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9章 醫聖
這天一大早李世民親帥文武百官,來到位於龍首原皇家獵場的一處封閉大院前。
裡面的人還沒有出來,但能聽到時不時傳出的嘈雜聲。他們沒有去叫門,就這樣靜靜的佇立在那裡。
李世民表情嚴肅認真,但眼神深處卻透露這一抹期盼和激動。群臣表情各異,有人坐立不安,有人忐忑,有人懷疑,也有人期待。
陳景恪就站在李世民的身邊,熱切的看著大門,他對這次的實驗沒有任何的懷疑。
更何況這期間雙方一直有通訊,各項研究進展非常的順利。
過了大約半個時辰,大門終於被從裡面打開,孫思邈當先走了出來。跟在後面的是十多名醫護人員,以及一百餘名實驗體。
見到他們出來,群臣裡面有不少人下意識的退了一步。
陳景恪卻沒管那麼多,直接迎了上去:「師父,您終於出來了。」
然後就聞到一股濃濃的酒精味兒,他頓時就知道這是用酒精做過消毒才出來的。
見到徒弟孫思邈也很高興,道:「恪兒,你長高了。」
陳景恪:「……」
李世民深吸口氣,臉上浮現出一抹笑容,也邁步走了過去,道:「孫真人,辛苦了。」
孫思邈拿出一本薄薄的冊子,雙手遞過去道:「參見聖人,老道不辱使命天花賊破矣。」
一旁的任封很有眼色的主動接了過來,正猶豫要不要把這麼危險的東西給皇帝,李世民已經一把抓了過來。
封皮上的名字言簡意賅:破花種。
翻開隨便隨便看了一下,上面記錄的都是天花的病毒的特性,種牛痘的作用,如何種牛痘,種痘後各種異常情況的處理辦法等等。
儘管早就得到的消息,但親耳聽到孫思邈的話,親眼見到接種秘法,李世民還是非常的高興,大笑道:
「哈哈……好好好,真人說的好,今日我大唐破天花賊於龍首原之上,此真乃曠古第一功業也。」
這時候群臣不論相信還是不相信,都齊聲祝賀:聖人英明聖武德被天下,孫真人以身試毒勞苦功高。
李世民更是開心,道:「宣旨。」
聽到命令,黃門侍郎劉洎出列先是恭敬的朝孫思邈行了一禮,然後才挺直要搬小心翼翼拿出一卷七彩絹帛製成的玉軸聖旨。
唱道:「孫思邈接旨。」
「貧道接旨。」孫思邈躬身領旨。
劉洎唱道:「門下……」
大唐可不興跪拜接旨。誰要是跪下接旨,就等著被天下人恥笑吧。
聖旨的開頭也不是奉天承運皇帝詔曰,那是明朝才有的。唐朝的聖旨開頭很簡單,就是『門下』然後就是正文內容。
宣讀聖旨的也不能是太監,必須是朝廷正兒八經的官員。可以是翰林,也可以是門下省的官吏,也可以是黃門侍郎。
太監只能私下傳達一下皇帝的口諭之類的,這不是聖旨。
而且聖旨還必須當眾宣讀,私下宣讀都不算數。至於原因嗎,請參考魏其侯竇嬰。
漢景帝臨死前給了竇嬰一道密旨,「事有不便,以便宜論上」。
就是有什麼對你不利的事情,你可以直接進宮去找皇帝述說,誰都不能阻攔。
說是找皇帝辯護,其實就是一道免死金牌。
後來漢武帝想除掉竇嬰,但一直找不到合適的理由。直到有一天,竇嬰為了營救灌夫拿出了那道聖旨。
漢武帝也嚇了一跳,這親爹都死了還要給自己留個炸彈嗎?連忙讓尚書去宮裡查檔案,然後發現沒有找到。
皇帝頒發的所有旨意,宮裡都會留檔案的。沒有檔案可以視為偽詔,那是妥妥的死罪。
漢武帝那叫一個高興,果然是親爹啊連這都算計到了,然後反手就把竇嬰給殺了。
試想一下,如果這道聖旨是當眾頒布的,漢景帝還敢作假嗎?
所以頒布聖旨的人必須是朝廷命官,必須當眾頒布,這樣的聖旨才作數。
而且聖旨的規格也多種多樣,以唐朝為例:通常情況下發給五品以下官員的聖旨顏色單一,為純白綾。
頒發給五品以上官員的為有色或者多色的,最高等的是七色。
同時聖旨的軸柄質地也是按官員品級不同而有嚴格區別:一品為玉軸,二品為黑犀牛角軸,三品為貼金軸,四、五品為黑牛角軸。
給孫思邈的這道聖旨是七彩玉軸,屬於最高規格了。
內容也比較簡單,就是讚揚孫思邈的道德人品,誇耀他取得的成績。尤其是在醫術上的革新,更是曠古爍今。
所以帝詔令封為醫聖。
這個封號群臣其實早就知道了,所以並不覺得奇怪也沒有人敢反對,至於原因自不用多說。
反而是孫思邈非常的驚訝,有些不知道該怎麼辦才好。
李世民道:「真人之功績我就不多做重複了,醫聖之稱實至名歸,且也已經獲得了文武百官的認同。」
房玄齡出列道:「真人萬勿推辭,這是聖人及天下人對您之功績的表彰。」
宇文士及、蕭瑀、褚亮等老臣也站出來勸說,然後百官也紛紛出聲勸他領旨。
自家師父獲得如此高的榮譽,站在一邊的陳景恪也與有榮焉,不過身為弟子他不方便出聲就是了。
面對這種情況,孫思邈知道自己沒有拒絕的餘地,就深深的鞠躬道:「謝聖人。」
李世民笑道:「哈哈……這才對嗎。」
其他人紛紛行禮道:「見過孫醫聖。」
孫思邈無奈還禮:「諸位客氣了,貧道愧不敢當。」
接著又有吏部官員拿著任命書,對十餘名參與此事的醫護人員進行了封賞。全部破格給予官身,名字掛在御醫院之下。
十幾名醫護人員也非常激動,光宗耀祖啊。而且太醫院的官員屬於技術種類,是可以子孫相繼的。
子孫爭氣可以繼續往上爬,不爭氣還有個太醫院的官職保底,可以說一波就給家族改命了。
除此之外,還有營造類的技術官員也是可以子孫相繼的。像閻立德閻立本,祖祖輩輩都負責給皇家營造庭院、陵墓等建築。
到了他們兄弟倆這一代,因為能力出眾當上了工部尚書,閻立本更是坐上了宰相之位。
這還不算完,給醫護人員封過官之後。刑部的官員又出列,赦免了後面實驗體的所有罪責。
那些本來都被判了死刑的人,聽說自己被赦免頓時爆發出巨大的歡呼聲。
陳景恪卻心中嘆息,他是很反對這種無差別赦免的。有些確實可以赦免,但有些赦免之後很可能會造成更大的危害。
但他知道,這種赦免在古代是很正常的,他也沒有辦法反對。
畢竟攻克了天花是一件天大的喜事,赦免一下實驗體在所有人看來都是一種仁慈。
但就這樣放任這些人離開,又是他不願意見到的,所以就想了個折中的法子。
「聖人,給天下人接種痘苗需要很多的人手。這些人都接受過系統的護理知識教育,還接種過痘苗擁有了免疫力……只要稍加培養就是最合適的人手。」
「所以我建議把他們都留下進行整編,到時候讓他們負責接種工作。」
這些犯人除了當實驗體,平時打掃衛生之類的髒活累活也都是他們干。
為了保持實驗場所的乾淨衛生,醫護人員確實對他們進行了簡單的護理知識培訓。
治病救人不行,打打下手照顧病人絕對沒問題,給百姓接種牛痘問題也不大。
既解決了人手問題,又能把這些人留下。如果有人不知悔改,也好及時懲治,免得禍害百姓。
李世民並沒有直接答應,而是問群臣道:「諸位以為他的意見如何?」
房玄齡頷首道:「陳真人之策確實可行,不過這些人之前皆非良人還需仔細甄別,不可讓心懷不良之人混入。」
魏徵也附和道:「臣也以為此法可行。」
其他人自然也不會說什麼,於是此事就此通過。
於是這百多名實驗體就被勒令繼續居住在這裡,不過朝廷還是很人道的允許他們給家裡寫信報平安。
這些死囚倒也沒有說什麼,能活命就已經是天大的恩典了,他們不敢奢求太多。
接下來群臣親自詢問了接種牛痘的全過程,並查看了所有接種人員的情況。
比如接種留下的痘痕,大部分人都只有一個痘痕,沒有別的問題。
還有小部分對天花病毒免疫力低下的,身上起了零星幾個痘,痊癒後留下了淺淺的痘痕。
天花的痘痕比較獨特是無法偽造的,這些人身上有痘痕說明感染過天花,只有零星幾個痘痕說明症狀很輕。
所以這些零星的痘痕非但沒有嚇退大家,反而讓大家更加的相信牛痘的真實性。
然後就是狂喜,紛紛表示自家要接種。
這可是天花,一旦爆發可不分高低貴賤,該感染了一個都跑不了,多少名門望族都因為它覆滅。
現在確定了有效的防治手段,達官顯貴們自然優先享用。
李世民很會拉攏人心,並沒有說直接給大家接種什麼的,而是道:
「諸位莫急,先讓真人歇息幾日。我會讓御醫跟隨他學習接種之法,到時御醫會挨家上門為諸位接種的。」
大家一聽自然非常感動:「謝聖人。」
同樣是接種,大家心理上自然更願意接受醫術高明之人操刀。
如果由孫思邈親自操刀就更好了,可他們也知道這不現實,醫聖可不是誰都能指揮得動的。
既然沒有辦法享受醫聖的服務,御醫就成了最好的選擇。
還有一點,從頭到尾都沒有人問種的是什麼痘,又是如何做到能防治天花的。
孫思邈沒說,群臣似乎也都忘記了一般只討論此事的真假,以及接種後的情況。
任封把孫思邈給的那本書揣在懷裡貼身藏好,不敢有一絲大意。
接下來眾人一起返回大興宮,在此舉辦了盛大的宴會。實驗體是沒資格來的,繼續留在那所院子裡,不過李世民賜下了許多酒肉。
宴會還邀請了各國的使節,當他們聽說孫思邈找到了防治天花的方法,都大驚。
一開始他們自然不敢全信,儘管這是活神仙孫思邈,可那是肆虐幾千年的天花啊。
但是當他們得知大唐準備全民接種的時候,不信都不行了。然後一個個都開始歌功頌德,讚美天可汗的仁德,胸襟比天空都開闊。
目的自然是希望也能獲得此法。
「若能得此法,我國臣民必日日念聖人之恩德也。」
李世民可沒那麼好忽悠,但也沒有直接拒絕,而是道:
「此法不易,藥液製作困難,我們也只能先為大唐子民接種。待大唐子民接種完成,才能視情況為各國接種。」
眾使節都知道這不過是談判的籌碼罷了,但也只能捏著鼻子認了。
原因很簡單,如果大唐全民免疫了,那麼他們會不會故意在別的國家傳播天花病毒?
如果兩軍交戰的時候,對方用投石機拋幾局感染天花的屍體過來,那就全完了。
所以,只要大唐開的條件還在他們的承受範圍之內,各國各勢力都只能接受。
宴會一直持續到了宮門快要落鎖才結束,李世民親自把孫思邈送到宮門外,把禮賢下士的做派表現了個十足十。
回去的馬車上,陳景恪笑道:「師父,感覺如何?」
孫思邈有些疲倦的道:「累,今天一天比我在那個院子裡五個月還累。」
陳景恪道:「我是說醫聖,醫家聖人啊,您就沒有任何感覺?」
孫思邈道:「我又不是石頭人,怎麼可能沒有感覺。有興奮,但也感覺到了壓力。」
陳景恪心道這才正常,對於孫思邈所說的壓力他也能了解,道:「能力越大責任越大,現在天下的醫生都將以您為中心。」
「您說出來的話就是圭臬,您做出來的判斷不論對錯都會被當成真理去執行,想想確實很可怕。」
孫思邈苦笑道:「是啊,我還是更喜歡研究醫術。」
陳景恪卻不同意,道:「醫術發展到現在已經到了瓶頸,除非格物上取得突破,否則作為格物分支醫術也很難取得大的突破。」
「所以眼下我們最應該做的,是培養更多的醫生,建立一套自上而下的醫療體系,讓更多的人能享受到醫術的進步。」
孫思邈點點頭,又搖搖頭道:「先不說這些了,給我說說最近外面都發生了些什麼。」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