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9章 戰略收縮
武松和魯達二人原本都是山東縣裡的官吏,山東淪陷之後他們不願屈身事胡,便在民間拉起了一支武裝力量。
劉豫的偽齊當政的時候,他們還能搞一搞敵後工作,聚攏了不少人馬。
等金人廢了劉豫的偽齊,親自接管山東諸州縣之後,對這些民間武裝進行了大規模的清繳,他們的日子一下變得難過起來。
聽說李申之在應天府打得有聲有色,他們便領著自己的隊伍南下,投奔應天府來了。
在河北之地,也就是現在的山西、河北、山東的地界上,有無數這樣的民間抗金力量,他們人數有的多有的少,加起來總數很多,卻大多都是各自為戰,不能凝聚成一股力量,被金人逐個擊破。
早在靖康之難後,宗澤留守東京,曾經將這些民間武裝集合在一起,將金人拒在黃河以北。
怎奈趙構太慫,龜縮在建康不敢北望,淪喪了大片河北河南國土。
等到岳飛北伐的時候,還能依稀聯絡到這些義軍,可惜岳家軍在十二道金牌面前功敗垂成,好不容易聚攏起來的義軍再次潰散。
再往後,不論是隆興北伐,還是開禧北伐,都有義軍呼應,其聲勢卻一次比一次地小。
南宋朝廷的無能和腐朽,讓北地的漢人再看不到希望,對南宋朝廷徹底失望。
於是當蒙古滅了金之後,北地漢人調轉槍口,大批地人隨蒙軍南下,最終親手埋葬了南宋。
平心而論,不怪北地的漢人。
南宋的朝廷但凡有點良心,北地的漢人都不至於那般寒心。
武松和魯達的來投,讓李申之感覺到了北地的人心,依然可用。
這就好,至少以後進攻燕京府的時候,難度會小很多。
李申之向二人分析著眼前的局勢:「想必二位已經知道,金人在外圍逐個拔咱們的堡壘,再這樣下去不是個辦法。」
武松說道:「好叫小相公知道,金人雖然拔了幾個堡壘,但都是防衛鬆懈的堡壘。真正的硬骨頭,金人還不敢去咬。」
李申之點了點頭,情況與他和張浚所掌握得一樣,說道:「即便如此,咱們也不能掉以輕心。那金人既然知道先拿軟柿子開刀,說明他們提前已經摸清楚了咱們的情況。既然他們知道哪個是軟柿子,哪個是硬骨頭,焉知他們不會在啃硬骨頭的時候,加強進攻力量?到時候咱們該如何防備?」
魯達說道:「小相公是個什麼打算只管說,俺們兄弟上刀山下火海,絕不皺一下眉頭。」
魯達是個直腸子的人,最不喜歡與別人說繞彎的話。尤其是讀書人做事,總喜歡分析來分析去,分析到最後還不是要去做。
武松到底讀過些書,說道:「小相公是想攻,還是想守?」
李申之說道:「我想以守為主,不知二位哥哥意下如何?」
武松思忖了片刻,問道:「怎麼守?」
李申之說道:「二位哥哥依然在外遊蕩,騷擾金人。若是遇到金人大股的人馬便撤,遇到小股人馬便殺。糧草甲械但有缺損,即可入城補充。」
武松點了點頭,應道:「俺們聽小相公的。只是堡壘里的人怎麼辦?他們能守得住嗎?」
混凝土堡壘雖然堅固,可畢竟建造得倉促,規模有限,防禦金人的能力也有限。
若是三兩萬的金人來進攻,他們可以守得水泄不通。若是十萬大軍進攻一個堡壘,他們的下場只能是被攻破。
不過在武松看來,有混凝土堡壘這麼好的防禦工事,只要是堡壘里的人奮死抵抗,必然能給金人造成巨大的殺傷。
只可惜出身基層的他,看不透李申之的想法,也看不懂完顏宗弼的操作。
金人明明就是打消耗戰,搞對拼人口消耗,堂堂正正的陽謀,反倒不容易被人看破。
仿佛所有人都不太相信,金國戰神完顏宗弼竟然會用如此幼稚低效的戰法。
殊不知這樣的戰法,才是李申之最怕的。
這世上什麼最重要?人才最重要。
而想要有人才,首先要有人。
人都被拼完了,還玩個什麼勁兒?那叫亡國滅種。
李申之當然不會為了所謂的「保存火種」而苟且,他只是想在合適的時候,來一場戰略收縮。
戰略收縮需要勇氣,需要放棄許許多多的既得利益,但卻是面臨危機之時最明智的選擇。
就像現在的米帝,理智的精英在使勁地搞戰略收縮,別人卻都笑他太痴狂,妄圖繼續稱霸藍星。殊不知當德不配位的時候,迎來的將會是毀滅。
李申之說道:「我與張相公商議過,想將堡壘里的人迎回縣城和府城之中。其中運籌,還需要二位多多費心。」
武松與魯達率領的踏白軍,本就是游弋在各城之間的空闊地帶,由他們來傳遞消息最好不過。
讓堡壘里的人撤退到城中,這樣的消息太過複雜,超出了警報器編碼的能力,只能由人來傳遞口信。
武松說道:「小相公還有什麼指示嗎?」
他從李申之的神態看了出來,具體如何操作,府城中的上峰並不能給他太多的指示。
在護送堡壘中人員撤退的過程中,遇到什麼樣的危機,需要和魯達隨機應變。
李申之說道:「如果可能,明晚一夜之間將人全部撤回縣城之中。」
武松一抱拳,應道:「得令!」
武松魯達二人朝張浚再一抱拳,便欲轉身離去。
忽然被李申之給叫住:「銀瓶可有消息?」
應天府接收到的岳銀瓶最後一條信息,便是在林子裡與金人相遇的一次。
可是那一次之後,岳銀瓶帶的那支踏白軍卻沒了蹤跡。
被金人團滅了?不可能啊。
那支隊伍裡面有岳銀瓶這個天才小將軍,還有魏勝這種載入史冊的勇將,老陳這種百戰老兵,不至於不聲不響地被金人給剿滅。
真要論紙面實力,千人隊級別的戰鬥,金人的軍隊之中還沒有岳銀瓶這支踏白軍的對手。
簡言之,在戰場上岳銀瓶的踏白軍就是無敵的存在。
可為什麼又沒了消息呢?
難不成是遇到了什麼靈異事件,遭遇了時空穿梭?
這種情況不是開玩笑,因為李申之自己就經歷了時空穿梭。
一想到這裡,李申之忽然覺得心裡空落落的,惆悵之情不知從何而起。
武松說道:「銀瓶姑娘他們朝東去了,具體去了哪裡下官也不知道。」
向東?
莫非……
李申之忽然抓住了一個華點,頓時激動了起來。
……
夜深的時候,李申之派出了一支偷襲小分隊,扛著能加載燃燒彈的回回炮,前往偷襲金人的營地。
雖然防守是主基調,但是基於戰場禮節,象徵性的偷襲和進攻也得搞一下子,要不然完顏宗弼會以為他在搞什麼陰謀詭計。
事實證明宋人的偷襲的確難防。
當兩波石彈外加一波燃燒彈準確無誤地降落在金人的營地中時,金人追擊出去的騎兵不出意外地沒有撈到半根宋毛。
宋人這次的機動性更強,竟然用馬車來拉回回炮的零件,轉運速度比之前人跑的速度快了好幾倍。
用馬車拉回回炮並不是出自於李申之的手筆,而是臨安府軍中士兵的發明。
馬車當然拉不下一架回回炮,但是卻能拉得中好幾個大型零件。
將李申之打造的四輪馬車公交車稍微改造一番,把車廂換成平板,只需要四輛馬車就能裝在一台回回炮的所有零件。
當李申之看到這項發明創造的時候,興奮地大手一揮,賞了百兩銀子給發明小團隊,著實提升了一番軍中發明創造的積極性。
別人或許不知道馬車回回炮的價值,李申之卻知道,這是一項直到一戰時期才出現的新式裝備:自行火炮。
自行火炮與坦克是一對孿生兄弟,一個注重裝甲防護,一個注重進攻威力,在兼顧自身優勢的同時,兩者都極大地以機動性為最重要的性能。
有人說自行火炮是坦克的克星,有人說坦克是自行火炮的克星。
這兩者本無所謂強弱,各有優劣勢,具體戰況還要看操作的人。
就像坦克是公認的步兵克星,在實戰中被步兵暴揍的案例卻屢見不鮮。
一波偷襲過後,完顏宗弼的心終於踏實了下來。
事實證明,他在水邊修建營寨的策略是完全正確的。
宋人的火彈剛剛燃燒起來,金人只用了半柱香的時間,便成功地藉助水車,引用河水將火盡數撲滅。
造成的損失可以忽略不計。
金人同時也不怕宋人大規模地回回炮攻擊,因為宋人膽敢再多打出兩輪火彈,那麼金人的騎兵便會追擊到他們的炮兵陣地。
到那時,宋人將無路可逃。
馬兒拉上馬車之後畢竟負重很大,跑不過騎兵是必然的。
勞累了一天的趙不凡站在城牆上,用望遠鏡看著金營里的動靜。
見到剛剛燃燒起來的火苗很快便被撲滅,有些氣惱。
趙不凡對身邊的李申之說道:「申之,金人的主力全都集中在河邊,咱們為何不能學學關二爺,來一個水淹七軍?」
引水淹城的戰術,在歷史上也是常規戰術,特別適合在久攻不下,兩軍相持的時候。
通常的做法,是找到河水的上游,用沙袋堵住河水,等河水積聚多了以後,再忽然撤掉堵截河水的沙袋,突然增大的河水便會形成短暫的洪峰,淹沒地勢低洼的地方。
這樣的戰術雖然看上去很美妙,實行起來卻需要很苛刻的地理條件。
再者說,這種並不罕見的戰術,極易引起有經驗將領的警覺。
想要聚洪水,首先要堵截河流蓄水。蓄水的時候,下游的水量必然會變小。
所以下游的將領只要發現河水的流量變小,馬上就能想到上游的人想幹壞事。
趙不凡讀過幾本書,卻不願意在實戰經驗上下功夫,當他興致高昂地說出在自己戰術的時候,壓根沒有意識到,他想要堵截的河流是黃河。
首先,整個華北平原就沒有一個合適的蓄水地,想要堵截黃河蓄水,起碼地跑到剛剛割讓出去的陝州(三門峽)才行。
陝州在秦晉豫三省交界的地方,路途遙遠,不現實。
即便是能跑到陝州,想要憑藉一千人在短時間內阻斷黃河,無異於痴人說夢。
看到李申之面無表情的反應,趙不凡知道自己說了一句沒用的廢話。
無奈地搖了搖頭,趙不凡覺得自己還是不適合戰場上的事。
還是好好地搞自己的後勤,多造幾輛馬車出來,也算是為戰爭做出自己的貢獻。
試想一下,若是能一次性出動幾千輛馬車,上千門回回炮齊射金人營地,大概能讓金人火燒連營吧。
……
應天府城中的自行回回炮偷襲,成功地吸引了金人的注意力,給武松和魯達的行動爭取了空間和時間。
他們趁著夜色在廣袤的應天府各縣之間穿梭,先是溝通了各個縣城的意見,然後再逐個將消息傳遞到各個堡壘。
各個縣令都是讀書人,這些讀書人打仗或許不一定行,但是謀划起具體的事情來,全都一板一眼。
短短功夫,他們便做好了全盤計劃,將哪幾個堡壘劃歸到哪幾個縣,走什麼樣的路線,設計得井井有條。
團結就是力量,當所有人都朝著一個方向努力的時候,他們的目標是一致的。
幾個縣令雖然沒有事先商議,但他們所有人給出的撤退方案,竟然出奇的一致,以至於讓武松覺得他們或許曾經在應天府碰過頭,一早便商議出了這樣的方案。
花了整整一個白天才將消息傳遞完,這一天又被拔掉了兩個堡壘。
正如李申之所預料,杯拔掉的堡壘中有一個是防禦實力比較強的,曾被寄予厚望能夠堅持五天的堡壘,竟然也只堅持了不到半天時間。
金人花了很大的代價拿下了這個堡壘,其目的也是想擊垮宋人防守的信心。
連這麼堅固的堡壘都在半天時間被攻破,別的堡壘能不能守得住,最好自己心裡掂量掂量。
殊不知宋人早已提前有了準備。
當夜幕降臨的時候,堡壘封閉的大門緩緩打開,一行行鄉民排著隊,默默地走了出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