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50章 君何不取而代之?
楊秀的等人跟著蕭瑒參觀整個西梁銀行,參觀的過程中,楊秀越發覺得眼前的蕭瑒思路清晰對答如流,對於整個西梁銀行的運作瞭若指掌,是個不可多得的人才。
趁著無人的時候,楊秀找到了蕭瑒單聊。
「新安王。」
「蜀王殿下,久仰久仰。」
「久聞新安王之名,今日一見果不尋常,本王與新安王年齡相仿一見如故,當得多多交流才是。」
蕭瑒笑著說:「蜀王殿下客氣了,樓上雅室請。」
楊秀只覺得蕭瑒非常的識趣,帶著他和元岩上了雅室,至於高熲等人也分開了,這些隋朝的官員不少都在西梁銀行有些存儲業務,這次來了得詳細聊一下,當然不能讓別人知道,所以分開才是最好的。
到了雅室之後,蕭瑒的身邊出現了幾個美貌的女子,彈琴煮茶,甚是愜意。
蕭瑒親自給楊秀煮了第一杯茶,然後說:「蜀王殿下,您是否也有興趣在我們西梁銀行做些儲蓄?」
楊秀這樣的大人物,在他們這裡都是有備案的,有沒有存錢,存多少,有沒有借錢,借多少,登記的一清二楚,目前的楊秀暫時未存錢進來。
喝了一口茶的楊秀,只覺得清香四溢:「這是什麼茶?溫香如玉,醇厚甘甜。」
「此乃南陳貢茶,乳前龍井。」
「還是南陳的人會享受,聽聞南陳的士大夫人人家中十餘房小妾,各式曲詞也多。」
蕭瑒感嘆的說:「是啊,按照我們銀行統計出來的數據,大隋的百姓更有錢,存儲的錢銀更多,開戶的人也更多,但是呢借錢的人南陳更多,包括他們的士大夫,他們有的時候不是沒錢了要借錢,而是喜歡買一些名貴的東西,這些古董玉器在文人士大夫之中流傳,借錢買了,賣了另外的再還錢。」
「對於這些有家底的人,我們銀行會給予比較低的利率,甚至有需要的時候就派人跟在旁邊直接為他付錢,他們安心的買東西,回了家按月再給我們還錢。」
楊秀沒想到西梁銀行還有這樣的業務。
蕭瑒接著說:「其實這個業務在大興城和洛陽城也開始了,但是呢使用的人不如南陳多,總得來說其實大隋的錢更多,百姓也更富碩,但是南陳人更願意花錢,更願意享受,大隋除開長樂坊外,其他的地方花錢的熱情可遠不如南陳。」
南陳富了很多年了,消費習慣不是一兩天養成的,特別是那些原來不怎麼有錢,現在靠著新產業賺錢的人,那可都是節約的很,能省一分是一分。
楊秀見閒聊了幾句了,就開口說正事:「新安王,本王覺得你的才學能力確非常人,西梁銀行好像在蜀地還未開啟分行,本王是想要在蜀地也開設西梁銀行的分行,新安王可願意前往。」
蕭瑒聞言笑了起來:「蜀王殿下想要在蜀地開設分行,那自然是好的,我們西梁銀行非常願意如此,在各地的分行也有和當地合股的先例,現在蜀地也是越來越富碩,相信對於銀行的需求也大,蜀王殿下願意的話,今日我們就可以先談談看,談好我就派人過去。」
楊秀手扶茶杯,輕輕吹了吹說:「新安王,你似乎沒有明白我的意思,我是說,希望你去蜀地,開設分行,只有伱在我才安心。」
蕭瑒微微一愣神,而後放下了茶杯說:「蜀王殿下,我是西梁銀行現在的行長,總行的事務都忙不過來,若是去兼任分行,如此路途遙遠恐怕分身乏術,能力有限。」
「新安王,你還是沒有沒有明白我的意思,大家都是聰明人,我也不想和你彎彎繞繞的,你去蜀王幫我一起建立一個西梁銀行一樣的組織,我會給你更好的待遇,也有更好的前景。」
話挑的這麼明白了蕭瑒也沒辦法裝傻,苦笑一聲,正要說話,楊秀卻沒讓他開口,繼續說:「新安王,本王早聞,西梁蕭家,年輕一代,論聰明才智,能力品行,都得屬你為扛鼎者,你這樣的能力偏安一隅做個郡王,窩在西梁城內無兵權,無實權,擺弄些金銀之事,最終不過是給人做嫁衣,如何了得?」
楊秀自覺自己非常了解,作為一個有能力的弟弟,單純因為出生的時間晚就沒了機會的痛苦,他相信蕭瑒也一定和他一樣,甚至比他更甚。
楊秀的上頭有楊廣壓著,他自覺不比楊廣差,但是也知道楊廣是個厲害人物,就這樣他還是不服。
蕭瑒的大哥可是個出了名的中庸之人,幾乎人人都說他能力平平,是個安享太平的主,如此境況蕭瑒安能甘心?
蕭瑒沒有回答楊秀的問題,但是也沒反駁,這在楊秀看來是在糾結,在權衡。
「新安王,人無法選擇自己的出生,但是可以選擇自己要走的路。」
「大丈夫豈能鬱郁久居人下?!」
蕭瑒說:「蜀王殿下,您的想法太過駭人了,我可做不了這事情,您還是另選賢能吧。」
「新安王真的甘心?你這樣有能力的人,難道就心甘情願的只掌握這麼點權力?跟著我去蜀地做出一番事業來,將來至少也是一方刺史,封疆大吏,不比這樣來的自由暢快的多。」
「再者說了留著同樣的血脈,君之才能有千百倍於汝兄,君將來未必不可能取而代之。」
楊秀的挑撥非常的明顯,當然他也並不打算藏著掖著,就是來挑撥,來拉攏的。
蕭瑒苦笑著說:「蜀王殿下,您可知在大隋的使團來到之前我家姐姐命人給我送了一封信。」
他的姐姐就是蕭夢嵐。
「哦?什麼信?」
蕭瑒並未回答信的內容,而是說:「蜀王殿下,我家姐姐是大隋太子妃,我們西梁和大隋歷來友好,所以不管我們蕭家誰來掌權,都會儘可能的不參與到任何大隋的內部事務中去,這是我們立足的原則,也是西梁能夠保持中立的基礎,如若不然大隋大皇帝陛下一怒,天子一怒或許一切就都付之一炬了。」
楊秀聽到蕭瑒拒絕的話,但是他可不會輕易的放棄:「新安王似乎顧慮頗多,但是根據我的經驗來看,新安王的顧慮是多餘的,我的父皇只要是任何對大隋有利的事情都支持,所以你去蜀地並沒有什麼阻礙。」
「人得為自己的前途著想,也得為後代兒孫計,男兒志在四方,建功立業有何不可。」
蕭瑒卻再次拒絕了楊秀的提議:「蜀王殿下的好意,我心領了,但是我沒那麼遠大的抱負,現在這樣挺好的。」
楊秀知道,蕭瑒在逃避他的問題,第一次見面就讓人跟著自己走似乎有些強人所難了,所以楊秀就起身說:「新安王,從你的眼神中我的看的出來,咱們才是一路人,你擔心的事情很多,但是我相信你一定會理解我的話,我這邊隨時歡迎你。」
蕭瑒起身送人:「感謝蜀王殿下厚愛。」
送到了西梁銀行的門口,楊秀拉住蕭瑒的手,情深意切的說:「新安王,我這段時間都會在西梁,多聯繫。」
「承蒙殿下厚愛,一定,一定。」
楊秀離開了西梁銀行,元岩在身邊問:「殿下,您對於蕭瑒並不熟悉,如此直白的招攬,萬一對方將事情往太子殿下那邊提報,恐怕不太好吧。」
「私下之言不怕,我只是招攬他去蜀地開銀行,有何不可,而且從他的眼睛我就看的出來,那傢伙和我是一樣的人,絕對不甘心屈居人之下,肯定會有機會的。」
楊秀陰沉下臉來說:「我也得有我自己的金庫,錢得拿在手上才最安心。」
送別了楊秀的蕭瑒無奈的笑著搖頭,身邊的心腹部下問:「殿下,這位大隋的蜀王殿下做事真是橫衝直撞,不管不顧的,他難道不知道我們西梁的公主是大隋的太子妃嗎?居然敢如此來拉攏。」
蕭瑒卻說:「你覺得他莽撞,但是我看到了他敢作敢為,膽子大,敢承諾,有衝勁,這樣的人或許也就可以成就一番事業,若非長姐的信我倒是想要考慮一番。」
「殿下,您……」
「不必擔心,我又不蠢笨,自然不可能和他走,不過他的那句話倒是沒錯,大丈夫安能鬱郁久居人之下,只是他沒看明白,我雖然久居人之下,但是並非鬱郁。」
蕭瑒輕嘆一聲,拿起了茶杯,將已經微微涼了的茶一飲而盡後自言自語:「長姐信中就猜到了蜀王一定會單獨找我談,我想著一定是我的大隋太子姐夫所料想的,他很了解自己弟弟的品性,猜到他會想要做什麼。」
「這就是他厲害的地方,這封信是提醒我的,同時也是警告我的,一切都在他的掌控之中。」
屬下恭敬的說:「大隋太子殿下,名不虛傳。」
「人人都說我大哥庸碌,但是做人聰明分兩種,做的好事情,學的好學問是聰明,但是跟的對人是另外一種聰明,就這點上來說,大哥多年前就做了最聰明的選擇,他只是利用自己的身份做了一個「簡單的」選擇,你說他是聰明還是庸碌。」
蕭瑒的自問自答,自己已經有了答案。
有的時候知道跟對人才是最頂級的聰明。
……
南陳的使團在三天後達到,同樣還是蕭瑒去迎接,使團二十來人的主要官員,全是銀行的大客戶,這當然得上趕著去迎接。
在碼頭,袁憲等人下了船,蕭瑒和袁憲互相見禮。
「袁相,許久未見了。」
「新安王別來無恙。」
「袁相,我給諸位安排了最好的下榻酒樓,諸位請隨我前來吧。」
到了下榻之處,蕭瑒對著袁憲等人說:「袁相此處距離合談的地方就一街之隔,十分方便,明日皇帝陛下將會會見大隋和大陳的使團,其後你們的合談我們就不參與了,只會在外圍保護,希望你們雙方保持克制,莫要打了起來,不管你們誰都是我們西梁的貴客,我們不希望傷了和氣。」
「多謝新安王。」
蕭瑒欲走,袁憲拉住了蕭瑒低聲說:「新安王殿下,我想要在合談之前先見見西梁皇帝陛下,您可否安排一下。」
聞言,蕭瑒有些尷尬的說:「袁相見諒,我的父皇前不久剛下葬,國喪期間陛下每日禮佛,不見外客,當然您的要求,我會與陛下稟告,交由陛下頂多,傍晚之前給您帶給消息。」
「多謝。」
蕭瑒回到皇宮中將袁憲求見的事情告知了蕭琮。
此時一身素裝的蕭琮有些疑惑:「袁憲想要先見我是為什麼?可說了目的?」
「未說,或許是出於禮儀,來了西梁想要先拜訪陛下您。」
蕭琮搖搖頭說:「應當不會,兩國使團前來西梁,來之前我們已經給兩國說了,國喪期間,朕會減少外出,只會在合談開始的時候登場露面一次,也是為了避免西梁捲入此次的事情中去,所以大隋的高熲和蜀王漢王都沒說要見一面,唯獨他袁憲說要見一面。」
「而且你的話里話外已經拒絕了他還是要見,想來或許是有什麼事情。」
蕭瑒也疑惑的問:「那,見還是不見?」
「你的意見呢?」
蕭琮習慣性的詢問自己弟弟的意見,蕭瑒也不避諱的說:「袁憲地位非同一般,南陳門閥望族中執牛耳者,只是見上一見的話應當也無事。」
蕭琮點點頭:「你去宣他入宮來見吧。」
很快,蕭瑒就帶著袁憲單獨一人來到了西梁的皇宮之中。
此時的宮內一片素縞,蕭琮見袁憲也是在佛堂之中。
「外臣袁憲參見大梁皇帝陛下。」
「袁相,國喪期間,朕諸多不便,就長話短說了,你要見我不知所謂何事?」
「一為拜謁大梁先皇。」
說完就對著排位恭恭敬敬跪拜,展現自己的誠意。
然後接著說:「二是為了跟陛下您求一件事情。」
「什麼事情?」
「大陳想要向大梁借款黃金五十萬兩,以做國用。」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