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5章 圖窮匕見

  第635章 圖窮匕見

  「隋,大業三年,倭國推古倭王派遣隋使小野妹子至洛陽覲見隋帝。

  隋煬帝楊廣看到有屬國來上貢,原本非常開心,可當他看到國書時,臉都綠了。

  推古倭王這傻娘們完全不顧國力和軍力的差別,竟然在國書中,以『日出處天子致書日沒處天子』為開篇。

  當時隋煬帝的臉就抽了。

  作為華夏宗藩體系中的宗主國,天子一詞一向只有中原王朝的皇帝才能自居,其餘鄰國只能以王自居。

  倭人的國書,是對煬帝赤裸裸的挑釁,以及對中原王朝的蔑視。」

  大戰的序幕已經拉開,安文生卻在這時,向蘇大為講起了大唐與倭國的恩怨。

  嚴格來說,是倭國與隋的恩怨。

  唐承大隋之志。

  倭王不自量力挑釁了隋煬帝,現在居然還膽敢主動向大唐發動挑釁。

  蘇大為凝視著海面上越來越近的倭人戰船,臉上微色變幻,不知在想些什麼。

  安文生看了一眼他的表情繼續道:「楊廣當時的心情,可想而知。

  但素來脾氣暴躁的他,卻在當時展示了一個合格的政治家,該有的反應。

  他並沒有當場勃然大怒掀桌子,處死冒犯自己的小國蠻夷,甚至沒有處罰鴻臚寺官員,只是事後悶悶不樂的吩咐說:以後這種番邦蠻夷的無禮之人,不要引來朝見我了(蠻夷書有無禮者,勿復以聞)。

  阿彌你知道為什麼嗎?」

  「為何?」

  「事實上大業三年,楊廣太忙了。他改官制、頒行《大業律》、修馳道、防範突厥,最重要的一點是,這個時候,他已經擼起袖子,準備大嘴巴子先抽高句麗了。」

  安文生忍不住搖頭道:「若不是隋在高句麗城下折戟沉沙,以楊廣的脾氣,事後定會找倭人報復。」

  「這個我知道。」

  蘇大為點點頭:「史書上記錄了隋煬帝相關的三件事情。第一件是隋煬帝特地找了鴻臚寺卿詢問倭國在哪?

  第二件事情,下令江都製造可以出海遠行的大海船。

  第三件事情,在隋煬帝回書推古倭王時,針鋒相對的寫了『皇帝問倭王』的開篇,表達了自己強烈不滿。」

  安文生撫掌道:「說得不錯,那……」

  「所以對小日……小小倭國,我們大唐要臨以天兵,一次把他們打痛打殘,甚至如百濟一般,將倭王獻俘於長安。

  將倭島納入我熊津都督府的治下,如此以來,倭國自然不會再出亂子。

  以後也都不會再成為中國的威脅。」

  中國,即天下之中。

  這個詞最早出現在西周。

  後世有一青銅器名「何尊」,1963年出土於陝西寶雞。

  銅尊內膽底部發現有一篇一百二十二字的銘文。

  銘文寫道「惟武王既克大邑商,則遷告於上天曰:『余其宅茲中國,自之辟民』」(周武王在攻克了商的王都以後,就舉行了一個莊嚴的儀式報告上天:「我已經據有中國,自己統治了這些百姓。」)

  而其中「宅茲中國」是「中國」最早的文字記載。

  此後的中原王朝,亦皆稱中國。

  順帶一提,白江口之戰後,倭國學大唐學得徹底,把去朝見倭人天皇,稱之為「上洛」,意味上帝都洛陽朝見天子。

  同時倭國也一處自稱為「中國」。

  學得很徹底。

  安文生看了一眼蘇大為,喉結蠕動了一下,張了張嘴,想說什麼又沒說出來。

  他原本的意思,是想勸蘇大為不要在倭人身上浪費太多精力。

  當年隋煬帝都沒做到的事,我們如今不過是熊津都督府,把這些倭人打退也就是了。

  主要精力,還是要放在治理百濟土地上。

  但是聽蘇大為的意思,大有不破樓蘭誓不還。

  好像還想跨海直接打上倭島。

  這……

  安文生不確定蘇大為是一時興起,還是真這麼想。

  大戰即將爆發,此時不是說話的時候。

  他決定,等打完這場海戰,再與蘇大為好好談一次。

  咚咚咚~

  沉重的鼓聲,從大唐樓船上響起。

  蘇大為的坐船上升起熊津都督大旗,並及各色彩旗令旗。

  唐軍的鼓是用二十年的蠻牛皮製成。

  鼓聲雄渾,音如炸雷。

  劉仁軌全身披掛甲冑,向著蘇大為大步走來。

  走到近前,抱拳鞠躬道:「蘇都督,敵船已近,請允許末將迎敵。」

  「你放手去做,授你臨機決斷之權,不必事事向我稟報。」

  「是。」

  劉仁軌豹目中光芒一閃,用力抱了抱拳,轉身大步離去。

  一邊走,一邊喝令兵卒,將一道道命令流水般的傳出。

  唐軍樓船上,鼓聲漸變。

  彩旗在望塔上被兵卒按著某種特定節律揮舞。

  激昂的號角聲吹起。

  唐軍七艘樓船開始變陣。

  蘇大為的主艦不動,兩旁各三艘樓船左右張開前出,如同兩翼。

  而圍繞著樓船的大小一百七十餘艘戰艦,駛出白江港,主動迎向倭人的戰船。

  雙方的鼓聲越來越響,眼見著即將接戰,突然,從倭人的船隊裡,飛出一艘小船,如箭一般,脫離倭人船隊,向著大唐樓船駛來。

  行到半途,已經被劉仁軌的水師船隊截住。

  一番對峙盤問,唐軍戰船中的鼓聲稍緩。

  隨即由唐船左右夾著倭人小船,來到蘇大為的樓船下方。

  早有唐軍傳報,來者,是倭人的使者,求見唐軍主將。

  蘇大為向左右看了一眼,身旁的安文生和阿史那道真、崔器等人,都是一臉古怪。

  「這倭人,安的什麼心?船都快衝到鼻子底下了,現在還派什麼使者?」

  「先禮後兵,看看他們是個什麼意思。」

  蘇慶節道。

  蘇大為點點頭,向身邊兵兵附耳交代幾聲,然後一抖披風:「把人帶上來吧。」

  天空,陰雲漸聚,彤雲密布。

  海面上風浪漸大。

  樓船隨著波浪,不住起伏。

  一名身穿官袍的矮小倭人,被兵卒領上樓船。

  在上船之前,倭人的刀已被繳了,身上也經過唐軍嚴密搜身。

  倭人的船,在距離船軍水師兩箭之地,暫且停駐。

  似乎是要根據使者傳話的結果,再決定打不打。

  倭人使者年約三旬,身材矮小,一雙細小的眼睛,眼珠卻十分靈活,一上船就左右張望。

  他一眼看過去,在唐軍的樓船舺板上,有一員年青的將領,一身明光甲,身披血紅披風,如蒼松般立於船頭。

  這將領年紀實在年輕。

  臉龐上稜角分明,一雙眼睛透著威儀。

  古銅色的肌膚,透出一種野性的力量。

  特別是他的鬢髮。

  不像一旁的唐軍將領戴著頭盔,而是一手按刀,一手挾頭盔於腋下。

  隨意束起的黑髮,隨著海風舞動。

  如燎原之火。

  倭人心裡一動。

  來之前,他已經得過授意,心知這位必是大唐新任命的熊津都督蘇大為。

  但他卻沒急著上去,而是把眼偷看蘇大為身邊。

  兩邊各有數名大唐將士,如標槍般立於船頭。

  這些人,有一個共同點,那便是年輕。

  看上去都是二十許。

  一個個身上都帶著令人矚目的傲氣,仿佛耀目的陽光,令人不敢逼視。

  倭人還待多看幾眼,身邊南九郎早就喝叱道:「來使無禮!」

  按刀立於船邊的一幫大唐府兵,同時大喝道:「大膽!」

  倭人臉上露出畏懼之色。

  他收懾心神,小心翼翼上前兩步,又偷眼瞟了一眼站在蘇大為身側稍遠,被唐軍兵卒隔開的扶餘豐等人。

  眼中閃過一抹驚異,忙借低頭掩飾道:「在下藤原義人,為吾王使者,向大唐熊津都督傳話。」

  「倭王?」

  蘇大為眉頭微微一動。

  他隨手將手裡的頭盔塞到安文生懷裡,不緊不慢的道:「齊明倭王不是死了嗎?這麼快又有新倭王?」

  蘇大為早就通過各種渠道,得知倭國國內正經歷一場權力更迭。

  但是按他對後世歷史的記憶,齊明天皇掛了以後,應該是中大兄掌權。

  怎麼現在又出來一個倭王?

  是自己記錯了,還是又生出什麼蝴蝶效應?

  「新倭王是中大兄嗎?」

  蘇大為隨口一問,卻令藤原義人心中劇震。

  顯然這位大唐熊津都督對倭國內情,相當了解,而且十分關注。

  這可不是什麼好兆頭。

  藤原義人低眉順眼道:「吾王名高市,繼位為新王。」

  「高市?」蘇大為皺眉念了一便。

  他記得,高市不是那個天武天皇的長子嗎?

  腦子有點亂,人和時間線對不上。

  算了,也不用去細想,也許正是因為自己帶來的歷史改變,引起的歷史改變。

  蘇大為目光從藤原義人臉上掃過:「我聽說你們倭國內有一個大臣名藤原鐮足,不知與你是何關係?」

  蘇大為每說一句,藤原義人的臉色就蒼白一分。

  他的神態越發恭敬,低頭道:「藤原鐮足,是我家族長兄。」

  「哦,聽說你們的大化革新,是向大唐學習……」

  倭國大化二年(646年)正月初一,倭王孝德頒布《改新之詔》,正式開始改革。

  其主要內容是:廢除大貴族壟斷政權的體制,向中國唐朝政治和經濟體制學習,成為中央集權國家。

  這個舉措,才真正令倭王的權力,得到增強。

  蘇大為話鋒一轉:「現在倭船雲集於此,是想同大唐開戰嗎?」

  藤原義人的臉色由白轉紅。

  哪怕倭國上下真有此心,也絕不能在此時由他開口說出來。

  否則只怕不能活著下船。

  他喉結上下蠕動了一下:「敝國上下,並不是要與大唐開戰。」

  「既來我大唐熊津都督府白江村,不為開戰……」

  蘇大為冷笑一聲:「那便是來向大唐稱臣了?」

  藤原義人身體一僵。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