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49章 再現分化之計

  第549章 再現分化之計

  …

  聽到李世民的話,高沖咧嘴一笑,露出兩排大白牙。ඏ🍧  ☺👮

  高君雅下意識地眉頭一皺,他覺得這小子又要開始坑人了。

  「陛下可還記得你岳父大人的成名功績?」高沖笑問道。

  岳父大人……李世民一頓,長孫晟長居洛陽,早在前隋大業五年便去世,那個時候李世民年僅九歲。

  長孫無忌兄妹是由高士廉撫養成人,後來也是高士廉將長孫無垢許配給李世民,李世民從來沒有見過他的岳父。

  不過李世民明白高沖的意思,直接問道:「你是說分化突厥?」

  「正是」。

  高沖點點頭,直說道:「當年季晟公可以分化瓦解突厥,後來弘大公效仿,應用於西突厥,致使西突厥分裂。

  現在我們自然也可以再次效仿,將其應用於東突厥啊,現在時機豈不正好」。

  長孫晟,字季晟,支持東突厥啟民可汗自立,將突厥分化成東西突厥。

  裴矩,字弘大,支持西突厥射匱可汗自立,將西突厥攪得天翻地覆,裴矩已在年前去世,高壽八十歲,獲贈吏部尚書、絳州刺史,諡號為敬。

  李世民微微頷首,示意高沖繼續說,因為他知道高沖還沒有說到重點。

  高沖狡黠一笑。

  「陛下你看張武安的軍報中言明,西突厥的兩位可汗已經打出真火來了,完全不顧及傷亡代價,致使大量部眾東逃,投奔東突厥,這對於頡利來說,可是天大的好事,頡利一定沾沾自喜,甚至打算漁翁得利。

  不過這裡面也有一個巨大的隱患,那便是薛延陀」。

  「薛延陀?」李世民眉頭一皺。

  高君雅聞言若有所思,略顯遲疑的捻須說道:「東逃的部族裡面,以薛延陀勢力最大」。

  高沖一拍巴掌,差點興奮得打個響指,好歹忍住了。

  「阿耶說到點子上了,西突厥兩位可汗相爭,苦的是那些依附於他們的部族,其中尤其是薛延陀,他勢力最大,勢力最大的出力便最多,夾在兩位可汗之間,那真是欲仙欲死,所以薛延陀就跑路了。

  對於薛延陀,我特意了解過這個部族,現任酋長乙失夷男可不是一個好相與的人物。

  他率領部眾七萬餘戶,艱難翻越金山,投奔東突厥,他心裡一定是有些盤算,或許礙於頡利威勢,暫時不敢造次,但是我們可以加一把火啊,我們還有草原東部的契丹、靺鞨等部落可以運作啊」。

  高沖說的口乾舌燥,抓起茶壺一飲而盡,繼續說道:「乙失夷男麾下七萬餘戶可不是一方小勢力了,已經不亞於阿史那什缽苾這位小可汗了,我們若是暗中支持乙失夷男自立稱汗,然後使契丹等部宣布依附於乙失夷男,那就該頡利憤怒了」。

  李世民噌的起身,略顯的興奮的說道:「我覺得可行,當年前隋這一招分化之計屢試不爽,我等今日亦可效仿,我就不信那乙失夷男甘於人後,即便乙失夷男甘願伏低做小,但他部眾七萬餘戶,依頡利那猜忌多疑的性子,也定會百般刁難」。

  「就是這個道理」,高沖拍桌贊道:「現在西突厥已經兩汗相爭,到時候東突厥再有乙失夷男自立,便是天佑大唐啊」。

  高沖雖然不知道這一段歷史,但是他向來善於這種謀劃,僅從兵部的一些資料分析,便是生出這兩個想法。

  實際上也正如高沖謀劃的一樣,在原本軌跡上,乙失夷男苦於西突厥亂戰,率部東逃,投奔東突厥頡利可汗,但是這時候的頡利猜忌多疑,暴戾無道,逼反漠北的拔野古、同羅等部,正在領兵討伐。

  對於千里來投的乙失夷男,頡利並不信任,畢竟薛延陀七萬餘戶,勢力實在龐大,頡利便命令乙失夷男進攻叛亂的拔野古等部。

  結果拔野古等部直接投降乙失夷男,全部依附於薛延陀,共推乙失夷男為大可汗,號真珠可汗,立牙帳於郁督軍山,開始跟頡利可汗對立,自此,東突厥也開始亂起來。

  千萬不要以為乙失夷男不敢自立,乙失夷男的父親名叫乙失缽,西突厥泥厥處羅可汗統治時期,不得人心,鐵勒諸部一齊反叛。

  鐵勒族有很多部落,薛延陀部和契苾部便是其中之一,當時薛延陀的酋長便是乙失缽,契苾部的酋長名叫契苾歌楞。

  鐵勒諸部為反抗西突厥的殘暴統治,推舉這二人作為首領,聯盟起義,一起反抗西突厥泥厥處羅可汗,建立鐵勒汗國。

  鐵勒諸部共推契苾歌楞為大可汗,號易勿真莫何可汗,立牙帳於貪汗山(今博格達山)。

  隨後契苾歌楞封乙失缽為鐵勒汗國小可汗,號野喹可汗,立牙帳於燕末山(今阿爾泰山中段),分管鐵勒北部。

  只是後來射匱可汗崛起,西突厥再次復興,東征鐵勤汗國。

  乙失缽不敵,重新臣屬於西突厥。

  所以說薛延陀部落曾經也是有過輝煌的時候,現在薛延陀夾在西突厥肆葉護和莫賀咄兩位可汗之間,誰也不敢得罪,偏偏兩位可汗還都不把鐵勒族當作人來看待,每次打仗都是優先使用鐵勒這些外族人。

  乙失夷男心中大恨,一咬牙,一跺腳,直接率部東逃,你們二位大汗繼續打吧,我薛延陀惹不起,自謀生路。♙💣 6➈S𝓱u𝔵.𝒸𝑜ⓜ ♦🐟

  李世民越想越覺得這個謀劃可行,只等諸位重臣到來,再仔細商議細節即可。

  只是接下來李世民目光一轉,看到案桌上另外一封奏疏,便是面色一沉。

  高沖察言觀色,立馬收斂笑意,「陛下,你這是?」

  「嶺南的事你聽說了?」李世民沉聲說道。

  高沖愣愣點頭,「前段時間桂州都督李重光上書,有所耳聞」,反正這也不是什麼秘密,高沖作為兵部尚書,參議朝政,如果說完全不知那也太虛假了。

  「是啊,前有桂州上書」,李世民揉著眉頭,「現有道州厲日新上書,言嶺南已有反跡,這嶺南,天高地遠,看來是真的不安生了」。

  現任桂州都督李襲志,字重光,執掌桂、象、靜等九州。

  現任道州刺史厲文才,字日新。

  桂州、道州兩地全部鄰近嶺南,他們二人前後上書,奏稱嶺南謀反,甚至矛頭直指馮盎,李世民即便心中相信馮盎忠義,但也是不得不防。

  值得一提的是這位道州刺史厲文才,厲文才是婺州人,李世民登儲後立即舉行科舉,厲文才高中進士,同時厲文才也是婺州第一位進士,他不僅博學多才,對於李世民也是絕對忠心。

  →

  這一次科舉僅有四名進士,李世民或許考慮到提拔新人,培植親信,便將這四人全部授予刺史之職,其中厲文才便擔任道州刺史,道州便在瀟湘嶺南交界之處。

  厲文才清正廉潔,性格方正,絕不會結黨營私,李世民最喜歡任用這種人,對於厲文才的話,李世民十分相信。

  在原本軌跡上,厲文才高中進士的第一年官拜道州刺史,次年便因為「靖寇安民」有功,升任容州都督,兼容州刺史,在任期間,深得地方士民擁戴,後來因為思念故鄉,竟上書辭官,李世民難以挽留,只得應允。

  回到故里後,厲文才捐資興修水利,造福百姓,當地依舊有人紀念這位清官,因他擔任容州都督,便將他修建的堤堰命名都督堰,名流千古。

  對於親手提拔起來的人,李世民向來是用人不疑。

  厲文才在奏疏中稱,嶺南戰亂,信使不得進……

  這一切事實表明嶺南已經生亂,只是大山阻隔,再加上有心封鎖,消息並沒有傳遞出來。

  高沖看一眼高君雅,高君雅目不斜視,只當做沒看見。

  李世民倒是看見了,直接皺眉說道:「你有何想法便說,看你阿耶作甚」。

  高沖咳嗽一聲,只得反問道:「臣想知道陛下你是什麼想法?」

  李世民聞言冷哼一聲,直說道:「自是征討不臣,還能如何?」

  說完之後,見高沖目瞪口呆,便是繼續說道:「藺謩入朝之後,頗多不忿,我有意任用藺謩,統轄荊楚之地府兵,進駐嶺南。

  如若嶺南生亂便平定叛亂,如若嶺南無事,那便暫時駐兵嶺南,震懾不臣」。

  代州都督藺謩在代北大敗一場後,李世民召其入朝,拜右武衛大將軍,依舊重用,但是藺謩這人心高氣傲,覺得他在代北大敗不過是一時疏忽大意而已,他覺得他還能行。

  李世民對於藺謩這種人始終是信任有加,因為這種人有話不會憋在心裡,比如程知節,便是最好的例子,正好遇到嶺南「失聯」這種事,李世民便有意駐軍於嶺南。

  既然是駐軍,震懾不臣,那必須要膽大忠心之人,藺謩便是最佳人選。

  只是高沖聽得這話後,便是搖搖頭,不敢苟同。

  李世民眼睛一眯,「說說你的看法」。

  「中原剛剛平定,儘管荊楚之地並沒有受到戰亂的影響,但是河北等地依舊是百廢待興,如陛下先前所言,眼下當以恢復民生為要。

  嶺南天高路遠,地勢險惡,且到處是密林瘟瘴,實在不適宜大規模駐軍,並且現在並沒有確切的證據證明馮盎等人謀反,興師動眾的進軍嶺南有些不妥」。

  高沖略一遲疑,組織一下語言便是直接說道,

  他雖然跟父親商討過嶺南之事,最好是外放嶺南為官,但他不可能直接說:陛下,把我外放嶺南吧。

  凡事講究前因後果,總歸是要敘說清楚,一步一步的來進行。

  只是李世民聽到這話有些不滿,也沒有跟高沖見外,直接懟道:「你不能因為馮盎是你招撫的,你就這般相信他,人心難測,現在上告馮盎有異心的人不只一人,你怎能證明馮盎沒有反心?」

  高沖聞言苦笑道:「馮盎如果反叛,他一定會占據州城,揭竿起兵,但是現在並沒有實際的證據證明他有這麼做啊,現在只是嶺南消息不通,便冒然發兵征伐,勞民傷財且不說,或許也傷忠臣之心啊,陛下不如派遣使者,前往嶺南,查明情況再做決斷不遲啊」。

  聽得這話,李世民覺得有些道理,看向高君雅。

  高君雅面無表情,並沒有就馮盎一事做出評議,只是微微頷首說道:「慎起刀兵」。

  「陛下,臣願前往嶺南」。

  見李世民陷入沉思,高沖直接出列說道。

  李世民聞言神色一頓,「攸之你……」。

  「陛下,解鈴還須繫鈴人,當年是我招撫的嶺南,現在嶺南生亂,臣責無旁貸」,高沖義正辭嚴的說道。

  李世民只是眼睛一眯,看了看高君雅,緩緩說道:「高相公是你的父親,我是你的君主,此間再無外人,你有話便直說,我不相信只是這個原因」。

  高沖面露尷尬之色。

  高君雅幽幽一嘆,起身對著李世民深深拜道:「陛下厚愛,臣父子皆位居高位,心中惶恐,唯恐辜負皇恩。

  然攸之於軍事有功,卻無治政之功,臣請陛下將其外放,以堵悠悠之口」。

  高沖聽得眼睛一亮,直說道:「陛下,臣多年來從軍征戰,從無治理教化之功,還請陛下成全」。

  李世民心中感慨萬千,下座扶起高君雅,由衷的嘆道:「高相公一片公心,坦坦蕩蕩,令人敬佩」。

  然後看向高沖,「即便你有心如此,也不必去嶺南那蠻荒之地,當年在晉陽城,我親口許諾:當同富貴,現在若將你外放嶺南,那豈不是我食言無信」。

  高沖感動得一塌糊塗,直拜道:「陛下,臣理由有三,還請陛下成全」。

  正在這時,殿門內侍來報:諸位相公應召覲見。

  李世民吩咐道:「請到偏殿稍歇」,然後看向高沖,「你接著說」。

  高衝心想著話趕話已到這個地步,就不要藏著掖著了,當即斟酌言辭。

  「其一,我長於軍事,然無治政之功。但是我心裡也有一些想法,希望付諸實際,嶺南蠻荒,正好可以讓我自由發揮。

  其二,此次突厥南侵,我計劃不周,四面埋伏配合堅壁清野,對延州等地民眾傷害頗深,傷亡數千民眾,罪責在我,外放出京,也是陛下賞罰分明。

  其三……」。

  說到其三,高沖言語一頓,看看李世民,再看看高君雅,高君雅只是垂眉不語。

  李世民悶哼一聲,一臉嫌棄的看著高沖,「其三,你父子同居高位,所以你害怕了?所以你為了堵住悠悠眾口便外放去嶺南那蠻荒之地?」

  高沖瞪大眼睛,然後深深地讚嘆道:「陛下,你真是明察秋毫、洞若觀火、英明神武…

  臣對你的敬仰猶如滔滔江水連綿不絕……」。

  「打住」,李世民氣急而笑,然後起身負手走向高沖,眼睛死死盯著他。

  「當著高相公的面,我也不訓斥你,但你需知,我既然敢用你,便不懼流言蜚語,我如此信你,難道你不信我?」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