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11章 朕意已決

  第811章 朕意已決

  詩歌貫穿唐人整個婚禮。

  這玩意提前可沒打過招呼。

  所有人都看著蘇大為,周良更是在一旁眨眼笑道:「阿彌平日常有驚人之詩,今日可不能漏了怯,不然這新娘子,可沒法送入洞房。」

  這話又是引出一番笑聲。

  蘇大為拍了拍額頭,心中無數詩詞閃過,張口吟道:「莫將畫扇出帷來,遮掩春山滯上才。若道團團似明月,此中須放桂花開!」

  「好!」

  「好詩!」

  台下賓客一時歡聲雷動。

  蘇大為暗自抹了把汗,心道把李商隱的詩給抄了過來,能不好嗎?

  「下面有請新人,行三拜九叩之禮。」

  這聲喊,令蘇大為精神一振。

  總算到他熟悉的環節了。

  三拜九叩之後,還有結髮之禮,合卺之禮,完成這些,便送入洞房,正式完婚。

  蘇大為一時心中激盪。

  耳中聽到周良大聲喊:「一拜天地日月星,請新人轉身,整衣冠,拱手作揖,拜——」

  「風調雨順,一鞠躬。

  五穀豐登,再鞠躬。

  家業興旺,三鞠躬。

  再拜高堂,老祖宗。

  有請雙方長輩上台入座。

  整衣冠——」

  就在蘇大為與聶蘇,整了衣衫,準備拜坐在台前的李淳風和柳娘子時,突然,一聲響亮的喝聲,自身後院中傳來。

  「陛下急詔,急詔~」

  歡樂的氣氛,喧鬧的現場,仿佛一下子被按住了停止鍵。

  蘇大為驚訝回身,卻見一名宮中太監,在千牛衛的護衛下,排開人群,匆匆走進婚禮現場。

  四周的人都驚訝的閃避。

  太監扯起脖頸喊道:「傳陛下口諭,即刻召蘇大為、蘇慶節入宮。」

  「會不會弄錯了?」

  人群中有人喊道:「新人婚禮才進行一半。」

  聲音帶著稚嫩之氣。

  眾人循聲看去,卻是安定思公主在那裡踮起腳尖,瞪大眼睛不依的喊:「安定還要看舅舅禮成。」

  太監向著安定思和李賢一個勁的作揖苦笑:「陛下金口玉言,怠慢不得啊。」

  「這……」

  人群一片譁然。

  以李治和武后對蘇大為的親善,不可能會故意打斷蘇大為的婚禮。

  再說還特意讓安定思和李賢觀禮,本身就有代天子與武后來恭賀新人的意思。

  莫非……

  出了什麼大事?

  人群一時議論紛紛。

  站在台上的蘇大為只覺一隻小手從聶蘇的吉服袖下伸出,將自己的手捏了捏:「阿兄……」

  傳令的太監已經走到高台下,向著蘇大為作揖拱手:「陛下口諭,請蘇衛率莫要讓我為難。」

  李淳風已經站起身,走到蘇大為身側道:「宮中必有大事。」

  蘇大為心中百轉千折,反手握著聶蘇柔軟並且突然變得冰涼的小手,在她耳邊輕聲道:「我……先入宮,你等我回來。」

  「嗯,我等你。」

  安撫了聶蘇,蘇大為又向柳娘子道:「阿娘,幫我照顧一下小蘇。」

  說完,再向台上諸賓客拱手道:「今天招待不周,陛下相召,我先入宮,還請各位賓朋留下來吃喜酒。」

  ……

  龍首原上,大明宮。

  紫宸殿。

  大唐皇帝李治,身穿龍袍,坐在大椅上,身上透著一股氣。

  那是一種余怒未消氣。

  他那張圓潤的臉龐上,猶帶著紫脹之色。

  武媚娘同樣盛裝,身著繡滿鳳凰與星辰的皇后禮服,坐在李治手側。

  蘇大為與蘇慶節肩並肩走入紫宸殿時,正好看到武后在李治耳邊,輕聲說著什麼。

  以兩人異人的視力,很容易看清李治和武媚娘細微的表情。

  果然,是出了大事吧。

  看看周圍,蘇大類發現,李勣、兵部尚書蕭嗣業、侍郎李思文,還有因病久未出現的許敬宗,之前受上官儀牽連,最近才得李治寬宥的郝處俊等,皆赫然在列。

  「臣蘇大為。」

  「臣蘇慶節,參見陛下。」

  蘇大為與蘇慶節站到殿中,皆向李治和武后行禮。

  李治略微抬手。

  武媚娘道:「你們且站在一旁聽著。」

  「是。」

  蘇大為與蘇慶節暗自交換一個眼神,兩人一齊走向武官那邊,在蕭嗣業和李思文下首站立。

  雖然還不清楚究竟發生了什麼。

  但看這殿中,大部份皆是武官,可以推想,此事必然與軍事有關。

  耳中聽到武媚娘的聲音在大殿響徹。

  「今日大朝會議陛下泰山封禪之事,諸多外番使臣皆在,居然出了這樣的事,這置陛下顏面於何在?」

  武媚娘說這番話,疾言厲色,罕見的透出怒火。

  一時間,紫宸殿中,充滿凜然之意。

  從武媚娘身上透出的威儀,將人壓得透不過氣來。

  蘇大為心中越發驚訝,不知究竟發生了什麼。

  還好,武媚娘將事情大致提了一遍,這才讓蘇大為和蘇定方兩個後來的,知道大致的來龍去脈。

  自征服高句麗後,李治考慮自己的身體狀況,不知什麼時候可能會步太宗後塵。

  借著此次開疆拓土之功,他想搞泰山封禪,告慰天地神靈。

  百年之後,對太宗也有個交代。

  今日大朝會,便是議具體的行程。

  大致決定在本月啟程,先前往東都,然後一路巡幸,在明年,到達泰山,完成封禪儀式。

  屆時,不光會攜朝中重臣,並及禮部官員,飽學大儒,儀仗車馬,祭品紛呈。

  還會率領番邦酋長,以及歸化諸王,並扶餘豐、高句麗王,新羅金法敏,倭王高市,以及突厥歸化可汗,西域諸外蕃代表等。

  讓天下一齊見證他的豐功偉跡。

  可這樣彰顯榮耀的朝會,卻被突然的軍情給打破了。

  「吐谷渾沒了,眾卿家說,該如何是好?」

  武媚娘代替李治,遍視殿中群臣。

  許敬宗看了一眼郝處俊。

  兩名文臣,一前宰相,一個現宰相,都沒急著開口。

  李勣摸著長須,眸光閃爍,似在沉思。

  李思文不像李勣那樣圓滑,不過他習慣冷著一張臉,一時沉默。

  倒是現任兵部尚書蕭嗣業沉不住氣,邁出一步道:「陛下,武后,老臣已經看過那份奏報,吐蕃人野心已經昭然若揭,以老臣之見,當速發兵,剿滅吐蕃。」

  「不然。」

  一直沒出聲的郝處俊此時站出來道:「吐蕃地處西陲,地形難制,我軍勞師遠征,若去,賊勢必遁走,追之不及,若我軍退,則吐蕃故態復萌,此勢難以破賊。

  若留重兵駐紮,久則師老疲弊。

  戰,則頓兵挫銳,實非良謀。

  依臣之見,還是扶立吐谷渾王,令吐谷渾復國,以此牽制吐蕃。」

  李治登基之後,一共打了兩場大戰。

  第一是在蔥嶺外,對西突厥之戰。

  一戰滅西突厥,生擒沙缽羅可汗。

  二戰,則是在遼東戰場。

  先後征百濟與高句麗,倭國。

  花費了數年時間。

  這令帝國的精力,大量被牽扯在這些戰場上。

  這對高原崛起的吐蕃來說,是天賜的戰略機遇。

  一個大帝國的崛起,勢必要向外擴張。

  而且是向富饒之地擴張。

  如此,吐谷渾就成了吐蕃必然要攻取之地。

  也是吞噬大唐的前進基地和跳板。

  這些年,吐蕃先是出兵十二萬,擊白蘭氏,後來不斷攻略吐谷渾。

  最後吐谷渾實在是受不了了,國王幕容諾曷缽與弘化公主引殘落走涼州,向李治上表請求內附。

  這還了得?

  當時大唐與高句麗的戰爭正到了關鍵時候,哪有空管吐蕃的事。

  於是便以涼州都督鄭仁泰為青海道行軍大總管,率將軍獨孤卿雲等屯涼、鄯州。

  後來又以開武候大將國蘇定方為安集大使,節制諸將,穩定局面。

  這等於是大唐在吐谷渾方向,上了雙保險。

  一是鄭仁泰,二是蘇定方。

  有這兩員大將坐鎮,再加上手裡有幕容諾曷缽這張牌,隨時可以助吐谷渾復國。

  待大唐從東面騰出手來。

  可以集中精力,將吐蕃給打得滿地找牙。

  想法很美好,現實很骨感。

  大概是老天眷顧此時的吐蕃,大唐的布置,雙保險,居然先後出了問題。

  先是鄭仁泰突然死於任上。

  以致青海道大總管空懸。

  接下來,統管大局的蘇定方,終於受不了數年來東征西討的奔波,再加上年歲已高,在前線病倒。

  蘇定方這一病,延綿有半年之久,時好時壞。

  蘇慶節之前都要打算去吐谷渾那邊,在蘇定方身邊照料。

  郝處俊的話才剛落下,李思文站出來向李治和武媚娘道:「陛下,武后,以臣之見,吐谷渾此次王俱滅,若待吐蕃數年時間,只怕吐谷渾徹底變為吐蕃國土,到那時,我們想要收拾局面,會更加困難,不若趁現在,一鼓作氣,搶回吐谷渾,做戰略緩衝。」

  蘇大為和蘇慶節兩人,這時才聽出味道來。

  吐谷渾王,完了?

  這是沒於軍中了?

  之前聽說蘇定方打下了吐谷渾與唐軍接壤方向一片土地,將吐谷渾王送回去復國。

  主要作用是以吐谷渾王這塊招牌,招集舊部,令吐谷渾奮起反抗吐蕃人的統治,延緩吐蕃消化吸收吐谷渾。

  但現在,吐蕃抓住蘇定方病重的消息,大肆攻伐,一舉將吐谷渾王從世上抹去。

  從此以後,世上再無吐谷渾。

  「不僅吐谷渾王,連弘化公主,一併沒於軍中。」

  許敬宗聲音沙啞,顯然病體未愈,說話中氣不足。

  「老臣以為,必有一戰,遲打不如早打,而現在,更是不得不打。」

  郝處俊在一旁深深看了許敬宗一眼,拱手道:「敢問右僕射這是為何?莫非右僕射不知國庫正吃緊?須得明年糧食收入,才有餘力。」

  「東台侍郎考慮的是錢財帳,但老夫算的,卻是另一筆帳。」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