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5章 聯姻集團
眾人的謹慎也早就在陳景恪的意料之中。
還是那句話,封國對於所有人來說都是個新鮮玩意兒,大家都在摸索階段,自然不能輕易做決定。
尤其是陳景恪提出的這個計劃,更是前所未見,他們自然要慎重考慮。
如果不是因為太子做擔保,他們甚至連考慮都不會,直接就拒絕了。
但他有把握這些人最後都會同意的。
原因也同樣是因為大家對封國不了解,好不容易碰到個看起來像樣子的建設計劃,只要不是特別保守的人都會選擇性的嘗試一下。
更何況紫霄觀一直以來口碑都非常良好。
還有個原因是陳景恪有殺手鐧:「哦,對了。如果諸位國主同意這個計劃,我教將會為各位提供二十名優秀醫師。」
「這些醫師將會用五年時間,為你們的封國培養不少於兩百名合格醫師。」
聽到這個提議,除了李愔其他四個人都心動了。
醫師永遠都是稀缺人才,還是必備人才。尤其是優秀醫師,更是少之又少。
他們是可以招募,但能在大唐混出名堂的醫師,有幾個願意跑到海外去的?
在大唐混不下去的醫師,醫術大多也都不咋滴,弄到諸侯國有啥用?指望他們治病救人也不太現實。
道教提供二十名醫師看起來少,可對初建一無所有的諸侯王來說已經很不容易了。
有這二十名醫師在,至少諸侯王自己不用擔心自己得個急病暴斃了。
諸侯國的官吏們生病了也能找到醫治的地方。
更何況人家還許諾五年培養兩百名合格醫師,他們想不動心都不行。
初建的諸侯國人口不多,兩百名醫師已經足夠覆蓋全國大部分地區,剩下的在慢慢培養就是了。
沒有人懷疑道教手裡有沒有這麼多醫師,翻翻古代知名醫書有多少是道士寫的就知道了。
更何況紫霄觀的醫術有多高也是大家有目共睹的,如果這些醫師是從紫霄觀出……
想到這裡李元禮馬上就追問道:「這二十名醫師可是出自紫霄觀?」
其他人也都看了過來。
陳景恪那叫一個無語,道:「怎麼可能,紫霄觀總共才多少人。」
「再說,紫霄觀才創立三年多,新培養的醫師還沒有出師,就算我們想給也沒辦法。」
「不過我們可以為諸位提供醫書以及培養醫師的教材,諸位以為如何?」
眾人很是失望,不過能有紫霄觀的醫術和教材也不錯了。
李元禮又說道:「那能否等紫霄觀第一批醫師出師,派一些人去我的封國指點醫術?不需要多久,一年兩年就足以。」
對於這種務實的提議,陳景恪自然不會拒絕,道:「可以,最多三年第一批醫師就能出師,到時我們可以派遣部分人去諸位的封國交流醫術。」
「如果你們有能力,完全可以用自己的方法說服他們留下……但前提是不能以逼迫的手法。」
聞言,李元禮、李校察當即就同意了這個協議。
樂平侯席弘大眼睛一轉,也同意了下來。他雖然能力一般,可察言觀色的能力還是有的。
太子親自作保,徐康王和高密公都同意了,顯然這件事情利大於弊。
關鍵是他們家底子薄,根本就無力經營一個封國,引道教入場反而是個不錯的辦法。
現在就只剩下蜀王李愔和勛國公殷元,前者是不學無術準備回家問李恪。後者是家大業大很多事情反而無法自己做主,必須回去和家裡人商議。
事情談的差不多,殷元和李愔就很識趣的告退離開。
李元禮、李校察和席弘大則留下來,進一步磋商具體的合作計劃。
這時陳景恪自己就退到一邊,讓武舒出面和他們協商。
人員方面沒什麼好說的,道教直接派遣傳道者進入他們的封地,深入土著中間傳教。
重點就在於貸款和採購物資方面。
具體貸多少才夠用誰都不知道,物資採購更是如此,就連道教自己都沒有計算出來。
不過他們是有備而來,我確實不知道具體需要多少錢能把封國建好,可我們能反推啊。
安置一戶人家需要多少農具、種子、口糧,這些都是可以計算的。
你的封地大致有多少戶人,乘一下就知道了。
非必須的物資,比如需要多少耕牛、多少別的牲畜,需要多少藥材,甚至需不需要修建王宮等等。
這些就比較好說了,量力而行。
然後再看這些物資在大唐的採購價是多少,綜合計算就能得出一個比較靠譜的估值。
眼見武舒拿出了如此詳實的數據,李元禮等人對未來的合作更加有信心。
但他們也有自己的小算盤,不可能所有的錢都從道教借。
雖然道教提供的貸款利息比較低,可再低的利息那也是利息啊。
還是先緊著自家的資金來,等自家不夠用再從道教借。
而且李元禮和李校察都是家大業大,自己也能出一部分資金,對道教的資金依賴性沒有那麼高。
他們更需要的是道教的人才。
武舒自然也早就想到了這一點,拿出了第二手準備:「我們道教最重契約,今日諸位以什麼樣的價格從我道教手中採購物資,只要合同簽訂就不會更改。」
「如果未來物資降價,那麼諸位就要多花錢。如果將來物資漲價,不論漲多少,我們都會按照合同標註的價格兌現。」
聽到這話李元禮和李校察還沒怎麼著,席弘大一下子就激動起來,道:「武娘子此言當真?」
武舒說道:「白紙黑字的合同,如果我們不遵守契約,大可以到朝廷那裡告我們。」
「我道教的聲譽不是區區錢財能衡量的,我們不會為了一點錢財就自毀長城。」
席弘大再無懷疑,道:「好,我簽了。勞煩武娘子幫我計算一下我的封國需要多少錢財和物資,再溢出三成貸款採購物資。」
武舒讚許的道:「將來席侯會為今天的決斷感到高興的。」
席弘大笑道:「不用等未來,我現在就已經在高興了,哈哈……」
他之前一直在地方當縣令,官雖然不大卻是地方行政一把手,方方面面都要操心,對物價的變化更加敏感一些。
朝廷分封諸侯國,各種基礎物資的缺口會很大,未來物價上漲是必然的。
現在和道教簽署採購協議,就不用擔心未來多花錢的問題。
溢出數據貸款,一來是想多儲備一些物資,能用到最好,就算自己用不到也能轉手高價賣給別人。
還有一點是他家窮,根本就拿不出什麼錢來建設封國。本就沒有多少選擇的餘地,還不如乾脆點和道教拉好關係。
至於過度依賴道教,將來會不會受制於人,這完全不用擔心。
前五個諸侯國是朝廷弄出來的樣板,不可能允許這種情況發生。
他計算的可是很清楚的。
李元禮和李校察也不是傻子,很快就想明白了這個道理。
可他們依然有些猶豫,既不想從道教借那麼多錢,又想簽署這份保底合同。
遲疑了一下,李校察就問道:「不從道教借款,能否從伱們這裡採購物資?」
這個問題陳景恪他們也早就考慮過了,武舒當即就說道:「可以,但你們需要提前支付三成的貨款。」
李元禮和李校察各自思索了一番之後,終於給出了決定。
從道教借三分之一的款項,然後自家再出一部分錢採購物資,總數計算下來有三分之二的物資是從道教採購的。
剩下三分之一他們準備自行採購,畢竟家大業大,依附他們的商人也不少,必須要給那些人點甜頭才是。
於是他們當場擬定了合同,雙方簽字畫押,李承乾當了保人。
之後李元禮三人也相繼告辭離開。
武舒拿著三份合同看了又看,別提多開心了。
李承乾也終於問出了自己的疑問,道:「一旦諸侯國建立,各項物資必然會漲價,你們明知如此為何還要簽署這樣的合同?」
陳景恪解釋道:「我們用他們提前支付的貨款,建立完善的採購渠道,建設工廠作坊,改進生產工藝……」
「等我們的工廠建成,能夠批量生產各種商品的時候,差不多能趕上第二批第三批封國建設……到時候我們就能賺他們的錢。」
李承乾略微思索就明白了其中的道理,不禁贊道:「好一招空手套白狼,高明。」
在東宮蹭了一頓飯,陳景恪兩口子才返回紫霄觀。
且說李愔離開會徑直去找到了李恪。
李恪還很擔心的道:「在東宮沒有失禮吧?」
李愔不耐煩的道:「我又不傻,怎麼可能得罪太子……來幫我看看這個東西。」
李恪有些疑惑的接過那份計劃書,問道:「這是什麼東西?」
李愔找了個椅子一屁股坐下,隨意的道:「紫霄觀那位陳真人……他的面子真大,太子親自給他作保。」
得知前因後果,李恪才打開那份計劃書看了起來,良久才說道:「你是什麼想?」
李愔雙手一攤道:「我哪有什麼想法,你說咋辦就咋辦。」
李恪早就知道自己弟弟的秉性,思忖許久才說道:「我們不缺錢財,也不缺人手,但缺盟友。」
「紫霄觀地位超然,道教實力雄厚,和他們搞好關係能幫我們避免許多麻煩。」
「尤其是道教聚攏人心方面的能力非常強,能更快的幫助你馴化當地土民,我以為可以合作。」
他們的母親是前朝公主,也就意味著他們背後站著的是前朝遺臣,也就是弘農楊氏。
李唐建國後並未屠殺楊氏,倒不全是因為他們心胸寬闊之類的,而是約定成俗的規矩。
宇文氏滅北齊建立北周,也沒有屠殺高氏。楊堅滅北周建立隋朝也沒有對宇文氏動屠刀,李唐建立後自然也不會滅楊氏。
關隴勛貴之間一直保持著默契,這也是從西魏開始政權不論如何跌宕,最終都只能由關隴軍事貴族完成政權交替的原因之一。
隋煬帝楊廣屬於昏了頭,竟然對同為關隴勛貴的李信家族動手,也就是李密所在的家族。
其他關隴勛貴唇亡齒寒,在關鍵時刻全都選擇了背叛,重新進行洗牌。
當然,以上都只是一個方面的原因,隋朝滅亡是很多方面綜合在一起的結果。
總之楊廣在作死的道路上一路狂飆,最終導致身死國滅。
大家都只知道五姓七望相互聯姻,抬高自家的名望。
卻不知道,在唐朝前中期『李武韋楊』四姓聯姻也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姻親集團。
其中李就是皇族李家。
武是武則天那個武,這個就不做過多贅述。
韋是京兆韋氏,李世民的韋貴妃姐妹倆,唐中宗李顯的韋皇后,唐穆宗李恆的韋皇后,都是出自這個家族。
楊就是弘農楊氏,楊玉環、楊國忠、楊萬里都是這個家族出來的。
大家普遍認為武則天藉助山東士族的力量,覆滅了以長孫無忌為首的關隴勛貴,關隴就退出歷史舞台了。
實則不然,關隴並未滅亡,而是轉化成了以『李武韋楊』為首的婚姻集團。
這個姻親集團主宰了大唐前面百餘年時間,中晚期才慢慢退出了歷史舞台。
然後才正式進入了五姓七望獨大的時代,然後就碰到了黃巢和朱溫這兩位終結者,中國歷史進入了另外一個時期。
現在才是初唐,弘農楊氏實力非常強大,李恪和李愔兄弟倆是能藉助楊氏的力量的。
前世李承乾造反,李世民考慮讓李恪當太子,可不僅僅是因為他有才能。還因為他能得到弘農楊氏支持,穩定朝局坐穩這個皇位。
換成別的皇子,且不說能力問題,如何得到關隴勛貴們的支持就是個大難題。
而血緣和姻親,天然就能解決這個問題。
正如現在,李愔獲得封國,弘農楊氏絕對會出人出物幫他把封國建好的,然後再塞幾個楊氏出身的女人到他的王宮裡去。
啥?你說近親結婚?
這叫親上加親,確保楊氏的地位。
但李恪依然選擇了和道教合作,一來是多個盟友多條路,二來是怕楊氏力量太強架空李愔。
三來道教聚攏人心的能力是有目共睹的,這幾年南方和西南的平靖,與道教南下有直接關係。
諸侯國也需要一個強有力的宗教幫忙安撫民心,協助衙門管理地方。
不論從哪方面來說,引道教過去都是極為合適的。
至於為什麼不引佛教……作為李家的子嗣,要是敢引佛教排斥道教,會被吊起來抽的。
見兄長都這麼說了,李愔自然不會有意見,於是也敲定了和道教的合作計劃。
具體如何合作,還需進一步磋商。
另一邊,殷元回去之後把家裡有話語權的人都叫回來,大家一番商議之後也選擇了道教合作。
首先殷家的實力是遠不如弘農楊氏的,沒有那個能力把封國建起來,必須要引入外援。
那麼只要信仰不插手政權的道教無疑是非常合適的合作對象。
其次,道教手中也確實有他們需要的資源,比如醫療資源。說的誇張一點,當前世界沒有任何一個勢力手中的醫療資源能超過道教的。
皇家手中確實有龐大的醫療資源,但在質量上是遠不如道教的。
綜合算下來,和道教合作是利大於弊的。
於是李愔和殷元兩人也很快和紫霄觀達成協議,簽署了援助合同。
至此第一批五個諸侯國全部被拿下,武舒進入了忙碌之中。
但就在這時,陳景恪再次把各派系代表叫到一起開了一次會議。
這次大會的內容很簡單也很重要,就是如何建造更加現代化的工廠。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