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北境邊患 一觸即發

  第193章 北境邊患 一觸即發

  通常情況下,像黑齒常之這般正常的進攻與占領行動,只需擊潰敵軍便能達成目的。

  「殿下,末將斗膽進言,依臣之見,不若暫且放下屠殺之舉。如今我軍可徑直挺進,待到成功占領整個倭國之後,再巧設計謀將其誘殺。如此行事,或許更為妥當。」

  浮屠道琛再次誠懇地諫言道。說起耍心機、玩陰謀,確實鮮有人能夠勝過他。

  而他本人,也在這條道路上漸行漸遠,已然成為一名當之無愧的陰謀家。

  聽到這番話,李承乾的麵皮不禁一陣抽搐。他下達屠殺命令之時,本以為自己已足夠殘忍無道,但卻未曾料到人心竟能險惡至此,低估了人性的下限。

  「眼下倭寇已有警覺,黑齒常之將軍孤身深入敵陣,恐怕會遭遇不測。傳我軍令,各部隊迅速收攏,朝著倭國內陸全力推進!」

  李承乾順水推舟應下了浮屠道琛的提議,至於日後之事究竟如何發展,那就留待日後再做定奪吧。

  做了足夠的部署之後,李承乾則在道琛的陪同下,瀏覽了一下倭國山河。

  如果沒有穿越,他一輩子都不會踏上這片可恨的土地上。

  李承乾隨意而行,感受是春風洗面,不過那淡淡的血腥味,卻是讓人十分的反感。

  「如今血流的夠多了,那麼未來就會少流很多的血!」

  李承乾喃喃道,話中的意思,也只有他知道。

  如果有選擇的話,肯定是要敵人的血流的更多,而不是自己人。

  屠滅了倭國,歷史的車輪總會改向了吧。

  他也沒有想未來可能發生什麼,只能如此的走下去。

  熊津城外。

  百濟的春天,比倭國來的遲了一些。

  城外的良田之上,佇立滿了官兵,李震帶頭在田間勞作。

  百濟無人鎮守,李承乾只能一紙調令將做事沉穩的李震調到百濟。

  同時,他的任務,還有耕種土豆和紅薯。

  「你確定殿下都說,要把這兩種東西,全部切下後再種植入土之中嗎?」

  李震雙手捧起了一枚土豆和紅薯,也不嫌其髒亂。

  「沒錯,殿下出征之前,就是如此交代的,他說如果種子足夠多的話,整個種下當然是最好的,現在這情況只能切開,儘量種的足夠多點。」

  武行無比確定的說道,這件事,他可是和李承乾反覆的確定了好幾次。

  不會出錯。

  「那就把全部把這東西全部切下,而後再種下吧。」

  李震將信將疑的下令道,他雖是世家出身,但也有那麼一些常識。

  這些軍卒,卸下軍裝,就是農夫,所以干起農活來,也十分的快。

  幾千斤的作物,一天的時間,就全部被耕完了。

  望著原野,李震心中,還是有些忐忑,這能靠譜嗎?

  「李將軍勿憂,殿下行事,我等何時能猜中結果呢?但是又有哪一次不是正確的呢?」

  武行沒有想那麼多,他是臣子,李承乾如何說,他如何做就行了。

  家國大事,他的腦袋也不夠用。

  「不想了,我們喝酒去!」

  兩人如今十分的瀟灑,無戰事纏身,可以把酒問天。

  「不過,我得到小道消息,朝中的大臣得知殿下出征了倭國,好像又搞出了一些動作來。」

  李震邊走邊說道,看似無意,其實就是在探查武行的口風來。

  不良人的信息來源,均是出自於武行之手。

  雖只是校尉官職,但卻沒有哪一個敢輕視他。

  「動作還不小,不過薛延陀大軍壓境,他們也只能搞點陰謀小動作,無傷大雅,不過軍中兵卒的心態,還需要各位將軍,多多開導才是。」

  話雖說的輕巧,但是現在四道群龍無首,底下的兵卒很容易被策反。

  「殿下臨行之時,還曾有言,如果軍卒情緒難以壓制,便放他們歸去。」

  武行說道。

  「這…」李震難以接受,以為能有什麼良策。

  「李將軍難道不知道,當斷不斷,反受其害嗎?一旦軍中因為此事譁變,得不償失。」

  李承乾在離開之前,就已經進行了安排。

  幾年了,也是時候讓將士們歸家了。

  「那也只能如此,軍心躁動,是控制不住了。」

  李震一臉苦色,自此他們被標上了叛軍這個標記後,軍心就已經開始潰散了。

  這就是出師有名的表現。

  他們原本是為國為民出征的義軍,但是平叛之後,他們反而成為了叛軍,這巨大的落差,讓人很難適應。

  「我也已經派人去知會裴行儉了,他也知道如何做,另外兵員需要補充,農事過後,就開始在各道招募兵勇。」

  很顯然,這些也都是李承乾吩咐下來的。

  沒有他的命令,誰敢招兵買馬呢?

  隨著開春而至,戰爭四起。

  倭國的戰役,只不過是小打小鬧。

  漠南之境,才是兵鋒正盛,數十萬大軍對峙著。

  漠南之南,唐軍近十萬精銳陳列關內,據城而守。

  薛延陀二十萬大軍,來勢洶洶,欲要一舉破關,逐鹿中原。

  漠南以東,高侃嚴陣以待。

  韋室、契丹和回紇聯軍虎視扶餘城。

  無一例外,戰役隨時都可能爆發。

  黑雲壓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鱗開。

  此時的雁門關上,將這兩句詩句體現的淋漓盡致。

  雁門關在唐時期,也被稱為西烴關。

  自古以來,雁門關就是防守重地,趙武靈王於此胡服騎射。

  李牧也於此北拒匈奴。

  及到唐朝,這裡一直都是防禦北方遊牧民族的重關,而且當時為了防禦東突厥,還進行了修建和擴建。

  雁門關更是被稱為了「中華第一關」,其軍事地位不言而喻。

  是阻擋北方遊牧民族的第一關,也是最後的一道防線。

  只要越過了長城,騎兵就可以肆無忌憚的肆虐中原大地。

  此為兵家必爭之地。

  不過還好,雁門關的控制權,一直都掌控在唐軍的手中。

  這就變成了薛延陀要面對的第一道天塹。

  長孫無忌迎風而立,目光平靜的看著不遠處黑壓壓的人群。

  一夫當關,萬夫莫開。

  縱使人數少於薛延陀數倍,長孫無忌也有十足的把握能將薛延陀拒於關外。

  此時,他不是為了禦敵而禦敵,他想的是,如何將這個威脅徹底抹除掉。不然,邊患,永不停息。

  內亂,何以平定。

  「張將軍,薛延陀大軍壓境,可有破敵之法?」

  長孫無忌欣欣問道,側頭看向一邊的張亮。

  「西烴關易守難攻,以末將之見,我軍應該嚴於防守,據險而守,以此消化敵軍的兵力,薛延陀久攻不下,自會退軍而去。」

  張亮脫口而出,這當然是最為穩妥的打法,不過戰果也會低上很多。

  「張將軍此計尚可,但是不能隔絕薛延陀之禍,這二十萬眾,想必也是薛延陀所能調動的最大人數了,若是能將這二十萬人全部斬殺,北境二十年無恙。」

  「若是不能,今年擊退了,來年亦復為患,年年如此,薛延陀之患,何時能夠平息呢?」

  長孫無忌也深知張亮無將帥之才,也無長遠之目光。

  如此傭人,卻坐鎮了總軍副將,是該敲打一番。

  「國公高瞻遠矚,末將自愧不如,全軍行使,全憑國公安排。」

  張亮其它能力不強,但是恭維和拍馬屁卻是一絕。

  從泥腿子到朝中大員,自然是有著自己的生存之道。

  「張將軍既然覺得防守有利,那就由張將軍坐鎮西烴關,本將自帶一路人馬,饒至敵後,斷其糧道,襲殺其後軍,使得薛延陀軍大亂,張將軍再領軍殺出,到時,前後夾擊,遂可大破之。」

  長孫無忌眼神宛如鷹隼般的銳利,望向前方的獵物。

  自隋末起,長孫無忌也是經歷了無數戰陣,也出過很多有決定性的建議。

  雖說沒有獨統過大軍,但也在領軍做戰過,多次饒敵擊於其後。

  特別是在洛陽之戰中,在唐軍被兩面夾擊之時,李世民欲要撤離的時候,是長孫無忌進言,與王世充熬戰。

  間接的造就了一戰擒兩王的名場面。

  當然,大舅哥的戰績,遠不止如此。

  是一個六邊形將士,能文能武,能明能陰。

  「國公,是否有些太過於兇險了呢?」

  張亮沒有如此膽識,分兵而擊,也會讓西烴關的防守變得薄弱起來。

  萬一,薛延陀重兵破城,他可沒有絕對的把握能守住。

  十倍可圍之,三倍可攻之。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自此起義而來,那場戰役不兇險,哪場戰役不是以少勝多?」

  長孫無忌無懼之,薛延陀而已,只是崛起於東突厥的廢墟之上,破之又有何難。

  讓長孫無忌感到有威脅的是,來自於大唐的東方高句麗。

  薛延陀哪怕兵鋒再強,也沒有嚴密的組織,就算戰敗,北方也只不過是被劫掠一番。

  而李承乾卻是不同,有嚴密的政策制度,如占領了一地,那麼就很有可能將土地和人心都統領了。

  他想要儘快解決薛延陀之禍,而後兵鋒一轉,直接進攻高句麗,平叛李承乾之患。

  這也是世家門閥一致的利益所向。

  「本將,此時饒後,不會帶走太多的兵卒,只需一萬左右的精騎,剩餘的人馬,足夠保西烴關無恙。」

  好似知道張亮在擔憂著什麼。

  唐朝的宗旨,向來都是兵在精,而不在多。

  而長孫無忌此次是為襲擊,更不應該帶過大的人馬,以免暴露。

  一萬人,其實已經算多了。

  「國公放心,只要我張亮還有一口氣在,西烴關絕對不會落入敵手。」

  張亮頓時來了信心,他就怕長孫無忌帶走大部分的兵卒。

  「此計能否成功,就看張將軍,是否能拖住薛延陀大軍了,事成之後,本將記你首功。」

  長孫無忌已經到了封無可封之位,給張亮一個期盼,對於整個戰局是絕對有利的。

  能讓張亮死志抵擋。

  「首功當然是國公的,末將萬不敢逾越。」

  張亮嘴上說著不要,心中卻是樂開了花。

  他現在已經是刑部尚書了,再進一步的話,那就是僕射三公之位了。

  「好了,本將說話算話。」

  長孫無忌拍了拍張亮的肩膀。

  「靈州行軍總管李大亮傳來軍報!」

  正在這是,一員傳信兵趕至。

  對於薛延陀的防線,肯定是不止一處,因為在之前,根本就不知道薛延陀會從那個方向進攻。

  李大亮又被李世民重新掉離了長安。

  放眼朝野,也只有李大亮這個工部尚書還可獨擋一面。

  李大亮可不同於張亮的油嘴滑舌,其功績都是一刀一箭打出來的。

  李大亮原為隋將,後降李唐王朝,打過劉黑闥,擊過王世充。

  跟過李靖,滅過吐谷渾,隻身擋過東突厥大軍。

  到了貞觀年間,李大亮一直留守北方,先後擔任過於幾個州道的行軍總管。

  在朝堂之上少有出沒,而是活躍於邊境之上。

  因李大亮勞苦功高,而且又已到了高齡。

  於642年,李世民下令,讓其回長安任職,任工部尚書這個閒職。

  但是如今薛延陀進犯,可用的大將卻沒有幾個了,只能重新啟用李大亮。

  長孫無忌接過了信件,隨後交給了一邊的張亮。

  「李大亮已經出了長城,深入漠北,欲要攪亂薛延陀大後方,事不宜遲,本將也該出發了。」

  長孫無忌心中大定,李大亮策舉,是要釜底抽薪,讓薛延陀分心。

  這也更給他創造了機會。

  翌日。

  西烴關內,八千騎士整裝待發。

  在長孫無忌的一聲令下,向內地而去。

  人數不到萬餘人,但是戰馬卻多達了五萬餘匹。

  一人配備六匹戰馬,三匹任輪換騎行,三匹拖拉物質。

  騎兵是最厲害的兵種,同時也是最貴的兵種,千里奔襲,每一里,都是用錢財鋪成的。

  長孫無忌是要從長城內饒過去,不想讓薛延陀軍方有任何的發現。

  這一饒,就要相差幾百里,才能再有出關的關卡。

  不過,只要能達成戰略目的,這一切都是值得的。

  長城不止是阻擋了外來入侵,同時也限制住了中原的軍事行動。

  長城依山而建,最大的作用,就是阻擋內外騎兵。

  哪怕小型的商隊,也只能從特定的那個幾個關卡出去。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