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58章 寧長真的反應

  …

  當李光略等人齊聚姜州封山城的時候,高沖已經拜別桂州都督李襲譽,繼續南下,直奔南昆州。🎅😾 ❻9𝐒𝐇𝓊𝔁.c𝕆爪 🐉♧

  本來高沖從金州出發,途徑荊楚,有意從道州進入嶺南,徑直前往廣州赴任。

  但在途中收到消息:越州刺史寧道明反叛,進占姜州。

  高沖當即決定轉向西南,沿湘水借道桂州進入嶺南。

  桂州再往西南便是南昆州,武德四年設置昆州,治所在馬平縣,武德六年改稱南昆州。

  現在南昆州這個名稱依舊是有些陌生,但在貞觀八年,便改南昆州為柳州。

  南昆州過後便沿象水南下穿過象州便到南尹州。

  一路跋涉,等高衝到達南尹州後第一時間便是見到南尹州的威鳳衛校尉張通。

  這個時候,距離李光略馳援姜州已過數日。

  當聽到李光略親自領軍的時候,高衝心里一咯噔,李光略幾斤幾兩他非常清楚,盧德用這人有些幹略,但也沒有領軍經驗。

  高沖雖然不甚了解寧道明這個人物,但是欽州寧氏人才輩出,自寧長真的爺爺寧逵開始,寧氏便長於軍略。

  其後寧猛力、寧長真、寧宣等人在軍事一道都有赫赫戰績,寧道明膽敢公然起兵,想必也不是等閒之輩,李盧二人能行嗎?

  高沖不敢耽擱,略做休整,便打算啟程,繼續前往南尹州,但是翌日一早,高沖便有些傻眼。

  「李都督?」高沖愕然失聲,「你不是馳援姜州?莫非……」。

  正準備出發,只見李光略風塵僕僕的站在驛館門口,高衝心里一涼,到底是兵敗了。

  然而李光略咧嘴一笑,「見過高經略,姜州已平定,寧道明已經授首,李光略特來迎候經略」。

  高沖徹底愣住。

  片刻後,高沖終於捋清事情脈絡,嘖嘖稱讚道:「如此說來,這盧南還真是個人才啊」。

  盧德用數年來輔佐李光略,使得李光略可以安心的成為甩手掌柜,對於盧德用,李光略心存感激,現在盧南立下大功,李光略自然力挺。

  「高經略說的是」,李光略直點頭道:「盧縣令智勇雙全,這次平叛,我已將其列為首功,還請經略批覆」。

  高沖微微頷首道:「有功當賞,我自會處理,現在姜州是盧德用主事?」

  且不說盧德用本就是他提拔起來的,單說這盧南在此次平亂中的表現,就足以讓高沖另眼相看。

  「是」,李光略笑道:「聽聞經略南下,我特來迎候,至於其他事務,自有德用處理,我便先行回來」。★🎁 ➅➈𝐬𝒽𝕦χ.ℂσм 🐉♝

  高沖點點頭若有所思,然後說道:「那我行程不變,稍後便前往姜州」。

  李光略也知道姜州事宜需要等候高沖主持大局,尤其是寧道明所在的越州、寧長真的所在的欽州,當即也不再挽留,便恭送高沖離境。

  一路上李光略喜笑形於色,甚是開懷,這一次他雖然沒有趕上戰事,但是姜州是在他轄下,盧南是他麾下縣令,現在寧道明身死、克復姜州,他作為最高主官,自是有他一份功勳。

  對於李光略先前的表現,張通也早已如實向高沖稟明,說實話,若是換做其他人,高沖早就將其拿下法辦,但李光略是俚僚四十八侗寨的酋長,性格怯懦,容易控制,若是將李光略處置了,一時間還真沒有好辦法安撫俚僚。

  當高衝出發姜州的時候,寧道明兵敗身死的消息,伴隨著高沖赴任嶺南經略使的消息,在寧純等人有意的願望下,迅速的傳播開來,頓時,嶺南各方震動。

  欽州,治所欽江縣。

  欽州原名安州,治所宋壽縣。

  前隋開皇十八年,改安州為欽州,改宋壽縣為欽江縣。

  大業三年,楊廣廢州設郡,欽州改寧越郡,武德四年,李淵再廢郡設州,改回欽州,如此往復折騰數次,原因只有一個,那就是政治需要。

  欽州,欽江縣,都督府。

  更準確一點來說,應該叫寧府。

  因為自從南朝梁武帝時期,也就是寧長真的爺爺寧逵擔任安州(欽州)刺史時,便是居住於此,一百多年以來,這座官邸已經成為寧氏的私宅。

  無論中原政權如何更迭,欽州始終姓寧,欽州刺史之位也只能姓寧。

  欽州情況特殊,俚僚蠻漢雜居,只有寧氏可以鎮住場面,若是中原州縣,即便宗族勢力再如何龐大,朝廷也辦法派遣官吏上任。

  比如滎陽鄭氏,自是一流世家,但是鄭州(原滎陽郡)刺史不一定非得是鄭氏族人擔任,畢竟鄭氏也不可能因為這個就起兵造反,但是在嶺南這種地方,還真不行。

  艷陽高照,寧府後院裡,一張軟榻上面,躺著年過七旬的寧長真曬著太陽,睡得正香,左右兩名侍女小心伺候著。

  寧長真已經垂垂老矣,鬚髮皆白,臉上滿是褶皺,完全看不出來當年的驍勇。

  前隋開皇二十年,寧長真的父親寧猛力病逝,寧長真承襲欽州刺史之職。

  此後數年,寧長真開始他的軍旅生涯。

  奉命南征林邑,打的林邑、占城諸國上表臣服,因功賜上開府,爵封欽江縣公。

  隋煬帝遠征高句麗,寧長真奉命北上,千里迢迢,從嶺南欽州一直到高句麗,屢立戰功,受封欽州總管、鴻臚卿、嶺南安撫使。

  那個時候,寧長真在嶺南的聲望如日中天,即便是高州馮氏的馮盎,也是在他之下。

  只是生老病死,實乃人生常態,時至如今,七十多歲的寧長真也即將走到人生盡頭。

  不知道是欽州的水土養人,還是基因緣故,寧家嫡系都非常長壽。

  寧長真的祖父寧逵生於北魏正始三年,卒於前隋開皇七年,高壽八十一,父親寧猛力卒於前隋開皇二十年,高壽七十八。

  寧長真如今也是年過七十,他的兒子寧洄藻一直活到貞觀二十二年,同樣高壽七十餘歲,在這個男性平均壽命僅有四十多歲的時代,超過七十歲已經是非常高壽了。

  正當寧長真睡的正酣的時候,門口衝進來一個人。

  侍女眉頭一皺,正打算呵斥,一見這人,立即起身行禮,「大郎」。

  來者正是寧長真之子寧洄藻,現年五十餘歲,官拜欽州刺史兼欽江縣令,寧長真早就不理俗事,一切事務全部交由寧洄藻處理,只等寧長真死後,寧洄藻便可以接任欽州都督之職。

  「阿耶,醒醒」,寧洄藻神情焦躁,隨意揮揮手驅散侍女,搖晃著寧長真的手臂呼喚。

  寧長真睜開眼睛,一臉不耐,「何事驚慌?」

  「阿耶,七郎死了」,寧洄藻直言道。

  寧長真一怔,繼而掙扎坐起,「怎麼回事?他不是把姜州打下來了嗎?」

  寧洄藻一臉苦澀,「是四叔,他帶領南合州的兵馬援救姜州,策反白州龐孝泰,連夜破了封山,將七郎斬首了」。

  寧長真臉色一白,捂住胸口粗聲的喘息,牙齒都在哆嗦。

  「寧純!他、他好狠的心,同族相殘,何至於此、何至於此啊」。

  寧洄游口中的七郎便是寧道明,在族中排行第七,寧道明的父親寧xuan(上面一個虤,下面一個貝)是寧長真的弟弟,寧道明就是寧長真的嫡親侄子,也就是寧洄藻的七弟。

  寧洄藻的四叔便是寧純,在族中排行第四,寧純的父親寧宣是寧猛力的弟弟,寧長真則是寧猛力之子。

  所以,按照輩分來,寧長真便是寧純的堂兄,也是寧道明的伯父。

  等寧長真緩過來勁來,便是咬牙切齒的恨聲道:「先前寧純宣布脫離寧氏,我只當他是獨善其身,便不做理會,也有多做一手準備的打算。

  但他現在同族相殘,我便留他不得,你去,開宗祠,將寧純逐出族譜,明日點兵,兵發姜州,給七郎報仇」。

  寧洄藻聞言臉色一急,忙是說道:「阿耶且慢,還有一個消息,高衝來了,他將赴任嶺南經略使,兼廣州大都督,統轄嶺南八府之政。

  如果現在發兵攻打四、攻打寧純,無異於起兵造反,與我們先前所定方略不符啊」。

  寧長真聽得一驚,「高衝來了,經略使?」

  然後便是怔怔出神,臉色逐漸煞白,呢喃道:「統轄八府之政,李世民好大的魄力,這是給我們脖子上套一道繩啊」。

  寧長真雖老,但是並沒有昏聵頭頂。

  李世民奪儲上位,河北河東打得千瘡百孔,大唐百廢待興,更有突厥虎視眈眈,李世民即位一定不會平靜。

  正是考慮到這些,所以寧道明來勸說起兵,寧長真並沒有表示反對。

  但是多年來政治敏感使得寧長真明白,雞蛋不可以放在同一個籃子裡,他暗中支持侄子寧道明起兵反唐,但是他自己並沒有明目張胆的造反,對外宣稱只是固境自守,然後由寧道明去攻城略地。

  至於寧純對外聲明,忠於朝廷,絕不附從寧氏謀逆,寧長真也並沒有表態,甚至心裡在想,如此也好,一旦寧道明那邊有個差池,寧純這邊也是保存寧氏實力。

  但是寧長真沒有想到,寧純竟是發兵攻打寧道明,還將寧道明給殺了,這就讓寧長真真是氣憤了。

  在寧長真看來,無論如何,寧道明這是在給欽州寧氏打江山,一旦中原有變,寧氏便可以繼續割據嶺南,無需受制於人,寧純此舉已經完全背棄寧氏了,所以寧長真才會如此憤怒。

  下意識地便要發兵,懲治寧純這個家族敗類,但是聽到高沖赴任嶺南經略使的消息,老奸巨猾的寧長真很快就醒悟了。

  看來中原的局勢並沒有猜測中的那樣亂,李世民終究是坐穩了皇位。

  寧長真閉目沉思,寧洄藻也不敢打擾,只在一旁靜靜等候。

  良久,寧長真睜開眼睛,眼中綻放出一絲厲色,「高沖現在姜州?」

  寧洄藻不明所以,只是點頭。

  「將寧道明逐出宗族,即刻領兵,開赴越州,征討叛逆」,寧長真沉聲吩咐道。

  「什麼?」寧洄藻一驚,「不是去姜州攻打寧純?」

  「蠢貨」,寧長真皺眉訓斥道:「七郎已經死了,再去姜州有何意義。

  高沖這一來,高州馮談兩家也打不起來,及時止損為上,你速去越州,隨便抓著余逆斬殺,趁高沖還沒反應過來先把越州抓在手裡」。

  寧洄藻恍然大悟,立即應諾。

  等寧洄藻走後,寧長真躺在軟榻上,眯著眼睛,迎著日光,陷入沉思。

  看來打壓馮氏、割據嶺南這個目標是難以實現了。

  寧道明太過廢物,起兵兩月才攻下姜州兩縣,還有一個馮暄,出工不出力,一直以來不願出兵高州,談殿那邊也是拿高州馮盎沒有辦法,你來我往的互相攻打,一直也分不出勝負。

  對於高沖,寧長真深有了解,作為李世民的心腹重臣,既然來嶺南了,那說明李世民即位一切順利,想要渾水摸魚,已經是不可能的了。

  而馮盎那廝,向來沒有大志,只願臣服中原,安穩度日,聽聞馮盎對於高沖也是相當敬服,現在寧道明身死,馮暄被擒,再有高沖相助,談殿肯定找不到便宜。

  嶺南,亂不起來了。

  想到這裡,寧長真對於寧純便是心生恨意。

  如果不是寧純出兵,寧道明無論如何也將掀起一些波瀾,也會牽制住高沖的精力,也不會導致如今局面。

  看來要想辦法把寧純整下去,他跟家族不是一條心,沒必要久留。

  還有白州龐氏,自尋死路,百多來年,白州龐氏便是依附於欽州寧氏,仰仗寧氏鼻息生存,龐孝泰之父也曾經在寧長真麾下任職。

  實在沒有想到,龐孝泰這廝竟然敢臨陣反水,詐開城門,寧長真聽得很清楚,若非龐孝泰奪門,封山城絕對不會輕易破城。

  寧長真暗戳戳的將這些人記在心裡,繼續謀劃著名。

  與此同時。

  高州,高涼城。

  高州都督馮盎也是受到消息,驚詫之餘便是大喜。

  沒想到寧道明大張旗鼓的扯旗造反,竟是如此草率的兵敗身死,對於高沖統管嶺南八府之政,馮盎更是欣喜萬分,他沒有野心,不會覺得受制於人,反而對於高沖非常敬服,若有高沖執政,相信嶺南也不會這麼亂了。

  在這一點上,高州馮盎和白州龐孝泰很是相像,二人都沒有野心,只願意待在家鄉安穩度日,只希望自己的族人遠離戰火。

  其實若以高州馮氏、冼氏二族的人望,馮盎若是在隋末起兵,一定可以干出一番事業,但是馮盎一直做到嶺南總管,占據二十州,寧願依附楚帝林士弘,也不願自立稱王。

  林士弘在大業十二年,自立稱帝,立國大楚,定都豫章,年號太平,號稱據地五千里,擁兵三十萬,其疆域北起江州(九江),南抵廣州(番禺)。

  然而實際上,林士弘真正掌控的地區也只有江州(九江)、洪州(南昌)、虔州(贛州)等贛江流域,嶺南地區全部是馮盎掌控,只是名義上依附於林士弘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