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兩難之境

  第二日,吃過早飯之後,葉塵和一眾親兵跟在曹彬身後,來到北營望台之上。

  放眼看去,想起前日還有一座座營寨綿延無際,營寨中旌旗如雲,戰鼓如雷,城池四面。都有無數戴著紅纓范陽帽的戰士在廝殺著攻城,箭矢來往如烏雲密布。數百架拋石機拋擲的巨大石塊如流星雨轟擊著大地………

  但是現在,那些景象全都不見了。連綿無際的營寨早已後移,四面攻城的大軍沒了,暴風驟雨般的弩箭沒了。空中往來令人膽戰心驚的巨石沒了。洪水滔滔而來,淹沒了半城,北漢都城如今已是一片汪洋。

  這時,只聽一陣戰鼓聲起,東邊河水湧來的那條山谷中突然殺出無數兵卒,看服飾正是東營李繼勛麾下禁軍。他們乘著小船兒,更多的卻只站在粗大原木綁紮而成的巨大木筏上,船上和筏上裝著強弓硬弩,士兵抵著一人高的大盾,借著水流的涌動,不需費力撐劃,便鼓譟著向北漢都城南門衝去。

  自古以來,藉助自然之力威力何止勝過千軍萬馬,博望坡一把大火,關雲長水淹七軍,都是利用地勢,藉助水火自然之力,人為製造一場災難。然而,這裡畢竟是一座高大雄偉的城池,城基甚為寬厚結實,這場人為製造的洪水能一舉破城嗎?

  南營之前,趙匡胤領著趙普等數名大臣同時樣站在望台之上。

  「快看,是趙將軍親自出馬了。」一名眼尖的文官低聲說道。

  只見趙贊率領數千精兵,乘坐各種簡陋的船隻、木筏,一路吶喊著殺到北漢城下。

  而城中早有所持的北漢軍立即射出一陣密集的箭雨向他們襲來。因為洪水淹到了城池一半的高度,他們距城頭的位置已經很近了,可是立在這樣操縱不便的船隻木筏上,既不能攜帶重型攻城武器,又無法靈活躲閃敵人的箭矢,正是有一利必有一弊,大宋禁軍雖然驍勇善戰,這一輪衝鋒還是在無數箭雨下無功而返。

  但進攻還在持續,很快南營禁軍再度起了攻擊,一員宋將戰的興起,棄盔解甲,乘小船於前,親擂戰鼓激揚士氣,不料城頭箭如飛蝗,他連躲閃之處都沒有,手下親兵立在狹窄的小船一側用盾為他護住身體,只不慎露出一線空隙,一支利箭便射中他的腦袋,主將身死,士卒潰散,第二輪衝鋒又失敗了。

  過了一會,宋軍再度出兵,這一遭兒,宋軍不再使人力硬攻了,數十架木排連在一起,木筏上堆著無數碎木柴草,八名被挑選出的控船高手在木筏四周邊沿側控制著方向,駛向北漢城下。每名控船高手旁邊都有兩名精兵手持盾牌,保護這八名控船高手。

  木筏將到晉陽城南門時便放起火來,所有宋兵跳下水向後面游去,一架架木排接連撞上南城門,一時烈焰焚天,濃煙滾滾,把城樓上戌守得北漢兵都燻烤的逃到了兩旁城牆上去。大火沖霄,就連水面都映得彤紅一紅。

  那數十架木排擁塞在一起,火焰沖天燒了足足有大半個時辰,余焰尚未燃盡,後面緊隨而來數百木筏上,禁軍開始射箭

  一隻最大的木筏駛上前去對準了城門,木筏上有一隻怪模怪樣的大弩,那是一隻「八牛弩」,數十人絞弦上箭,八牛弩上,中間是一支比投槍還粗的巨箭,左右各有三枝細一些的小箭,稱為「一槍三箭」,這一擊射在被烈火幾乎燒透的大門上,本已被火燒得搖搖欲墜的巨大城門受不了重創轟然倒下,洪流一擁而入,宋軍大喜,剛欲揮戟號令三軍乘機入城,不料那城樓搖晃幾下,竟因下邊是去支撐,又受洪水浸泡,一下子垮塌下來。

  巨大的城樓一倒,把洪水激起一團兩丈多高的巨浪,沖翻了最前面的幾隻小船小筏,這一來城樓垮塌,雖然城樓主體被沒入水中,但是有它阻著,想要籍洪水一擁入城也成了泡影,尤其是城樓的一角飛檐還豎在水面,阻礙了木筏和小船靠近,度更是大受影響。北漢城頭守將劉繼業,見此情形暗叫僥倖,連忙組織弓弩手自斷牆左右向船上筏上射箭,阻止宋軍靠近。

  劉繼業立在城頭,一面指揮調度,一面手執大弓,親自向宋軍射箭,他箭術如神,射無虛發,弓弦一響,必有一名宋軍中箭倒下或一頭栽入渾濁的洪水。宋軍立在激盪搖晃的木筏上,腳下無根,平時的勇武連六分都發揮不出來,一著不慎就被劉繼業射中,仆斃在地。

  指揮木筏的宋將,恨得咬牙切齒,大吼道:「踏檄箭,給本將奪下城頭。」

  那張八牛弩又改了作用,一隻只短而粗的箭矢被搭上了弓弦,一排排地射到城牆上,牢牢地釘進牆去,只要筏子能靠近城牆,士卒們便可以借這些箭矢組成的「梯子」攀爬入城,可城頭箭如雨,滾木礌石一類的防禦武器更不短缺,木筏本不及當初在城下步行時快,此時更難靠近過去。

  雙方鏖戰許久,各自死傷無數,這期間,北漢城中已經推出數個大草包,把南城門塌陷造成的漏洞給補上了。那些柴草都浸了水,難以引燃。濕沉之餘,卻仍保持著柴草的柔軟,根本不怕巨駑激射,而且這樣的大草堆,就是靠近了也無法攀爬,有這些個草堆堵著,本想籍城牆被攻破入城的希望更顯渺茫。

  趙匡胤遠遠看著,眼見一個個宋兵暴露在城頭箭雨之中下餃子一般掉落水中,恨不得如當年一般親自披甲執銳殺上戰場,可是他現在是一國之君,親上戰場已經成了一個永遠的夢想了。更何況,他親上戰場,便能一戰功成麼?

  城中那位劉無敵果然名不虛傳,居然臨危不亂,把對守軍本來不利的條件轉化成了更易守城的條件,此刻洪水滔天偏偏卻借不上力,空有大軍在手卻派不上用場,趙匡胤的心中越焦急起來。因為他知道北面契丹人的快馬正在一步步靠近。

  「傳令,鳴鼓收兵!」趙匡義咬著牙根,發出了收兵的命令。

  三戰俱潰,遺下無數死屍,宋軍鳴鼓收兵了。

  天色已經黯淡下來了,渾濁的流水中枯木敗葉翻卷上下,遠處水中若浮若沉的還有許多將士的屍體。一片汪洋之中,北漢都城好像浮在水面上的一個巨大堡壘,沒有人知道它能不能捱到洪水退卻契丹人趕來,但是至少現在,至少今晚,它仍然好端端地矗在那兒。

  第三天,趙匡胤再命大軍乘船從四面攻城,但因「水攻」晉陽是臨時想出的計策,宋軍船隻準備不足,且水深不夠,大船難以下水,兵多舟少,無濟於事,數次進攻都被城上的亂箭射退。

  這樣相持了五天,水位漸漸下降,晉陽城仍然攻不下,戰局陷入了僵持階段。

  而這一日,南方送糧草的少數殘兵來營,帶來了一個極大壞消息。

  糧草被假扮成宋軍的遼軍精銳繞到後方所劫,且除少數被遼軍拿用之外,全部現場銷毀。

  而這個時候,北漢名將劉繼業前期的堅壁清野便起到了巨大作用,宋軍沒有了後方國內的糧草供應,一時間根本無處籌集糧草。而前期糧草,最多只夠大軍半月之用。可是國內重新籌集糧草,且送到晉陽城下,至少需要二十日。遠糧根本解不了近餓。

  趙匡胤將糧草被劫消息封鎖,以免動搖軍心,同時派五千大軍抄近路前往關中籌集糧草,可卻被遼軍所阻,而繞路過去,一來一回,時間卻已經有些晚了。

  至此,宋軍陷入兩難之境,趙匡胤不甘耗費如此大代價,沒有攻破晉陽城,滅掉北漢,依然命大軍猛攻城,妄圖在短期內攻破晉陽城。

  葉塵這幾日跟在曹彬身邊,耳聞目視,對當前情況極為了解。且他知道歷史上趙匡胤北伐北漢是以失敗告終。但他對具體過程比較模糊,只隱隱約約記得宋軍最後是水淹攻城,但未成功。

  他還記得後面好像還有什麼重要事情,他這些日子皺眉沉思,妄圖想到,然後獻出計謀,以圖立功,但就是死活想不起來。

  郭無為最終沒有等到信使回復,想到可能是中間出現了差錯,便帶著兩名從太平教中帶來的親隨,三人於深夜暗中潛出城,來到了那個荒蕪石堡之中。

  找到那名信使的屍體,郭無為皺眉沉思半響之後,喃喃自語道:「看來大宋軍中某個大人物,是不想讓我到大宋為官,嗯……準確的說是不想讓我們太平教的勢力進入中原。」

  「我既然親自出城,那便要做一件對趙匡胤雪中送炭的事情。這樣才能在大宋謀以高官,否則被大宋高官排擠,恐怕難以在宋國官場立足。之前師尊傳書中提到契丹大軍繞到後方,劫了大宋糧草。那我再添把火,讓宋軍陷入危境,然後再出面,幫助趙匡胤解決危局,且幫助其攻破晉陽城。這樣一來,即使如那趙普、曹彬這樣的大宋高官也難以阻止趙匡胤給我封以高位。」郭無為心中暗忖,卻已經有了計劃。

  ps:新書上傳,苦求捧場,求月票,求收藏,求紅票——————

  【如果您喜歡本小說,希望您動動小手分享到臉書Facebook,作者感激不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