。

  很快,大家就意識到這所謂的「債券」是個什麼玩意兒——

  不就是借條嘛!

  只是這個借條有點特殊,「借款人」不是人,而是一個比具體的人更抽象一些的概念——州府。

  不過大家和州府的辦事人員都打過不少交道,對他們的熟悉程度和好感度都還是比較高的,因此還沒有抽象到不可理解的地步。

  而且,普通的借條是借了錢以後,才簽的條子。

  這債券倒是「便利」,在借到錢之前,已經提前替「潛在債主」們印刷好了,願者掏錢。

  而把這些所謂「銀行」的鋪子開在米鋪和布匹鋪旁邊,那也是有講究的。

  第一個主要原因,自然是因為衣和食與百姓的日常息息相關,網點遍布城市和鄉間的各個角落,覆蓋面足夠廣。

  第二個原因則更為更層次,那就是——

  米和布,在現時代也是具有貨幣屬性的,和銀行的金融業務還真能沾上邊。

  原本,李明監國已經發明了紙幣,以一己之力,將大唐帶入了信用貨幣前夕的近代。

  然而說來讓人唏噓,在他被李泰和李治聯手逼跑路以後,他的紙幣政策便人亡政息了。

  貨幣政策大開歷史倒車,紙幣淪為了燒給先人都嫌磕磣的紙錢,而大唐的貨幣也倒退回了從金屬和實物並行的前現代。

  然後銅、銀等貴金屬稀缺而造成的長期通貨緊縮問題依然持續,米和布便也重新被民間賦予了貨幣屬性,重回流通領域。

  債券,也可以當作李明試圖簡化貨幣流通成本的另一次嘗試。

  「要買嗎?」

  認清了債券的本質就是州府向百姓借錢以後,百姓們便開始了最純樸的算計——

  合不合算,會不會虧?

  一年利息五分,這利率可能有點高,可利率高不太可能。

  借錢付息,大唐的老百姓都不陌生。

  每年春耕,對於無力負擔耕牛和農具的貧農,地主老財都會貼心地提供「助農貸款」。

  每逢水旱蝗兵等天災人禍,農民顆粒無收、無以為繼時,地主老財還會的送上「消費貸」。

  利息也不高,不過是兩成到翻倍,每月,而已。

  橫向對比之下,這戰爭債券的「年息五分」就顯得有些小巫見大巫了。

  然而,你還真不能說這利息低。

  因為那時候發出去的借款,一多半是收不回來的。

  畢竟沒有全國聯網的信用系統,借出去的錢就像潑出去的水。

  債務人往山里或者外地一躲,這人就找不到了,錢也別想收回來。

  就算本地土豪放出去的款子,也常常竹籃打水,連本帶利虧得一乾二淨。

  如果借款人有土地家人抵押還好說。

  如果沒有,那這虧損就只能由債主硬吃了。

  作為超高違約風險的補償,這也是利率這麼高的原因之一。

  然而,相比償債能力和抗風險能力弱小的農戶,遼東府衙的信用可太強了。

  李明這一年積攢的人品太硬核了,說殺人全家就殺人全家,說殖民高句麗就殖民高句麗。

  有李明本人的背書,州府本身幾乎沒有違約風險。

  剔除了風險因素以後,這債券的利息就很高了。

  在生產力發展緩慢的農業社會,什麼行業能穩定提供每年百分之五的增長率啊?

  老百姓未必知道什麼「風險溢價」之類的概念。

  但是這筆買賣到底值不值,他們心裡還是很有數的。

  「我不是貪求這點利息,主要是想為國家做貢獻。」

  「對啊對啊,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嘛!」

  「李明總不會騙我錢吧?我家的地還是他分給我的。」

  …………

  「一百萬貫?嘶……咦,這就……一百萬貫了?」

  房遺則看著帳上冰冷的數字,表情冰冷地擰了擰自己的臉頰。

  疼得他嘴角一顫。

  沒有問題,他還是身處在冰冷的現實世界。

  只是這個世界,被李明給攪得不現實起來——

  第一期勝利公債的發行,超乎想像地成功。

  一來歸功於李明和他的小夥伴們這一年多以來,在遼東這塊熱土上所積攢的人品。

  二來得益於一直延伸到田野鄉間的「銀行」。

  首期債券的投資者們熱情空前高漲,很快將所有發行的債券申購一空。

  有掏出真金白銀的,也有用米糧布匹折價申購的。有普通農戶、工人,也有商社、生產大隊這類的經濟集體。

  總而言之,只是幾天之內,打仗的軍費就募集成功了。

  只是讓印刷坊加班加點,就憑空「印」出了一大筆讓人無法想像的財富!

  放在過去,這一大筆財富不知道得積攢多少年啊!

  「我就說吧,花錢何必要先有錢?」

  李明笑眯眯地拍拍小夥伴的肩膀。

  「這不,你最關心的錢的問題,不就解決了嗎?」

  「明哥我提醒你一下,這錢是借的,是要還給老百姓的。」房遺則面無表情地回答:

  「而且要連本帶利,多還五萬貫。對現在的財政來說也並不是一個小數目,更別說還有一百萬貫的本金。」

  不過房遺則嘴硬歸嘴硬,心裡早就算好了一本帳:

  戰爭勝利,攻略河北,獲利幾何?

  獲利無價!

  到時候,別說一百零五萬貫。

  就算一百五十萬貫,也還得出來啊!

  「誰說要還本金的?」

  李明的反問,打斷了房遺則的算計。

  小房眉頭微微挑起,顯然對李明老哥的答案感到非常意外。

  「你難道想賴帳?!

  「有信用才有錢什麼的,這不是你自己說的嗎?」

  咱大傢伙好不容易在老百姓心目中建立起來的口碑,就為了省幾個臭錢,就要自己斷掉根基嗎?

  又不是還不出錢來,只要仗打贏了怎麼會沒錢……

  「房遺則小老弟,你還是思路不夠開闊,被書山文海給束縛住了思想。」

  李明語重心長地拍拍小兄弟的肩膀,嘴角一勾:

  「誰說債券只發行一期了?」

  房遺則的嘴巴張成了O型,如聞仙樂耳暫明。

  「等到債券快到期時,再發行一期接續上,用新募集的資金來償還上一期債券的本息。

  「一直滾一直滾,也就是說,這筆錢可以一直不用還……」

  房遺則覺得自己打開了磐鐸剌的魔盒。

  簡直是魔法!

  國債,只要手握「國債」這項強而有力的財政工具。

  他房遺則就能要有多少錢,就有多少錢,再也不必和其他部門為了預算決算而吵破頭,再也不必被財政盈餘不足而焦頭爛額了……

  「國債的發行事宜暫時由我來定奪,將來再物色負責人。」李明說道。

  房遺則搓起了手,露出了諂媚的笑容:

  「嘿嘿明哥,何必捨近求遠?債券這種小事,您大可以交給我。您的事多,您可以把精力放到其他方面。」

  李明看著房遺則。

  房遺則眨著誠懇的眼睛。

  「呵呵,不行。」李明冷哼一聲。

  房遺則的臉上明顯閃過了失望的神色。

  他很快恢復了面癱,嘟噥了一句:

  「我去做戰爭預算。」

  便離開了。

  把發債的大權交給你,可不得利滾利給我滾出個巨大的財政赤字啊……李明看著小房的背影,忍不住吐槽。

  他說「國債不用還」,只是一個比方而已,又不是真的不用還。

  他李明的臉皮再硬,信用再高,那也不是無限的,也不可能無限舉債,最後連利息都付不起。

  「不過國債這玩意兒是真好使啊,怎麼老祖宗們以前沒想到呢?」

  到了行政這個層面,錢就不是錢。

  而是代表著政府可以控制的社會資源總和。

  政府手裡的錢占全社會所有流通資金的比例越高,政府能動用的資源占全社會資源的總比例就越高。

  所以,政府公債雖然不能直接創造資源。

  但可以將全社會的資源集中在政府手中使用。

  這讓政府的控制力得到了飛躍式的發展。

  也就是說,讓政府更「集權」了。

  「下一步便是建立中央銀行、商業銀行,重新發行紙幣,進一步完善金融系統,完善我手頭上的貨幣和財政工具……」

  李明開始了對未來的美好暢想。

  就在這個時候,房遺則又搖頭晃腦地進來了。

  「你落了什麼東西嗎?」李明問。

  房遺則撓著頭皮:

  「忘記問一個大問題了,做戰爭預算的時候才想起來——

  「咱遼東可以出去打野戰的士兵,最多不過三千之數。

  「這麼一點點人,用得了一百萬貫的軍費嗎?」

  平攤下來,好傢夥,每個人能分到三百多貫。

  這是當兵呢還是當貴族呢?

  「誰說我們只有這麼點士兵?」李明抱起了胳膊。

  房遺則眼皮一跳:

  「你想……征難民入伍?」

  「難民里的適齡青壯才幾個人?不是他們。」李明隨手指了指牆上掛著的地圖:

  「向北看!」

  房遺則順著李明手指的方向望去。

  北邊,是高句麗。

  李治可以依賴朝廷,李泰可以依賴薛延陀。

  而他李明,也是有備用隱藏能源的!

  …………

  遼東的北方,高句麗。

  國內城。

  「西進河北,發行國債,一百萬貫……

  「呵呵,殿下的辦法可真是……夠辦法啊。」

  青岩里寺,房玄齡照常坐在酷似李明的佛像之前,閱讀著來自李明的親筆信。

  他以為自己跟從李明久了,對這位小主子的……呃,奇思妙想,不說了如指掌吧,但至少也是見怪不怪了。

  但是他錯了。

  由衙門出面,向老百姓借錢,這操作仍然讓他大跌眼鏡。

  讓素來淡定的老面癱都忍不住多喝了一壺茶。

  他甚至比自己的小面癱兒子都更難以接受這個政策。

  因為華夏人骨子裡是很保守的,不願意欠債的。

  身上背債,總覺得好像背了一個負擔,晚上睡覺都不紮實。

  但是如果摒棄這種陳舊的觀念,純粹從理性思考政治。

  李明這招發債打仗,是真的妙啊。

  相當於把未來幾年的力量,集中在今年使用,憑空壯大了自己的短期戰爭能力!

  只用幾張紙,就讓手裡掌握了足以發動戰爭的資本!

  用這筆「投資」先把正事幹了,再用獲得的收益,來償還債券。

  這一手時間差打得妙啊!

  至於西進打河北這個大戰略,更是沒有任何可以指摘之處。

  絕對的正確。

  河北這個門戶對李明來說,可太重要了。

  丟了河北,就等於南下的道路被堵死,大傢伙準備在冰天雪地的東北過一輩子吧。

  而且這次出兵,師出可太有名了。

  不論是驅逐薛延陀,還是勤王護駕,都是能一呼百應、天下皆服的口號。

  可比李治和李泰為了爭權奪利而打內戰的醜陋吃相,要優雅多了。

  要是真能藉此機會,徹底吃下河北。

  不但能憑藉戰爭威望,一勞永逸地解決門閥士族這個頑疾。

  還能讓被拯救於水火的當地百姓對李明感恩戴德,讓河北地區重新服從長安,消弭兩地的地域矛盾。

  替唐王朝一下子解決兩個政治隱患!

  「想法很好,接下來就是怎麼實現了。」

  戰場打不贏,一切等於零。

  戰略再正確,得到的民心再多。

  仗終究還得是人打的。

  「戰爭經費一百萬貫,先撥付給高句麗八十萬貫,用於徵召當地士兵、打造武器裝備,以及訓練……」

  房玄齡讀著這封信的後半部分,不禁苦笑著搖頭:

  「他還是一如既往的亂來。

  「發配到高句麗的朝臣,大多是久疏戰陣的糟老頭子。

  「和這樣的老頭,怎麼能搞好軍隊呢……」

  他把信迭了起來,恰好看見,信紙背後還有一行字:

  給你送去一個幫手,差不多和這封信同時到,你記得接待一下。

  「幫手?殿下思慮得倒是周到。

  「不過只有一個幫手嗎,足夠指揮整個高句麗的軍隊嗎……」

  就在他琢磨的時候,廟門開了,走進來一個人。

  時值冬季午後,外面低斜的陽光很是刺眼。

  房玄齡不由得眯上了眼睛,只能用餘光看那不請自來的客人。

  在模糊的視線中,他大約能辨認請,來者也是一個老頭,身材並不高大魁偉,而是矮胖圓滾的身形。

  有點眼熟……

  房玄齡皺起了眉頭,仔細望去。

  瞅著瞅著,他瞳孔一縮。

  「房相公,沒想到在這邊遠之地又相見了。」

  那老頭走到房玄齡近前,隨意拱了拱手,便自說自話地坐下了。

  「李靖,聽候相公差遣。」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