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0章 大基建

  第230章 大基建

  自古以來的聖人們,總是喜歡提中庸之道,仿佛華夏人天生就喜歡中庸之道似的。

  其實恰恰相反。

  常言道:越喜歡把什麼掛在嘴邊,說明越缺什麼。

  華夏人成天地把中庸之道掛在嘴邊,恰恰說明華夏人做事最容易走極端,骨子裡最不守中庸之道。

  當然,這指的是普通老百姓,少數精英不在此列。

  咱們的老百姓很淳樸,當起順民來是真的順,什麼苦都能吃,只要有口飯吃,就老老實實地在家裡種地,絕不搗亂。

  然而干起仗來也是真的狠,天王老子來了都不怕,照樣把他們掀翻在地。

  前些年還有人說質疑,說華夏人太溫柔太善良了,一點尚武的風氣都沒有。反駁的人也很精闢:難倒大公雞的版圖是充話費送的嗎?

  百姓們對於「皇帝」的態度,同樣很極端。

  作為一個古代人,完全理解不了怎麼可以沒有皇帝?他們無法想像沒有皇帝的世界會是什麼樣子。即便是最亂世的南北朝、五代十國,也會有人冒出來當皇帝,哪怕他只有一個縣的地盤。

  而作為一個現代人的李申之,同樣無法理解,為什麼必須要有皇帝?

  其實這兩種觀點都沒錯,錯就錯在他們非要證明對方是錯的。

  皇帝當然不是必須有,但也不是絕對不能有。

  就以現代化國家為例,世界上依然有將近三十個國家還有皇帝/國王。

  即便是發達國家裡,近有倭國天皇,遠有沙特國王。

  而我們耳熟能詳的西歐發達國家中,英國、荷蘭、比利時、瑞典、挪威、西班牙、摩納哥、盧森堡、丹麥,以及一個看似身在非洲心在歐洲的摩洛哥,其國王亦或是女王依然傳承不斷。

  就拿我們華夏來說,要不是溥儀那二愣子受了倭國的蠱惑,非要去搞什麼偽滿洲國,他們愛新覺羅家的人興許還能在紫禁城的某個犄角旮旯里留一個四合院呢。

  當李申之問出「為什麼要有皇帝」的時候,張浚有話說。

  「人無頭不走,鳥無頭不飛。家要有家主,國要有國主。皇帝,便是全天下的共主。雖然偶爾會有不靠譜的皇帝出現,但若是沒有皇帝,天下必定大亂。」

  張浚用通俗易懂的方式解釋著。直覺告訴他,在李申之面前千萬別講那些彎彎繞繞的大道理,不然會被噴得很慘。

  張浚的觀點不能說錯,那是人類文明發展了幾萬年之後才得出的一個最優解,至少在當時的狀態下是最優解。

  而這樣的觀點,其實與現代社會在本質上沒有不同,只是在最終呈現狀態上有一點區別罷了。

  相同點是中央集權,差異點是由誰站在集權的最頂端。

  李申之說道:「是人就會犯錯,百姓會犯錯,大臣會犯錯,皇帝同樣也會犯錯。但是有胥吏管著百姓,有官員管著胥吏,有大臣管著官員,有皇帝管著大臣,那麼誰來管皇帝呢?」

  如何制約皇帝,張浚想到了「天人感應」。而然這樣的狗屁理論就連他都不信,更不會認為能說服李申之。想想可能會被李申之噴成什麼樣子,張浚選擇了閉嘴。

  李申之停頓了一下,環視了一圈,見沒有人提出反對意見,滿意地微微頷首,繼續說道:「絕對的權力導致絕對的腐敗,當皇帝的正是因為權力太大,所以他對國家造成的危害,往往也是最大的。」

  是啊,古代所有的制度設計為了穩定,不過是為了皇權前提下的穩定,殊不知皇權才是最大的制度bug。

  張浚說道:「申之說得沒錯。如何制約皇權,也一直是我等讀書人的夢想。」

  見李申之開誠布公地說了這麼多,張浚也終於大著膽子說了一句真心話。

  對這句話觸動最大的,是趙瑗。

  之前對於皇權與相權之爭,他或許還不太相信。現在見張浚親口承認,讓他的心中難免有些失落。

  張浚當然不會為了承認自己齷齪的心理而專門開口,只聽他繼續說道:「申之你說,該如何約束皇權?」

  考校李申之,才是他這番話的主要目的。

  李申之沒有急著說話,而是若有所思地喝了一杯茶。

  其實他並沒有什麼需要思考的,而是想給在坐的眾人一點思考的時間。

  沉默的場面,在坐的所有人大腦全都在飛速地運轉著。

  他們從來沒有想過這樣的方法。

  如何制約皇權,經過幾百年的發展,直到唐朝人才終於發明成型了一項制度:封駁。

  也就是說,皇帝的詔令頒發下來,中書省可以選擇不執行,給皇帝封駁回去。

  然而這項制度依然無法真正制約皇權,因為皇帝可以直接任免大臣。

  你不執行我的命令,那麼我就換一個能執行我命令的人來當大臣。

  懦弱的皇帝自然不敢隨意動用這樣的權力,因為他早已被大臣們嚇破了膽子,以為沒了這些大臣們,天下必定會大亂,他的王朝也就會滅亡。

  而遇到強勢的皇帝,封駁權不過是一層窗戶紙,輕輕一捅,就破了。

  如果這個強勢皇帝心中裝著百姓,那麼他將會成為千古一帝,中興之主。如果他心中裝得只有欲望,那將會是暴虐之君,甚至亡國之君。

  所以歷朝歷代的士大夫們,無一例外地都想把皇帝培養成一個傻子,一個可以仍由他們擺弄的傻子,卻沒人敢從制度上邁出一步。

  要麼是在皇權的雷池邊上止步不前,要麼是步子邁得太大直接篡權。

  仔細想來,好像真的無解。

  李申之看到大家臉上的迷茫,沒有急著說出自己的答案,而是問道:「為何宰相的兒子不能繼續當宰相?」

  趙不凡接過話頭,說道:「當宰相之人必須是飽讀詩書,道德高尚之人,而宰相的兒子未必有賢才,因此宰相需在官員中選拔,不該……」

  趙不凡話還沒說完,就被自己嚇了一跳,趕緊藉助喝茶的功夫退出了發言席。

  在場的都是聰明人,而聰明人最擅長的思維模式,就是舉一反三。

  當趙不凡說到宰相不能世襲的時候,眾人的思維早已想到了皇帝同樣不能世襲。

  但是這話卻又不能說。

  李申之自然也不會說這樣的話,這種不容於時代的大逆不道觀點,還是點到為止的好。

  李申之說道:「如何約束皇帝,下官自然沒有什麼好的辦法。但若是咱們把皇帝也當成一個普通的人,一個有七情六慾,一個會犯錯的人,就可以與皇帝達成一項約定。」

  「什麼約定?」趙瑗仿佛抓住了一絲靈感。

  李申之說道:「什麼事皇帝能管,什麼事皇帝不能管。」

  說完之後,李申之心中長長舒了一口氣。

  鋪墊了這麼久,終於讓他們接受了君主立憲的觀點。

  英國在主導了工業革命的同時,還主導了一場光榮革命,進而點亮了君主立憲的小成就。

  即有經濟上劃時代的進步,又有政治上劃時代的創舉,英國能成為日不落帝國,英語能成為現在通行的世界語言,也就不難理解了。

  李申之能想到的,也就這麼多。

  至於君主立憲如何立,皇帝與文人集團之間如何約定具體的條款,他就不知道了。

  君主立憲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經歷了許多年的發展,在英國由王室與貴族議會逐漸地平衡,直到最終將王室剝光吃盡,徹底淪為了國家榮譽象徵的存在,才最終作罷。

  但不管怎麼說,至少提出了一個約束皇權的辦法不是?

  李申之設計不出具體的制度,他相信憑藉大宋文人士大夫的智慧,他們一定能在皇權與相權中找到一個平衡點。

  只要打破了皇權不可侵犯的保護膜,那些養尊處優的皇室子弟們,絕對鬥不過從基層摸爬滾打許多年,從養蠱模式中脫穎而出的相公們。

  就拿趙構來說,雖然每個人都可以罵上趙構幾句,但又不得不說,在宋徽宗與他的眾多兒子裡面,趙構就是最優秀的一個。

  在場之人最激動的,當數張浚。

  在張浚的心中,早已設計了好幾套方案來約束皇權,迫不及待地想回書房寫下來。

  急著想離場的張浚,卻無法離場,因為還有一項重要的議題需要解決。

  如何防備金人?

  若是放在一個正常的朝代,防備金人其實很簡單——固守待援。

  他們只需要做兩步。

  第一步,在金人大舉進攻之前,行堅壁清野之法,將周邊所有的百姓和物資全都收攏到應天府城中,再將應天府城的城防加固,擺出一副死守的姿態。

  第二部,等待朝廷援軍。

  大規模的戰爭動員,不論是放在現代還是古代,都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就算是行動迅捷的朝廷,想要籌備一場數十萬大軍的決戰,至少也要三兩個月的時間。若是慢一些,恐怕就得七八個月。

  而若是遇到朝中有一些「聰明人」,想等到守軍大量消耗敵軍的士兵和士氣之後再發兵救援,這一守恐怕就得一年以上。

  也就是說,應天府想要守到有援軍來救,至少要等三個月的時間。

  可是這個時代並不是一個正常的時代。

  只要是一個思維正常的人,就可以猜到,朝廷不會有援軍。

  不僅不會有援軍,只要朝廷沒有在應天府背後捅上幾十刀,都算是太祖保佑了。

  需要討論戰略戰術的時候,張浚識趣地沒有多嘴,而是直接問李申之道:「申之,你有什麼想法?」

  李申之說道:「下官對軍事也不是很擅長,仗要怎麼打,還得問問家賢。」

  家賢,家有賢妻。

  岳銀瓶也不怯場,說道:「你想怎麼打?」

  岳銀瓶漫不經心的一句話,立馬點燃了所有人的熱情。

  她問李申之想怎麼打,潛台詞不就是說:想怎麼打就怎麼打嗎?

  別說其他人了,就連李申之都有些激動,看向岳銀瓶的目光變得熱切起來。

  岳銀瓶說道:「我是說,你想要實現什麼樣的戰略目標?我只管排兵布陣。」

  雖然是一句謙虛的話,卻又說得那麼自信。

  話雖然出自一個十六七歲的小丫頭之口,眾人聽起來卻一點違和之感都沒有。大家對他的信心,不僅僅是因為她是岳飛的女兒,更是他在戰場上真的追著金兀朮打過一場。

  這份信任,是人家自己掙來的。

  李申之看到她的自信,更是心中一動,試探著問道:「能打到黃龍府嗎?」

  他提了這麼個不靠譜的軍事目標,沒想到竟然引來了眾人殷切的目光。

  難不成大家真覺得這小丫頭能從應天府打到黃龍府?

  或許以後可以,但是現在絕對不行,至少李申之是不信的。

  岳銀瓶沒有正面回答,而是嘴角微微一笑,雙手撐著身前的桌案,抬起了屁股。

  李申之猛然一驚,趕緊按住他的家賢:「娘子且坐,為夫只是隨口說說,莫要當真。」

  對於岳銀瓶的行動力,李申之是真的怕了。他生怕自己隨口的一句試探的話,這虎娘們真的連夜帶兵直奔黃龍府去了。

  想要抓住戰場上出現的機會,還必須得有岳銀瓶這般果決的人才行。戰場上的機會稍縱即逝,就拿那天出城追擊完顏宗弼來說,出城追擊得早一點是羊入虎口,被金兀朮一口吃掉;出得晚一點,連金人的馬屁股都追不上,更別說收割人頭了。

  仔細思索了一番,李申之還是覺得這虎娘們連夜奔襲黃龍府的可能性非常大。

  岳銀瓶挪了挪屁股,重新坐下,俏生生地一笑:「夫君且放心,妾方才只是腿坐麻了。」

  「哈哈哈……」

  眾人如釋重負的鬨笑聲,讓人感覺今晚的話題好像很輕鬆似的。

  ……

  一夜無話。

  第二天一早,所有人全都開始忙碌了起來,準備新一輪的戰備。

  戰略方針由李申之制定,具體的戰術部署有岳銀瓶制定,夫妻二人一唱一和,其他人只有配合的份兒。

  李申之一如既往地發揚備戰備荒的戰略思想。

  深受現代戰爭思想的影響,李申之一直將「打仗就是打經濟」奉為圭臬。

  只有充足的戰備物資,才能讓他對勝利有充足的信心。

  而戰備物資不僅僅是指物質的積累,還有領地的基建,這影響著物資轉運的速度。

  此時的應天府領地內,受黃河泛濫的影響,大小河流交錯。

  這些河流不甚急,在平日裡對出行影響不大。大家原本多是南方人,從小習慣坐船。

  但到了打仗的時候,渡船的速度就太慢了。

  他們需要建橋,來加快應天府內的人員和物資轉運速度。

  建橋當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但是李申之有容易的方法。

  得益於他主持的各個工坊可以產出許多原始的工業物資,李申之也終於可以把腦子裡的許多小知識轉化為戰鬥力。

  關於建橋,就有這麼一條小知識:懸索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