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3章 陝東道黜陟大使

  第483章 陝東道黜陟大使

  …

  只要是皇帝,肯定會對世家動過心思,最為典型且最近的例子便是楊廣。

  楊廣設立東都洛陽,企圖將重心移到南方,其目的便是削弱世家,尤其是關隴集團,只是太過急於求成,手段過於激烈,這才導致崩盤。

  高沖相信,李世民也不例外,否則原本軌跡上李世民不可能重用那麼多寒門庶民。

  有唐一代,從李世民、到李治,再到李隆基,無一不想削弱世家,只是世家壟斷知識,其底蘊太過龐大。

  直到唐末,一個落第秀才一頓咔咔亂殺,這才給予世家門閥致命一擊。

  李世民坐回原位,看向高沖,神情很是莫名,「可你也是出自世家……」。

  高沖聞言一笑,「其實也沒那麼嚴重,現在說這些,太過遙遠了」。

  李世民回過神來,確實如此。

  活字印刷術雖是厲害,但是對於世家並不會傷筋動骨,畢竟知識依舊是掌握在世家手中,只不過這已經給予寒門和庶民的一個機會,至少可以起到平衡的作用。

  「所以你想先用活字印刷來推行《隋唐演義》?」李世民很快明白高沖的用意思該不會這廝只是想推廣《隋唐演義》,這才弄出來一個活字印刷吧。

  高沖咧嘴一笑,「我有一個表兄的二哥家的老丈人經營著一個書坊,我打算秘密研製活字印刷,先拿《隋唐演義》做實驗,這是一舉兩得啊」。

  李世民聞言嘴角直抽抽,直揮手道:「只要你不經營書坊即可,還管伱什麼表兄老丈人的,下去準備吧」。

  「準備什麼?」高沖一怔。

  李世民瞪大眼睛,「提點刑獄一事,你莫不是忘了?」

  「忘不了忘不了」,高沖擺手笑道:「我已做好行程規劃,先在京畿,然後轉道河東,重點在河北」。

  李世民聞言欣慰的點點頭,「到底是攸之你懂我」。

  河北乃是重中之重,可以說是大唐的心腹之患,在河北燕趙之地,誕生竇建德和劉黑闥兩個影響巨大的反王,其中竇建德影響力深遠,至今河北之地多有夏王的擁躉。

  劉黑闥雖然影響力不及竇建德,但他帶來的破壞力更甚於竇建德,兩次起兵,無一不是席捲河北全境,耗費大唐數之不盡的人力物力。

  竇劉之亂,致使現在的河北十室九空,三五個州的人口總和甚至不及關中或荊楚一個州的人口多,急需一個吏治清明的環境,以便於民眾休養生息。♠♟ ➅9şĤ𝐮ⓧ.𝕔Oм 🍩😂

  至於河東,雖有劉武周和宋金剛之亂,但是影響不大,大唐在河東的根基遠勝於河北。

  等高沖走後,李世民再次拿起那本小冊子,反覆研究至深夜,在確定內容熟記於心後,李世民將其扔進燈罩里,親眼看著它燃燒成灰。

  「傳旨,加大理寺卿高沖為陝東道黜陟大使,代天巡狩,提調刑獄,查察吏治,可便宜行事」。

  張阿難一怔,繼而連忙前往太極宮擬旨,並通傳三省。

  黜陟大使,這個本該出現在貞觀八年的官職,現在由於高沖的原因提前出現,儘管這是一個臨時差遣,但是顧名思義,其權力甚大,對於地方的不法官吏來說,可謂是是大難臨頭。

  據《新唐書》載:「黜陟使掌察所部善惡,舉大綱,巡省天下諸州,有巡察、安撫、存撫之名」。

  可見黜陟使的職責便是「察善惡,舉大綱」,即對地方的吏治進行監督,其職權包括但不限於安撫使、巡察使的職責。

  這用後世的話來說便是跨行政區監察,對地方官吏極具威懾力。

  在這個特殊時期,李世民派出他的心腹,以提調刑獄之名巡察諸州,這用意很是明顯,其用意便在於一個「撫」字。

  高沖同樣領悟到李世民的意思,既要好名聲,也要整肅諸州吏治,同時對於建成黨羽能招撫則招撫,對於那些不能招撫的頑固分子,便可以便宜行事了。

  陝東道,便是整個函谷關以東,包括中原、河北等地,廣義上來說,囊括整個黃河以東地區,籠統一點便是竇建德和王世充的地盤總和,治所設在東都洛陽。

  李世民沒有登儲時,便是陝東道大行台尚書令,如果爭儲失敗,李世民會到洛陽的話,那便是占據大唐半壁江山。

  現在李世民入主東宮,身為儲君,卸任一切官職,陝東道大行台暫無尚書令,拜蔣國公屈突通為陝東道大行台左僕射,鎮守洛陽。

  由此可見,高沖這個陝東道黜陟大使的職權之廣。

  翌日,當政事堂的相公們上值之後,第一件事便是處理昨夜李世民的旨意。

  如此大權,便這般授予高沖,這讓作為首輔的封德彝心裡隱隱有些不快。

  看一眼面無表情的高君雅,封德彝長嘆一聲。

  「若太子有意巡查諸州,大可以授予安撫使亦或巡查使,這新設的黜陟使竟可以督察官吏,便宜行事,歷朝歷代,從無這個差遣,冒然開此先例,是否有些不妥啊?」

  眾人聽的這話,心裡各自盤算,鬚髮皆白的高士廉和善笑道:「非常時期,行非常之事,此差遣僅為臨時設置,過後即撤,無妨無妨」。

  封德彝微微頷首,似乎是贊同這個說法,只是眉頭一蹙,繼續說道:「高攸之確實是功勳卓著,乃一時俊傑,只是年齡尚小,若是巡查諸州,唯恐地方不服啊」。

  中書令宇文士及聞言捻須笑道:「不服?那豈不是更簡單了,也省得逐一巡查了。高攸之代天巡狩,不服高攸之便是不服朝廷,換而言之,便是不服太子殿下了」。

  這話一出,封德彝臉色一變,直說道:「既如此,門下發旨吧」。

  宇文士及果然有手段,這一番話直接堵死封德彝,不服高攸之擔任黜陟使就是不服朝廷,也就是不服李世民,那便是需要「處理」的人。

  封德彝好不容易在長林門兵變之時及時投靠李世民,拋卻臉面來阿諛奉承,這才得以坐穩首輔之位,若是擔上這麼一頂帽子,那等李世民御極,他就該「被」致仕了。

  封德彝今年不過五十九歲,好不容易做到尚書右僕射,他還想再拜相十年呢。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