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8章 倭國挑釁 欲要亡國
「今日起,薛延陀汗位,由大度設接任,突利失,你要精心輔佐,如此一來,才能使得薛延陀屹立不倒。」
乙失夷男強撐著最後一口氣,緩緩開口道,他的臉色蒼白如紙,聲音微微顫抖。
在彌留之際,他知道自己必須做出決定,將汗位傳給長子大度設,以求薛延陀能安穩渡過動亂之期。
「遵父汗令!」
突利失單膝跪地,低垂著頭顱,眼中閃過一絲不易察覺的厲色。他縱使有所不服,但此刻他只能服從。
不然,他將走不出這個牙帳,為了薛延陀能夠平穩交接權柄,夷男可不會心慈手軟。
「大度設必定不會遺忘父汗之願,來日必定領我薛延陀郎兒,殺向長安,生擒唐皇。」
大度設重重地跪倒在地,聲音低沉而有力,雄心萬丈。
看到這一幕,乙失夷南的嘴角微微上揚,露出了一絲欣慰的笑容。然而,隨著笑容的綻放,他的生命也漸漸消逝。
一代梟雄,就這樣落寞離去。
他曾在破敗中崛起,擊敗東突厥,建立起強大無比的薛延陀汗國,讓唐帝國都為之忌憚。
如今,他的傳奇生涯畫上了句號。
薛延陀因其而崛起,勢必也會因其的隕落而走向衰敗。
幾日之後,薛延陀營帳之外,皆盡白布。
一隊隊甲士穿行其中,透露著些許詭異。
「陛下,薛延陀汗國可汗乙失夷男於九月崩,次子突利失發動政變,斬殺了大度設,成為了薛延陀汗國新可汗,如今已經有舉兵南下之勢,不日將會率領十萬鐵騎兵扣關。」
李君羨急匆入殿,向李世民稟報導。
聞言,眾位大臣,亦都面色一變,薛延陀大變,也將會波及到唐王朝。
於叛亂上位的突利失而言,必須要一場大勝來,消除其在薛延陀的負面影響。
「薛延陀舉兵南下,眾卿誰願領兵拒之。」
李世民龍目掃過一眾大臣,也露出了疑難之色。
入目之中,竟發現,無一人能擔此大任。
李勣、李道宗、薛萬徹和張士貴等戰將統帥,都被滯留在了高句麗。
大唐戰將,被李承乾釜底抽薪。
除此之外,李世民還真看不出,誰人還能有能力在兵源未至的情況下,能抵擋薛延陀的十萬雄兵。
「難不成,又要朕御駕親征嗎?」
良久,無一人敢請命,李世民不由氣憤怒道。
他倒是也想御駕親征,但是也已經力不從心了。
戰陣之中,顛簸非常,他如今這身體,絕對是受不了。
「陛下,莫不是忘了,在北境之中,早就有人鎮守了嗎?執失思力將軍常年與薛延陀交戰,想必已有了應敵對策,以臣之見,只需增兵和物質就可以了。」
長孫無忌開口喊道。
執失思力本是東突厥之人,東突厥滅亡之後,歸降唐朝,因為薛延陀的崛起是建立在東突厥的廢墟之上。
所以歸降之後的東突厥人,與薛延陀一直都是處於征戰的狀態。
這也是李唐王朝想要見到的,鷸蚌相爭,漁翁得利。
東突厥遺族是李唐扶持的一股勢力,用來牽制周圍新生勢力。
但是薛延陀勢大,在征戰之中,東突厥部一直處於弱勢,只能龜縮於唐土之內。
東突厥的大局失勢,並不代表執失思力的失敗,相反,在對戰薛延陀的戰爭之中,執失思力曾多次重創薛延陀。
執失思力與黑齒常之、契苾何力為初唐三大番將名將。
「也只能如此了,傳令各州道,調集府兵,支援北境。」
何其諷刺,萬國來朝的唐王朝,在此時,卻要讓一個番將來鎮守國門。
「陛下,另外東邊的高句麗,也不得不防,臣擔心,我朝屯兵北境,李承乾會趁虛而入,到時候,就是腹背受敵。」
蕭瑀再道,這也是極有可能的,換做是誰,都會這個時候選擇發難。
「臣以為,可以讓藩屬國出兵,騷擾薛延陀的內陸,分散薛延陀的兵力,待時機成熟,即可反攻,亦可以出資物質,讓倭國、靺鞨屯兵於高句麗、百濟邊境,使得李承乾無心他顧,我朝即可專心對付薛延陀。」
馬周出列,進言道。
此時的倭國還是大唐的藩屬國,亦還沒有叫日本,日本改名,是武則天當政時期,冊封倭國改為日本。
倭國其實是漢武帝時期,冊封的,倭國亦是矮人國之意,在大唐社會開放之時,倭國接受到了中原文化的洗禮,知道了倭國之意,所以多次奏請唐王朝進行改名。
「如此也好,只是國庫吃緊,何以為賜呢?」
雖說,日本、靺鞨是藩屬國,但是想要讓他們出兵,唐帝國還是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
萬國朝貢,其實吃虧的是唐王朝。
使者進貢,多為土特產,不是貴重之物,數量也是不多,就是幾件或幾車。
進貢最大的意義就是代表了該國家承認了唐帝國宗主國的地位。
然而,唐王朝也是需要付出代價,那就是賞賜,所賞賜之物,都是以金銀布匹為主,也就是用錢買到該國的一定管控權。
相比於發動戰爭,這樣的代價,對於唐帝國來說,又小了很多。
不過所需的錢財,也不是一筆小數目。
國府在之前的政策之中,消耗了太多,加上李世民又想以此為由,讓氏族門閥再次出錢出力。
大殿之上,群臣眼觀鼻,鼻觀心。
「不若,我唐王朝對之許諾,在平定戰亂之後,再行賞賜如何?」
尚書右丞劉洎見其他人為言,於是挺身出列。
「番外小國,都是蠻夷之輩,不見利益,是不會任由調遣的。」
褚遂良立即反駁道。
劉洎與褚遂良素來不和,政見更是不同。
「對,番外蠻夷都是未教化之人,未有誠信禮儀,此計尚不可。」
李世民也搖了搖頭,空手套白狼,那些藩屬國又不是傻子。
「不如,還是捐獻吧。」長孫無忌能揣度聖意。
「國難當頭,唐民亦有職責,臣以為,應當征守兵稅,既是每戶繳納服兵役的稅錢,以做軍餉。」
崔挹道,羊毛長在羊身上,想要只讓他們氏族門閥出錢,這是不可能的。
就算是出,也會極為有限。
「臣等附議,國難當頭,應採取兵稅!」
立刻,便有大幫的大臣出列,贊同崔挹的提議。興,百姓苦,亡,百姓苦。
戰亂頻繁,各種賦稅也變多。
興盛年代,各種建築繁榮,百姓亦要服眾多勞役。
事已成定局,想要拿出更多的錢糧,還是需要從百姓的身上壓榨而來。
兵稅確定,壓在唐民身上的大山又重了幾分。
兩者相較之下,遼東半島上的百姓,卻是在今年迎來了歷史上的豐收,雖不說上富裕,但亦足以撐過漫長的冬季,不至於像之前那般擔驚受怕。
整個社會的物質財富是足夠的,以前只不過被上層壟斷了大部分,他們享受著精神與物質的雙重補給,而底層得到的物質,也許只能堪堪過活。
一旦遇上突發事件,就會家破人亡。
啪啦!
皇宮內,火花四濺,溫暖宜人。李承乾舒適地躺在貴妃的玉腿上,臉上洋溢著滿足的神情,盡情享受著這份柔軟的觸感。
過去的幾個月里,雖然高句麗境內並未出現重大動盪,但仍有一些小波折不斷發生。不過,裴行儉、李震等得力將領們都能妥善應對這些問題。
因此,李承乾開始放鬆心情,享受生活。他時常光顧高藏的後宮,而眼前這位女子正是高藏最寵愛有加的妃子,天生麗質,惹人憐愛。
咔!
隨著一聲輕微的響動,林志輕輕推開宮門,小心翼翼地邁步入內。
「何事?」
李承乾懶洋洋地睜開雙眼,隨即坐直身子,神色變得嚴肅起來。如果沒有重要事情,林志絕不會在此時貿然闖入。
「殿下,遠洋艦隊已經歸來。這是他們帶回的物品,不知是否就是殿下之前提及的紅薯和土豆。」
林志恭敬地將一個精緻的木盒呈遞給李承乾。
自從出征新羅開始,李承乾就傾盡全力,打造堅固的鐵船,讓軍士遠航至遙遠的南美洲去探尋紅薯和土豆。
有了指南針和地圖的輔助,也是花費了將近三年的時間,現在再次聽到了這支船艦的消息。
李承乾激動得難以自持,他迫不及待地接過盒子,迅速打開。只見盒子裡靜靜地躺著兩顆果實,一紅一白,一大一小。
這不正是他一直夢寐以求的紅薯和土豆嗎?
「找到了!」
李承乾欣喜若狂,小心翼翼地將它們捧在手心裡,完全不顧及手上的泥土。
「賞賜,封爵!」
他興奮地喊道。
對於其他士兵而言,這次航海之旅不過是一次輕鬆的冒險,甚至有人覺得他們是在撿功勞,畢竟他們並沒有經歷真正的戰場廝殺。
但只有李承乾深知,這些看似平凡無奇的紅薯和土豆,實際上是改變未來農業發展的關鍵所在,也是將改變世家格局的所在。
「這土豆和紅薯,他們帶來多少。」
李承乾逐漸平復心情後,關切地詢問道。
數量的多寡,也關乎至發展的快慢。
「約莫有數千斤,船隻都裝滿了。」
林志回道。
「好!好!這天寒地凍的,一定讓他們做好保暖處理,開春之後,本宮親自教導他們,如何進行嫁接播種。」
土豆和紅薯的種植都比較特殊,作為新興的農作物,沒有多少人能了解。
幾千斤的種子,在明年,肯定是還不能推廣,還需經過一年的育種,才能分發給百姓種植。
「殿下放心,土豆和紅薯都已經放入地窖,有專人看管。」
李承乾如此的重視,底下也沒有人敢輕視。
「如此就好!」
李承乾一個勁的點頭。
「另外,百濟海域之外,時常出現了倭國船隻,對周遭百姓進行劫掠,有大舉入侵的跡象。」
隨著唐帝國的號令下達,各大藩屬國開始對李承乾所統領的區域展開了不同程度的侵擾。
這些國家之間的矛盾和利益衝突,使得整個局面變得越發混亂。
百濟,不僅是大唐藩屬國,還與倭國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
倭國水軍強大,在白江口之戰前,是東南沿海地區的海域霸主,無人敢於挑戰他們的地位。而百濟的淪陷,無疑觸動了倭國的利益底線。
白江口之戰之所以會爆發呢,原因很簡單,那就是倭國利益和對自身實力的過度自信。
倭國認為自己擁有強大的水軍,可以與大唐一較高下。
想通過戰爭來擴大自己的領土和影響力,同時獲取更多的財富和資源。
而如今,李承乾被唐帝國孤立,倭國看到了機會,他們可以從唐帝國身上獲取更多的利益,又可以名正言順搶奪百濟領土,使得領土面積從海上延伸至內陸,一舉兩得。
攻打百濟,是其國策要求,也是其地理位置使然,它是一個島國,所得的資源更加的有限,只能從內陸之中不斷獲取。
以至於,之後的朝代之中,倭國一直為患華夏東南沿海,其一是為了獲取物資,另一方面,也是其狼子野心使然。
自古以來,華夏與倭國之間的矛盾就十分尖銳,可以說是世代為敵。
而倭國之所以能夠在歷史上存活下來,很大程度上得益於其海島的地理優勢,使其成為一個易守難攻的地方。
然而,更為重要的是倭國人的卑劣心計,他們善於隱忍和偽裝,一旦華夏強大,便會卑躬屈膝地上表臣服,暗中等待時機,準備反撲。
「倭國?」
李承乾的目光瞬間變得無比銳利,他對倭國的厭惡之情溢於言表。對於這樣一個國家和民族,只有亡國滅種,才能根絕其隱患。
「劉仁軌部,船隻造備如何了?」
李承乾問道。他深知倭國的威脅與卑劣,因此早在之前,便有了準備。
製造船隻,訓練水軍。
「約莫造有六百艘,其中鐵艦三艘。」
林志回答道。這些船隻已經具備了一定的規模。
「夠了。」
李承乾滿意地點點頭,眼中閃爍銳利的光芒。
「傳令百濟道、新羅道籌集糧草,明年開春,南征倭國,一舉平定海患。」
原本,李承乾計劃再過幾年,等到國內民生恢復得更好一些之後,再對倭國發動戰爭。
但是現在,倭國主動挑釁,而大唐的勛貴門閥又被薛延陀所限制,也不失為是一個好戰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