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4章 回回炮
是夜,眾人酒飽飯足之後,又都回到了各自的衙署。
李申之一路顛簸,終於能落個腳,不由得多喝了一些。加上最近作息不規律,暈暈乎乎地醉了。
宋城縣縣衙的衙署早已布置好,李家莊園的工匠和李府的丫鬟僕役們早早地跟著張浚來到了應天府。
他們按照李申之臥房的模樣,把衙署里的臥房布置得一般無二。
當岳銀瓶扶著李申之回到床上的時候,眼睛餘光瞥了一眼床頭的石鎖,終究沒有狠下心操練李申之。
李申之在睡夢之中,迷迷糊糊地夢囈「抱大腿」,伸手摟著的卻是岳銀瓶瘦弱的腰杆,心中無限淒涼。
終究還是要靠自己,來抗起所有。
……
第二日睡到了日上三竿,李申之才懶洋洋地從床上爬起來。
一番洗漱之後,胡亂吃了幾口早飯,便去到府衙中找張浚報到。
附郭的知縣就是這樣,頭頂上有知府如太上皇一般坐鎮,自己只能當個早晚問安的小媳婦。
哪像外放的知縣,去了就是父母官,啥都能自己說了算,宛如一個侏儒版的封疆大吏。
張浚案頭的文書擺了厚厚一摞,看上去忙得焦頭爛額。即便如此,張相公依然抽出了半柱香的時間,與李申之好好地交談一番。
末了張浚握著李申之的手,說道:「宋城縣的事暫且不用你操持,你先將文案與那甚麼『回回炮』給搞出來,以免被金人打一個措手不及。」
在內政達人張浚這裡,處理宋城縣內的政務不過是順手之事,不必讓李申之這樣的鬼才浪費時間。
將李申之解放出來,才能創造更大的價值。
李申之也是這般想。從府衙出來之後,便出到了城外,來到了陸游主管的虞城縣。
宋城縣內雖然有不少的空地,但是李申之並不打算將作坊建在城內。
雖然按照宋人的眼界,宋城縣內修建作坊綽綽有餘,但李申之畢竟是見識過巨大規模工業化生產的人,知道巨大工廠的種種弊端。
且不說環境污染、噪聲污染這些,光是原材料和產品的運輸,就不是小小宋城縣的城門和街道所能容納。
李申之正是要與陸游商量一番,找一處水路、陸路交通都很方便的地方,作為開啟工業革命的基地。
選址的時候,他還專門帶上了邵繼春,看看這位天才能提出什麼樣的想法。
邵繼春果然沒有讓他失望,提出了最好的地方是依山傍水。
所謂依山傍水,並不是要選什麼風水寶地,而是邵繼春覺得,原材料與產品放在高處可以防水。
花了一下午時間,地址終於定了下來,在宋城縣東三十里外,一處臨河卻與官道離開十里距離的地方。
三十里一點都不遠,李申之甚至都能想像得出,許多年以後城市發展擴大,逼得這裡的工廠不得不搬遷的景象。
而距離官道十里遠的距離也同樣如此,當廠區足夠大的時候,光是廠區就比現在的縣城都大。至於道路,李申之打算等時機成熟之後把軌道交通搞起來。
軌道交通其實就是鐵路,這可是個好東西。相傳在鐵軌之上,硬質接觸的輪子可以使得前進的阻力大大減少。
尤其是在平陸上,不用克服重力的情況下,同樣一匹馬可以拉動在土路上五倍的重量。
有張浚的鼎力支持,李申之的物資得到了全力保障。
過去的一個月時間,張浚組織了所有人手開荒,是以李申之他們選定的地址,已然沒有了雜生的荒草。
只需要將土地平整一番,便能直接開始建廠房。
隨著李申之來的人,全部都是心腹之人,干起活兒來仿佛不要命似的。只要李申之一聲令下,全都擼起袖子下地幹活兒。
就連岳銀瓶,都領著岳家軍的背嵬軍和韓世忠曾經的火器營,都投入了挖土方的工作中。
陸游忙前忙後地張羅著後勤補給,不論是缺少工具,亦或是飲水吃飯,只要跟陸游打一聲招呼,頃刻之間就能得到滿足。
之所以效率這麼高,當然不是陸游會變戲法。而是李申之教給他的一個補給秘籍:覆蓋補給。
也就是說,如果覺得工地上會缺一百把鋤頭,那就按照一百五十把鋤頭的量去準備。
這樣一來雖然會造成些許浪費,但卻能極大地保證工期按時完成。
再者說,應天府現在正處於大基建的時代,任何生產出來的物資都會馬上被消化掉,絕不會有任何的浪費。
李申之則是領著李修緣,邵繼春,還有趙不凡、趙瑗等人,站在山坡之上,搭建了一處臨時的指揮部,全盤籌劃工地的建設。
為什麼要搭這個小棚子,倒不是說李申之矯情得不能吃苦,也不是說他有多麼地怕風吹日少,而是隨著工地的建設,有許多事項需要記錄,有許多圖紙需要規畫,有許多物資需要計算,沒有一個桌子施展不開。
遠在臨安的李宗之,在李申之不在的期間又造了好幾個擺鐘,遣人宋到了應天府。
李申之挑了一個品相最好的,放在了工地的棚子裡,這樣不論是陰天還是下雨,都能準確地知道時間。
更重要的是,終於不用掐著指頭換算時辰了。
比如說現在是晚上八點,天已經黑透。
照明設施是稀缺品,即便是張浚傾全力支持,也無法保障工地徹夜施工。
當工匠們用罷晚飯之後,便全都被安排去休息,明天天亮之後接著再干。
而李申之的工棚里,聚集著十多個人,他們在商討下一步的計劃:
造回回炮。
李申之在紙上把回回炮的基本構造畫了出來,與眾人講解著回回炮的發射原理,以及相比於傳統拋石機的優點。
回回炮與傳統拋石機的區別之一,在於使用難度的降低,正如弓與弩的區別一般。
弓的射程有多遠,全部有賴於弓手的臂力有多大。臂力越大,開的弓力量越大,進而射程便會越遠。而弓的準度,也依賴於弓手的技術和經驗。
反觀弩就簡單多了。戰場上的神臂弩,上弦的時候是用腰腿的力量,雙腿蹬住弩身,然後雙手拉住弩弦完成上弦動作。這樣的力量一定比單臂拉弓要大得多,所以對於同樣的士兵來說,用弩不論是射程還是作戰續航能力,都遠遠地高出弓手。
再說精準度,弩手可以端著上好弦的弩進行長時間瞄準。而弓手由於需要用力地拉著弓,無法維持長時間瞄準狀態。在戰場之上,弓手很少拉開弓再瞄準的,往往都是先行做好準備,拉開弓之後直接就射,這樣節省體力。
回回炮也一樣,通過精巧的設計,可以降低使用難度,並增加精準度。
傳統的拋石機,是通過牽拉來發射石彈,需要數十人甚至上百人同時牽拉,才能將百斤重的石彈發射出去,可想而知操作難度。
而回回炮不同,是通過配重來實現拋射。簡單來說,就是回回炮使用了「蓄能」裝置。這一點與弩的思路一致。
既然可以蓄能,操作方法就能實現多樣化。
就拿配重來說,一千斤配重的回回炮,射程可以媲美一百人拉索的傳統拋石機。
在放置配重的時候,完全可以把一千斤的重物分成十份,每次只吊裝一百斤的配重放上去,分十次放完。放置好配重之後,只需要一個人拿著錘子敲掉鎖止裝置,拋石機便能夠擊發出去。
吊裝一百斤重的配重,只需要兩三個人就能操作,這樣一來,操作人數便能大大地降低。
再發散思維,將配重分配到極致,每一塊小配重只有二十斤重,那麼即便是一名普通村婦,亦或是半大的孩子,在理論上都可以操作一台回回炮,其威力堪比百人壯漢。
而這一變化,同樣是熱兵器真正淘汰冷兵器的原因。
熱兵器太好操作了,三分鐘就能培養一個步槍手。不像槍兵和弓箭手,沒有三年訓練根本上不了戰場。
當李申之把回回炮的原理說與火器營的將官之後,他們很快便理解了其中的原理。
接下來,火器營的人將協助工匠們先打造幾台回回炮出來試用。調試好之後,立馬開始大規模生產。
李申之還特意囑咐他們,一定要把每個零部件的尺寸記錄下來。
火器營的都統拍著胸脯說道:「李知縣放心,俺們知道這個道理。真要打開仗,拋石機很容易被敵人損壞。每個零部件尺寸都一致的話,修起來方便。」
通用零部件可以互換使用,這樣的理念秦人便有了,到了宋人更是早已習以為常。
不料李申之卻搖了搖頭,說道:「不僅回回炮的零件要固定尺寸,日後使用的時候,拋射的石彈也需要固定重量。」
「這是為何?」火器營都統不懂就問。
李申之解釋道:「同樣的配重,搭載同樣的石彈,最終的射程是固定的。若是每台回回炮造得都一樣,那麼在拋射石彈之前,就能事先預測到石彈的落點。」
剛解釋到一半,那火器營的都統興奮地張大了嘴巴:「若是真能如此,那屬下有信心讓金人有來無回!」
看到他興奮的表情,李申之知道,他是真的懂得回回炮的厲害之處了。
回回炮是冷兵器時代最先進的拋射設備,絕非浪得虛名。
除了使用便捷之外,能固定射程更是使得其有了超越時代的用處。
前文說過,傳統的拋石機由上百人拉動繩索來發射,每一次發射的力量都會有所不同,這就造成石彈每次的落點都會有非常大的誤差。
而以往拋石機在實戰中的使用,往往是數百上千台同時發射,進行覆蓋射擊。
然而即便是覆蓋設計,其造成的殺傷都很小。就拿前些年的靖康之難來說,金人在東京城外拿幾百台投石機整整砸了一天,東京城內死傷的人數不過才二十人,就這還是官兵和百姓們經驗不足的緣故導致傷亡人數上升。
回回炮就不一樣了,因為它的配重是固定的。
通過槓桿原理可以知道,只要配重固定,回回炮的拋射杆長度以及支點位置固定,石彈的重量固定,那麼理論上,每次石彈的落點應該是固定的。
當然了,在實際使用過程中還會有許多的影響因子,比如說空氣濕度,風向和風速,回回炮的安裝傾斜度,地面的摩擦係數導致發射時的位移等等,都會對最終落點造成一定的影響。
但是相比於傳統的拋石機,這樣的誤差已經可以小到忽略不計了。
這時,李申之朝著站在身邊的趙瑗一拱手,說道:「下官還有一事,需要勞煩建國公。」
趙瑗趕忙還禮,說道:「申之不必多禮,往後喚我趙瑗便是。」
在這段時間裡,趙瑗一直在避諱別人對他的稱呼過於尊貴,這樣會讓他與大家產生很重的疏離感。
生在帝王家,他已經很久沒有體會到這種淳樸的兄弟之情,並且可以預見在以後也不再會有這樣的情感體驗。所以趙瑗與這幫泥腿子們打成一片,珍惜在應天府短暫的基層經歷。
「喏!」李申之不再糾結稱謂,說道:「這是一項關乎皇家科學院的重要研究。」
李申之隨手撿起一塊石頭,輕輕朝前方扔了出去,說道:「你且看,石彈通過回回炮發射之後,其運行軌跡是一道弧線。不知你們想過沒有,這樣的弧線有什麼規律?是否可以通過這道弧線的規律,來預測石彈的落點?」
李申之只是啟發式地提了一個問題,然後趕緊對火器營的都統說道:「當然了,現在暫時先不用在拋射規律上花費過重的精力,你只需記錄下不同配重相對應的拋射距離便好,然後傳告全軍,讓操作拋石機的人記住。」
李申之想起了自己讀書期間見過的各種「備查表格」,便想到了這樣的方法。不需要他們會計算,只需要把幾個常用的節點記錄下來,每次用的時候直接查表就行。
而配重重量與射程的比例關係很簡單,只需要操作幾次就能記住。
這一切的核心,是回回炮的固定尺寸,以及配重和石彈的標準化生產。
戰場局勢瞬息萬變,在那緊張的時刻進行複雜的計算不現實。再說,讓這幫大老粗們去學習複雜的彈道計算,是一件不道德的事情。
然而很快,李申之發現自己對這群大老粗有著不小的誤解。
(本章完)