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83章 好戰屬性拉滿的唐軍
陰弘智很快就帶著自己的妻兄燕弘信拜見了李祐,當場給李祐展示了一下他高超的武藝。
然後又拿出了招募培養壯士的全盤計劃,包括以什麼藉口招募,如何瞞過別人的耳目,如何訓練等等。
說是壯士,其實就是私兵。
李祐果然被他說服,當場就授權他全權負責此事。
終於說動李祐,陰弘智非常的興奮。
有些事情一旦做了就在沒有回頭路,培養私兵就是如此。
不論你是王公貴族,還是皇子皇孫,就算是太子也一樣。
有資格招募訓練軍士的只有朝廷,其他人誰碰誰死。
從李祐同意招募壯士的這一刻開始,他就已經沒有退路可言。
要麼奪嫡成功,要麼失敗造反,沒有別的路可走。
他奪嫡能成功嗎?陰弘智比任何人都清楚,這就是痴心妄想。
皇后的三個嫡子在,哪輪得到別人?
就算把這三個嫡子全弄死,還有李恪,還有別的皇子,從哪看都輪不到殘暴幼稚的李祐。
更何況宮裡那個女人有多恐怖,只有親自接觸過的人才知道。
當年李世民統兵在外,她一個人周旋於大內、東宮、文武大臣之間,調和維繫秦王府一系和各個派系的關係。
絕對稱得上長袖善舞,把無數人玩弄於鼓掌之間。
玄武門之變當天,親自拿著刀坐在大門口,一方面是為了安定人心。
另一方面是帶領秦王府殘餘的宮女僕人,準備應對可能到來的敵人。
這樣的一個女人,想搶她兒子的皇位,屬實想多了。
李祐就只有一條路,等到被發現的那天造反。
父子反目,對李世民的威信將是個巨大的打擊。
如果李祐造反的時候,能再掀起一些別的動亂造成地方不穩,那就更好了。
反正不管怎麼說,陰弘智的目的就都達到了。
他就是要給李唐製造矛盾製造污點,給家族報仇,至於後果完全不在考慮之內。
宮裡的姐姐和李祐這個外甥,完全沒被放在心上。
李祐是李世民的兒子,該死。陰妃忘記家族成恨,不願意一起報仇,也該死。
生怕李祐反悔,之後燕弘信迅速行動,在長安外購買了一處莊園,招募了百十名不良人加緊訓練。
這只是第一期,用來當低級軍官的。
等他們訓練有成,就以此為基礎招募更多的人。
有陰弘智幫忙遮掩,這處莊園順利躲過監視,一切看起來都平靜如常。
然而也只是看起來如此。
陰家當年被李淵殺了個七七八八,陰弘智因為年幼逃過一劫。
但也正因為家族的人被殺了個差不多,使得他無法接受完整的教育。
後來去秦王府任職,也只是學著如何做學問,如何做事。
很多更深層次的東西,並沒有人教他。
比如一個皇子藉故不去封地,不論你有再好的理由,都會惹人懷疑。
換成一個接受過系統貴族教育的人,是絕對不會對這種事情抱有僥倖心理的。
可惜他並沒有意識到這一點,以為只要給李祐找的理由足夠好,就不會被拆穿。
殊不知,李祐早就已經成了長安城最亮的那顆燈泡,亮的刺眼。
只有他們自己以為自己隱藏的很好。
他們這邊的動作,都會及時的出現在宮裡,就好像是透明的一般。
長孫無垢收到情報之後眼神里殺意隱現,給長孫無忌傳了一張紙條。
上面只寫了三個字:陰弘智。
長孫無忌略一思索就知道是什麼意思,馬上開始行動。
李世民自然也第一時間就收到了李祐私蓄壯士的情報,氣的臉色鐵青。
不過他給出的處理方式是,等。
但私下卻派出了更多的人監視李祐和陰弘智,並對禁軍的防衛任務進行了微調。
把和陰弘智有關係的將領,抽調到了比較靠外圍的防區。
……
第一批諸侯王名單確定,徹底點燃了整個長安,並隨著新一期望月談發售傳遍大唐。
百姓們非常興奮,雖然誰分封都和他們無關,可八卦是人的天性,現在他們又多了茶餘飯後的談資。
這個話題能進行許久,比如這些諸侯王怎麼建設自己的封國啊,該如何花天酒地啊什麼什麼的。
對於那些懷才不遇的讀書人來說,這也是個機遇。
一個全新的諸侯國必然需要大量的官吏,那麼這會不會就是自己的機會?
先去諸侯國從政,等干出成績了就作為跳板想辦法回大唐。
就算成績不突出,也能完成身份上的躍遷,從平民變成官吏,諸侯國的官吏那也是官吏啊。
所有很多人都動了心,準備到京城來碰碰運氣。
當然,有這種勇氣的只是少數,畢竟諸侯國是個新鮮的東西。
尤其是大唐的諸侯國都在本土之外,誰也不知道那邊是什麼情況,大多數人都選擇了觀望。
官吏們就比較平淡了,這事兒和他們確實沒啥關係。
分封輪不到他們,至於去那邊任職,他們自然也不願意。
放著大唐的官不當,跑到諸侯國去當官,那是腦子有問題啊。
真正激動的是勛貴和軍隊。
之前不論朝廷做出了多少許諾,又做了多少事先準備,只要第一批名單沒有下來,一切都還存在反覆的可能。
現在名單下來,那才是真正的板上釘釘。
勛貴們的心徹底放了下來,然後就是期待這下一批分封,期待著什麼時候能輪到自家。
軍隊沸騰則是因為軍功爵的價值得到了實質性的提升。
大唐軍隊戰力高,很大一個原因就是因為軍功爵制。
我立了功,馬上就能兌換成相應的好處。
無數青壯年為了改變身份,實現階層的躍遷,是敢於上戰場拼命的。
大家不怕死,怕的是死的不值。
勛貴確實很值錢,可在值錢的勛貴也沒有實打實的諸侯國值錢。
面對分封,軍隊自然是最激動的。
分封帶來的影響還不止於此。
將士們作戰更加勇猛,唐軍人數沒有增加,戰鬥力憑空提升了一大截,給周邊所有的敵人帶去了更大的壓力。
甚至有些邊軍為了刷軍功,已經出現了躁動的跡象。
後果就是很多生活在大唐周邊的部落,開始主動往遠方遷徙,遷不走的只能更加積極的入京朝貢。
而民間也再次掀起了參軍熱潮,無數懷揣夢想的青壯年選擇加入軍隊。
大唐在極短的時間內變成了擰緊發條的機器,就等著李世民摁下那個啟動的按鈕。
……
外面的波詭雲譎對陳景恪沒有任何影響,紫霄觀的高牆阻擋住了所有的狂風暴雨。
在送走李承乾後,他就先和武舒一起商議了如何幫助諸侯王建設封國。
世界地圖他們家自然也是有一張的,陳景恪自己畫的,小兩口就看著地圖進行分析。
武舒皺眉道:「筑紫國加上琉球群島,才只有我大唐一郡之地,卻要分成兩個王國兩個公國和一個侯國,國土也太小了吧。」
「不。」陳景恪在本州島、四國島及其周圍島嶼畫了一圈道:「這些土地將來都是五大封國的國土……只不過現在暫時被倭奴國占據著而已。」
「等到我們徹底征服整座島嶼,消滅了倭奴國政權以及蝦夷人部落,就會重新為五國劃分領土。」
武舒毫不懷疑這一點,點了點頭,又指著更北邊的島嶼道:「蝦夷島和苦葉島呢?準備怎麼辦?」
陳景恪說道:「蝦夷島會再分封一個諸侯王過去,苦葉島環境惡劣不適合建立封國,將作為大唐的直屬領土。」
「以後會在這裡修建補給地,確保去往另一塊大陸的水路暢通。設想中的北海艦隊,也將以這裡作為總部所在。」
他簡單的把倭奴島方向的未來規劃做了介紹,這份計劃本就是李世民聽取他意見之後才確定的。
至於什麼時候能完全建成,那是以後的事情。
至少現在大唐作為中央帝國要把關鍵節點占住,為未來的全球戰略做規劃。
即便很長一段時間都用不到,也要把規劃做好。以免將來用到的時候,發現以前把路堵死了。
大致了解了規劃,兩人才正式開始討論封國建設問題。
武舒說道:「封地最重要的就是人和物,人口方面我們無能為力,只能從財物方面提供幫助。」
如果道教能幫助諸侯王搞到人口,恐怕第一個睡不著的就是李世民。
倒是可以提供部分人才,可諸侯王最缺的其實就是基層人口,其次才是管理人才。
陳景恪沉思了一番說道:「這裡也不是沒有人,琉球群島上就有土民,據估測應該在一萬到三萬人之間。」
「這些土民還過著原始生活,以部落分居在各地和各個島嶼,相互之間交流也比較少。」
「如果征服他們,就能把封國的框架搭建起來。到時在施以教化,給他們取漢人的姓名,穿漢人的衣服,說漢話……」
「再從中原移民一兩千戶過去與其雜居通婚,不出十年這些原始人就會變成唐人。」
「道教可以選派一些語言天賦好的人,去學習他們的語言,以便於傳播道教信仰……一旦這些人皈依我教,後續的操作就非常容易了。」
武舒連連點頭道:「這個辦法好,既傳播了我教,又幫助諸侯王吸納土著解決人口問題……只是這種方法對筑紫國這邊的人怕是不好用啊。」
陳景恪笑道:「有用,怎麼會沒有用。你太小瞧中原文明的強勢,對周圍藩屬國的吸引力了。」
「只要我們承認他們屬於華夏的一部分,他們就會迫不及待的主動融入我們。」
「我在《華夏文明》這本書里寫了,整個倭奴區域的人都是先秦後裔。」
徐福率三千童男女以及諸多船工、將士登上倭奴島,和當地土著聯姻演變成了現在的倭奴人。
大唐已經有意識的在把《華夏文明》這部書擴散出去,基本沒有哪個藩屬國會否認。
相反,他們都非常高興。自家祖祖輩輩當蠻夷,搖身一變成華夏後裔了,怎麼可能會不高興。
「且筑紫國之前被倭奴國給消滅奴役過,那裡的百姓對倭奴國非常痛恨,但又畏懼對方的強大……他們只會更加的向我們靠攏。」
「筑紫國主願意讓出五分之三的土地給大唐,就是希望我們在那裡建立封國,幫他們抵禦倭奴國的入侵。」
說起這件事情,武舒依然有些不敢置信,道:「這些土地真的是筑紫國主主動讓出來的?」
陳景恪肯定的道:「這還能有假,當時我們說要在這裡建幾個封國,那筑紫國主比誰都高興。」
武舒不解的道:「為什麼?那可是他的國土。」
陳景恪解釋道:「那些土地本來就不是筑紫國的,倭奴島那片彈丸之地,最多的時候分成上百個國家,最小的還沒有我們這邊一個村子大。」
「筑紫島上最早的時候也有好幾個國家,後來被倭奴國征服……我大唐只出手幫助筑紫國復國,其他國家都默認滅亡了。」
「當時為了方便管理,把整個筑紫島(九州)都暫時劃歸筑紫國管理,實際上那些國家的百姓並不認可筑紫國。
「尤其是上次蘇我入鹿來襲,筑紫國主隻身逃走,更是讓他徹底失去了人心。」
「那些地方實際上都是大唐的遠洋艦隊在管理,說是筑紫國主讓出來的,實際上不過是為了合法性找了個藉口。」
那片土地原本屬於倭奴國,如果大唐出兵占領還分封諸侯王,說出去太不好聽了,還會引起部分藩屬國惶恐。
現在假託這些地都是筑紫國的,再由他們主動送給大唐尋求庇護。
至少面子上能說的過去,法統上也不存在任何問題。
武舒恍然大悟:「原來如此,如此想來,那裡的人應該也很歡迎大唐的諸侯王過去。」
陳景恪說道:「對,聽到大唐要在這裡建立諸侯國實行統治,那裡的人都很歡迎。」
不歡迎的少數貴族也是害怕失去權力,然後他們就真的失去了權力。
不光是權力,有些比較排斥大唐的連命都沒有了。
而操作這一切的,正是大唐水師駐筑紫國水師都尉劉仁軌。
說到這裡,他不禁贊道:「劉仁軌果然不愧是上馬為帥,下馬相的大才啊。」
「確實是難得的人才。」武舒對這些了解並不是很清楚,所以感觸不深,只是簡單的附和了一句就問道:
「朝廷準備給各諸侯國多少人口?」
陳景恪說道:「王國兩千戶,公國一千五百戶,侯國一千戶,伯國及以下五百戶。」
武舒思考一番,道:「這個數字確實不錯,既能讓諸侯國搭起架子,又不會對朝廷有太大的損失。」
「對我教來說也有好處,直接讓傳道者去那裡傳教,然後再送一些農具、耕牛等資源即可。」
事情說起來簡單,做起來並不容易。最麻煩的還是安撫當地的民心,完成對他們的教化。
即便道教很擅長做這個,可也不是一時半會兒就能做到的,只能徐徐圖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